亞聖像與亞聖廟培養的文脈互相共鳴,幾乎江州每一個書院都有了反應。
“亞聖顯靈了。”
“是有什麽千古文章誕生了嗎?”
“莫非儒門大興,就在今天?”
“快,去亞聖廟朝拜,去晚了就來不及了。”
“去抄錄一份,越快越好。”
江州各地書院以及王城裏的高手們,紛紛感應到文脈的震動,不由得露出吃驚的表情。
王家的武學不隻有《浩然之氣》,他們也會傳授其他武學給自家的書院,這些武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非常依賴文脈,增強武學威力。
何爲文脈?
儒門的高手使用靈液撰寫文章,然後以特殊的方式吟誦,使得文字飄逸在風中,與誦讀聲共鳴。
這在儒門當中,稱之爲【頌】。
上古的儒門士子們,喜歡在祭祀的儀式,或者儒門的盛會中,吟誦文章,陶冶情操。
後來有天人武者發現,他們可以使用法則,将這些吟誦的文字封印起來,制成一種特殊的秘寶。
這種秘寶由靈液吟誦的文章構成,被稱之爲文脈。
它是一種介于真氣與神魂的産物,有洗滌心靈,增強神魂的奇效,比天露的效果都要好。
而這種秘寶也非常挑剔,隻有誕生優秀的文章,它才會完整吸收,壯大文脈。
如果遇到千古文章,儒門的文脈甚至能夠得到爆發增長,乃至壯大。
此所謂字字珠玑。
這樣的案例,少之又少。
儒門發展了上萬年,能夠留存下來并且發展壯大,連綿不絕的大文脈也不過隻有五條。
大夏有三條,神武有兩條。
神武的兩條,一條在永州,另一條就在江州,并且位于江州的亞聖廟。
它們都是得到過千古文章,才能在漫長的歲月中存活下來,增長壽命,并持續爲儒門提供動力。
可見千古文章的稀罕。
這一次楚千秋在亞聖廟上,對于亞聖說了這一通話,竟然引動文脈變化,簡直不可思議的事情,是足以讓江州儒門學院,齊聚一堂的大好事。
然而他們并不知道,楚千秋本來的目标,是把這文脈給鏟了,所以驚動了文脈,驚動了亞聖。
這楚千秋都準備上來滅門的了,亞聖哪怕是死了,也得被這魔頭氣活過來。
“我該稱呼您爲孟夫子,還是亞聖大人。”
楚千秋見到亞聖的殘影,不慌不忙地問道。
這尊亞聖像是利用亞聖死後遺留的骸骨制造而成,他保存的靈性早已流失殆盡,比金剛寺的白骨佛像要差得多。
他能恢複一點意識,恐怕也是文脈的功勞。
“一個稱呼而已,老夫并不在意。”
“後生想怎麽稱呼,便怎麽稱呼吧。”
“這一次文脈大震動,定是有了儒門覆滅的危機,才彙聚了文脈的力量,喚醒老夫的意識。”
“後生,你想毀滅人族的文脈嗎?”
“究竟是什麽,讓你産生了這樣的恨意?”
亞聖嚴肅地說道。
他是早已死去的人物,化作了煙塵,隻不過是在這一場意外中蘇醒而已。
“恨意,毀滅人族的文脈?”
“那請夫子先回答我一個問題。”
“是人族重要,還是儒門的道統更重要?”
“如果儒門的道統,成了阻礙人族發展的墊腳石,這是該推到,還是不該推到?”
楚千秋反客爲主,朗聲說道。
“如果沒有了道統,這人族還能是人族嗎?”
“兩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融合在了一起。”
“後生,你不能将他們對立起來。”
亞聖也沒有直接回答。
因爲雙方都知道,這裏的陷阱很大。
不管哪一門的學派,不管他們信什麽的,絕對不可能承認自己對社會有害的。
隻要你辯經,那他們本意都是好的。
絕對沒有壞的可言。
所以他們必須會強調,自己的學派,對于人族很重要,是人族的根基。
自己信的,一定是好的,别人信的,才是大壞蛋。
亞聖也不可能例外。
楚千秋見多識廣,認出這套說辭的問題,立刻追問道:
“神武朝信佛,大夏信道,他們誰才能稱呼爲人族?”
“信佛的,信道的,信儒的,信武聖的,信猴子的,信面條的,誰才能是人?”
“沒了儒門的道統,這人就不算人?”
“後生,莫要詭辯!”
亞聖沉聲反駁道。
“道統是傳承,是禮儀,是道德,是規範,是社會的骨血,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基石。”
“至于不認道統的人,他們是蠻夷,卻也可以進行改造,教化四方。”
楚千秋在前世的時候,也常與人辯論,深知人是不可能認輸的。
亞聖生前,也罵他人無君無父,乃禽獸是也。
這樣的人,怎麽可能輕易認輸。
“我不否認這一點。”
“儒門已經根植在俗世的方方面面,也有很多好的影響。”
“但它的治理核心已經落後了。”
“儒門的思想,萬變不離其宗,就是道德二字。”
楚千秋微微一笑,開始刨起根基,他在前世看過科學與儒學的論戰,現在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隻要天下的官員都講道德,這天下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可是誰有辦法來保證,每一個官員都是講道德?”
“更何況道德,它解決不了人口膨脹的問題,解決不了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的治理問題。”
“聖人看不到社會的變遷,又怎麽能以聖人之言,解釋世間萬物呢?”
“所以我才想問亞聖,如果你們的學說,你們的理論,到了落後時代,落後社會,成爲阻礙,成爲了絆腳石,該不該自動退出曆史的舞台呢?”
“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
“我很認同這句話。”
“殿上的君王走馬觀花,儒門的學說卻是根深蒂固,哪怕它變了模樣,卻也披着這件外衣。”
“所以我想問亞聖,這儒門的道統是不是一樣的輕?”
“後生,你想禁絕儒門的學說嗎?”
亞聖沒有強行辯論,因爲他想反駁楚千秋,隻有兩條路子,一個是說自己永遠正确,一個是說自己與時俱進。
這一點他也知道。
“當然不是。”
楚千秋搖頭說道。
他也承認在這數千年的傳承中,儒門的文化已經融入整個社會的骨血裏,是不可能刨掉的。
尼采說過上帝死了,最終還是要請回來的。
曆史就是這樣在搖擺中前進。
“我會給他加入一點科學,加入一點新的經濟,加入一點算術,加入一點物理等等。”
“儒門的文章依然會有人去讀,但政治上的實踐卻不能再按這一套來。”
“千年以後,依然會有人來讀亞聖的書籍,感悟人生。”
“但聖人之言卻無法再指導方方面面,成爲至高準則。”
“道門,佛門也是如此。”
而我,将成爲下一任的哲人王。
楚千秋這句話沒有說出來。
“五百年有王者出,後生這一回卻是萬年未有之大變革局面。”
亞聖喟然一歎。
“先生是同意了?”
“換成老夫生前,肯定會想辦法消滅你這個異端學說。”
亞聖可沒有打算認輸,道統之争有時候更殘酷,哪怕是亞聖也會準備動手殺人的。
“但現在老夫已經死了,隻是過來看看毀滅道統的人長什麽模樣。”
“兒孫自有兒孫的福。”
“打不過後生,那就加入其中吧。”
“儒門文脈的秘密,就贈與後生了。”
亞聖淡淡地說道。
江州文脈的核心開始流入楚千秋的身體當中。
不同于徐世安吸收的文脈精華,用來突破武相,亞聖這一回是把整條文脈,全部送給了楚千秋。
“多謝先生。”
楚千秋沒有想到,他這麽一個要掀起科學學說的人,會得到儒門文脈的饋贈。
“後生,你說道統和人族哪一個更重要?”
“老夫的選擇是……”
亞聖說到這裏,整個身影徹底消失了,化作了一股強大的文脈,直接送到楚千秋的手上。
而楚千秋吸收了文脈,吸收了亞聖的饋贈,成功凝聚【浩然】特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