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骞(約前164—前114),字子文,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博望鎮)人,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與鴕鳥蛋等等。曾經奉命出使西域,爲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亞述巴尼拔
亞述巴尼拔(前668—前631),亞述帝國最後一個也是最強大的王朝——薩爾貢王朝四王之一,率軍遠征埃及,直搗底比斯城,大肆搶掠并毀滅了這座城市。公元前639年,攻陷埃蘭首都蘇撒,平定埃蘭全境。至此,亞述帝國達到最大的版圖。擁有西亞全境并暫時占領埃及,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濱,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這是世界古代史上空前的大帝國。
亞述巴尼拔死後不久,米底人和迦勒底人聯合進攻亞述,帝國急劇衰落。迦勒底人乘機建立巴比倫第六王朝,恢複獨立,并聯合米底人于公元前614年攻克亞述古都亞述,公元前612年奪取亞述新都尼尼微,亞述帝國就此滅亡,亞述被并入了新巴比倫王國的版圖。
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二世(約前630—前562),是位于巴比倫的迦勒底帝國最偉大的君主,曾征服猶太國和耶路撒冷,并在他的首都巴比倫建成著名的空中花園。用巴比倫的語言解釋他的名字,意思就是“皇冠的保護和繼承者尼布”或“保衛邊疆者尼布”。
居魯士
居魯士大帝(約前600或前576—前530),是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他所創建的國家疆域遼闊,從愛琴海到印度河,從尼羅河到高加索。人類曆史上皇帝千千萬,但能稱大帝的卻寥寥無幾,而居魯士就是其中之一。古波斯帝國百餘年的輝煌都和這個名字有關。在銘文中,他驕傲地說:“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
大流士
大流士一世(約前522—前486),波斯帝國君主。出身于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大流士随岡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被任命爲萬人不死軍的總指揮。大流士不僅是波斯帝國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帝國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十三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南括埃及,北抵中亞,東至印度河流域,跟波斯帝國一樣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魯基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
魯基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是羅馬共和國第一任執政官,公元前509年開始執政。作爲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在古羅馬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同羅慕路斯和屋大維相比肩的巨人。
瓦萊裏烏斯
普布利烏斯·瓦萊裏烏斯·波普利科拉,與布魯圖一起驅逐了暴君塔克文。在科拉提努斯放棄執政官之位後,瓦萊裏烏斯成了布魯圖的同僚,并成爲羅馬共和國第一位的補任執政官。
後來布魯圖在與埃特魯裏亞軍隊作戰中不幸戰死,瓦萊裏烏斯成爲羅馬唯一的統治者,他進行了一系列立法,消除了人們對他獨裁的懷疑,還博得了人民對他的完全信任,人民稱他爲“波普利科拉”,意爲“親民者”。瓦萊裏烏斯一生清貧,死後無力負擔喪禮費用,結果由公共資金舉行公葬,并且把他的墓地建在城内,這塊墓地也成爲他的家庭墓地。
蓋約·朱裏亞·恺撒
又譯蓋烏斯·尤利烏斯·恺撒、蓋烏斯·朱利葉斯·恺撒、朱利亞斯·恺撒(前100年7月13日—前44年3月15日),即恺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儒略家族成員。
恺撒出身貴族,曆任财務官、大祭司、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随後出任高盧總督,用了八年時間征服高盧全境(現在的法國),亦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曆”。
公元前44年,恺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恺撒身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并且成爲第一位帝國皇帝。恺撒也是撲克牌裏的方塊K人物。
屋大維
奧古斯都屋大維(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裏努斯,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統治羅馬長達四十三年。公元14年8月,在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決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稱爲“奧古斯都月”,這也是歐洲語言中8月的來源。
屋大維是恺撒大帝的甥孫和養子,亦被正式指定爲恺撒的繼承人。公元前43年,他與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打敗了刺殺恺撒的共和派貴族(元老院)。公元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後在阿克圖海戰中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回羅馬後開始掌握一切國家大權。公元前30年,被确認爲“終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獲得“大元帥”稱号。公元前27年,獲得“奧古斯都”(神聖、至尊的意思)稱号,建立起專制的元首政治,開創了羅馬帝國。
一般認爲屋大維是最偉大的羅馬皇帝之一。雖然他保持了羅馬共和的表面形式,但是卻作爲一位獨裁者,統治羅馬長達四十年之久。他結束了一個世紀的内戰,使羅馬帝國進入了相當長一段和平、繁榮的輝煌時期。曆史學家通常以他的頭銜“奧古斯都”(“尊崇”的意思)來稱呼他。
安東尼
馬克·安東尼(約前83年1月14日—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恺撒最重要的軍隊指揮官和管理人員之一。恺撒被刺後,他與屋大維和雷必達一起組成了後三頭同盟。公元前33年,後三頭同盟分裂。公元前30年,馬克·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先後自殺身亡。
西塞羅
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是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哲學家、政治家、律師、作家、雄辯家。他出生于一個騎士階級的富裕家庭,青年時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後曾擔任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同時,因爲其演說和文學作品,他被廣泛地認爲是古羅馬最好的演說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
在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政治危機中,他是共和國所代表的自由主義的忠誠辯護者,和安東尼是政敵。他支持古羅馬的憲制,因此也被認爲是三權分立學說的古代先驅。西塞羅深遠地影響了歐洲的哲學和政治學說,并且至今仍是羅馬曆史的研究對象。
戴克裏先
戴克裏先(250—312),原名爲狄奧克萊斯,羅馬帝國皇帝,于公元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羅馬帝國的“3世紀危機”(235—284),建立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爲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内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
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一世,全名爲弗拉維·瓦萊裏烏斯·奧勒裏烏斯·君士坦丁(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羅馬帝國皇帝,公元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公元313年與李錫尼共同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在帝國内部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和李錫尼,鞏固了皇位。在其統治時期,他還成功發動對法蘭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薩爾馬提亞人的戰役,并成功奪回在前一個世紀喪失的達基亞地區。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宮,并将之命名爲新羅馬,但人們爲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稱作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在此後一千年内成爲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認爲是拜占庭帝國的創立者。
王莽
王莽(前45—23),字巨君。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于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十六年,卒年六十九歲,而新朝也成爲中國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馬爾庫斯·尤尼烏斯·布魯圖
馬爾庫斯·尤尼烏斯·布魯圖(前85—前42),羅馬共和國晚期的一名元老院議員,後來組織并參與了對恺撒的謀殺。傳說恺撒臨死前說:“還有你,布魯圖?”而布魯圖向羅馬群衆說明行刺的動機,留下一句名言:“我愛恺撒,但我更愛羅馬。”
狄奧多西
狄奧多西一世(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爲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亦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395),公元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君主。公元393年宣布基督教爲國教,反對一切異教和異端。在米蘭去世,臨死前把帝國分給兩子,羅馬帝國分裂。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河北人。西漢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诏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爲,“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爲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
劉秀
劉秀(前5—57),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亂,身爲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爲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爲其國号,史稱“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