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在毛女峰尋找了整整一上午的武松,坐着一塊大石頭氣喘籲籲的罵罵咧咧的說道:“娘的,到底哪裏才是陳抟老祖的坐化之地啊!難道壓根不是這裏或是世界已經發生變化了?!”
不過,武松并沒有放棄,他休息片刻後就站起來繼續在附近尋找。
武松又尋找了兩個時辰後,便垂頭喪氣的回到剛才的大石頭旁。同時,武松自言自語的說道:“丫的,就再找一個時辰,若是再找不到就不找了!”
武松說完後,就向着前面的大石頭狠狠的踹了一腳!
“嘩啦……”“轟!……”
随後,武松就看到眼前的大石頭向後一倒,接着大石頭重心一斜,頓時大石頭向後下方狠狠的砸去。
等塵埃落定後,武松便看到剛才大石頭咋下去的地方出現一個黑咕隆咚的洞口!
武松看到後頓時目瞪口呆,真是典型的“燈下黑”啊。
武松試探出周圍石塊安全、洞内也安全後,就手持花槍小心翼翼的走進洞内。
随後,武松就看到一個鶴發童顔老頭正雙腿盤坐在一石台上,這老者雙眼緊閉、面帶微笑。
武松看到後連忙朝老者拱手行禮說道:“小子武松打擾前輩了,請前輩勿怪!”
武松行完禮後見老者沒有說話,便偷偷擡頭觀察老者。随後,武松才發現這老者早已沒有絲毫氣息了。
等武松走進老者的時候,就看到他前面的石闆上寫着:“老夫陳抟字圖南,道号‘扶搖子’,亳州真源縣人氏。在唐文德元年(888年),老夫受皇帝召見,賜号‘清虛處士’。
在吳越寶正七(932年),老夫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在唐清泰二年(935年),老夫隐居武當山九石岩,決意從道。著有拙作《龜鑒》、《心相學》等。
在唐升元元年(937年),老夫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期間,老夫著拙作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在晉天福四年(939年),老夫遊峨眉山講學,号“峨眉真人”。著有拙作《觀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爲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拙作《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
在晉天福十二年(947年),老夫同恩師麻衣道者隐居華山雲台觀。常遊曆于華山、武當山之間。在周顯德三年(956年),老夫受周世宗召見,任命‘谏議大夫’,不仕,賜‘白雲先生’。
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太宗皇帝召見老夫。在雍熙元年(984年),太宗皇帝再次召見老夫,賜‘希夷先生’稱号。在端拱初年(988年),老夫在此張超谷得到羽化。後世有緣者見老夫當行三拜九叩之禮。”
武松見此後,就來到陳抟老祖遺像前、跪倒在蒲團上向陳抟老祖遺像三拜九叩。等武松準備站起來的時候,他突然看到前面的地面與别處的略有不同。
随後,武松小心翼翼的用花槍試探幾下,發現沒有危險後,輕輕的撥開土取出一個鐵盒子。
鐵盒子内部放着三本書,分别是《胎息訣》、《觀空篇》、《易龍圖》。
等武松打開《胎息訣》後,看到上面寫着:“夫道化少,少化老,老化病,病化死,死化神。神化萬物,氣化成靈,精化成形。神氣精三化,煉成真仙。故雲存精、養神、煉氣,此乃三德之神,不可不知。
子午卯酉四時,乃是陰陽出入之門戶也。定心不動,謂之曰禅。神通萬變,謂之曰靈。智通萬事,謂之曰慧。道元合氣,謂之曰修。真氣歸源,謂之曰煉。龍虎相交,謂之曰丹。三丹同契,謂之曰了。若修行之人,知此根源,乃可入道近矣……”
《觀空篇》寫道:“欲究空之無空,莫若神之與慧。斯太空之蹊。于是有五空焉。
其一曰頑空:何也?虛而不化,滞而不通,陰沉胚渾,清氣埋藏而不發,陽虛質樸而不止,其爲至愚者也。
其二曰性空,何也?虛而不受,靜而能清,惟任乎離中之虛,而不知坎中之滿,離其至妙,守于孤陰,終爲杳冥之鬼,是爲斷兄者也。
其三曰法空,何也?動而不撓,靜而能生,魂然勿用于潛龍,乾位初通于玄谷,在乎無色無形之中。無事也,無爲也,合于天道焉。是爲得道之初者也。
其四曰真空,何也?知色不色,知空不空,于是真空一變而生真道,真道一變而生真神,真神一變而物無不備矣。是爲神仙者也。
其五曰不空,何也?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靜且甯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虛且無也,而爲仙焉。三者出虛而後成者也。一神變而千神形矣,一氣化而九氣如矣。故動者靜爲基,有者無爲本,斯元龍回首之高真者也……”
而,《易龍圖》的開篇直接寫道:“且夫龍馬始負圖,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數耶!然則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旨,所以知之也。況夫天之垂象,的如貫珠,少有差,則不成其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萬,皆累累然,如系之于縷也。且若龍圖便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
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爲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爲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爲道之宗,地六居下爲地之本,三幹地二地四爲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
大矣哉!龍圖之變,歧分萬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