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當初,紫奴再次不告而别。
風一樣的女子,來去自由,離開的時候沒跟任何人打招呼,帶着十餘名随從說走就走。
别院上下對紫奴的離開紛紛感到驚愕不解,在下人們眼裏,紫奴是五少郎新納的妾室。
妾室難道不是乖乖待在宅子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每天等着夫君的寵愛嗎?
這位妾室倒好,一聲不吭便消失了,到底是域外胡女,一點都不懂宅門裏的規矩。
阖府上下,唯有李欽載對紫奴離去的原因若有所悟。
昨日她的随口一語,李欽載沒放在心上,沿着原路回去尋找,這種法子實在太愚蠢了,而且耗日良久,希望渺茫。
可是在紫奴看來,在沒有别的辦法之前,再蠢笨的法子也是唯一的法子。
人已經走了,李欽載無奈,心中卻有些感動。
那個默默無言爲他付出的女人,早已走進了他的心裏,占據了一塊方寸之地。
夜晚,一晌歡愉後,崔婕微微喘息趴在李欽載的胸膛上,靜靜聽着他強有力的心跳聲。
“夫君最近好忙,妾身聽說你發現了新糧種,它真的那麽神奇嗎?”
李欽載半阖着眼道:“很神奇,足以養活大唐世世代代的百姓。”
崔婕驚奇道:“如此說來,夫君豈不是又要立下大功了?若新糧種推及天下,大唐百姓世代皆受夫君之大恩,以夫君的功績,天下人都要給你立生祠,供奉長生牌位了吧?”
李欽載笑了:“沒想那麽遠,先把事幹了再說。若真有立長生牌位的那一天,我讓天下人把夫人也捎帶上,你的牌位就立在我旁邊。”
崔婕輕笑:“妾身什麽都沒幫到伱,可沒那麽厚的臉皮呢,咱們呀,平平安安活到壽終正寝,老死之前選一塊風水寶地,修個合葬墓,死後一同埋進去。”
“每年清明中元便上來看看,吃一吃子孫後代給咱們的供品,順便看看哪個子孫不孝,半夜托夢吓一吓他,嘻嘻。”
李欽載笑着摟緊了她。
就喜歡平淡又有趣如同夢呓般的夫妻夜話,讓人莫名感到溫馨,生啊死啊的,夫妻間不必避諱,生能同榻,死能同墓,人生如此,夫複何求?
财産權力都帶不走,能一起走的,唯有枕邊的人。
“夫君,府裏的下人說新糧種的事,說得可玄了,聽說是從很遠很遠的一塊陸地上發現的?”崔婕又問道。
“沒錯,說起來那塊陸地跟夫人還有些緣分呢……”
“跟妾身有何緣分?”
李欽載笑了:“當年初識夫人,夫人種種睿智的表現讓我歎爲觀止,還那麽有骨氣,非要獨立生活,我當時呢,做菜正好缺了幾味調料,就好想給夫人畫一張地圖,把夫人送到那塊陸地上給我摘辣椒。”
“想想辣椒豐收的時候,夫人歡天喜地一邊采辣椒一邊跳豐收舞的小模樣,就覺得畫面非常溫馨,不争氣的口水從眼角流下來……”
崔婕再笨也聽出了他話裏的調侃之意,恨恨地捶了他一記,道:“張嘴就沒好話,辣椒什麽的,妾身不懂,但夫君當年肯定沒安好心,當年我與從霜活得那麽狼狽,夫君肯定偷偷在旁邊看笑話呢。”
“夫人說的什麽話,我是那種偷偷在旁邊看笑話的人嗎?你要是沒失憶的話,不妨仔細想想,哪一次我不是當着你的面笑話你的?沒錯,就是這麽磊落。”
崔婕氣得支起了身子,張嘴狠狠一口咬在他的脖子上。
打鬧了一陣後,崔婕縮回了被子裏,突然道:“夫君,紫奴說走就走,她是啥意思?未免太沒規矩了,夫君下次可得好好教她,咱家是高門大戶,妾室還是要守本分的,不然會被别人笑話。”
李欽載苦笑道:“紫奴就莫管她了,她有她的活法兒,深宅高門的生活不适合她。”
崔婕一愣,道:“夫君此言何意?紫奴難道不願給夫君做妾嗎?妾身都打算安排個小儀式接她正式進門了。”
李欽載笑道:“沒必要,紫奴跟别的女子不一樣,她本是樓蘭公主,一生不願受拘束,喜歡自由自在的日子,宅門裏是留不住她的,她就像鳥兒一樣,喜歡無憂無慮四處飛翔的生活……”
崔婕冷下臉來:“那可不成,沒名沒分的到處跑,哪有女人家該有的樣子,她就算是鳥兒,夫君也要一彈弓把她打下來,毛拔光了養在籠子裏,反了她了還!”
李欽載一愣:“咋又是彈弓?最近身邊的人很流行這詞兒,荞兒難道給你做了彈弓?”
“年前荞兒送了一副他親手做的彈弓,說是見姨姨每天在後宅裏無聊,送我彈弓讓我沒事打打鳥兒,我沒要,後來荞兒大概送給四皇子殿下了吧?”
李欽載歎了口氣,破案了,荞兒親手做的這副彈弓,落在李素節手裏,恰好打破了尚書省某個官員的狗頭。
回頭開學了,必須搞一次收繳非法武器的活動,重點關注荞兒,看看從他那裏能搜出多少雞零狗碎。
…………
伊铎仍被關在李家别院,李欽載跟他聊過兩次,勸他将新糧種的下落交代出來,沒出意料,伊铎一個字都不肯吐露。
李欽載後來換了另一種懷柔的方法,讓人給他治傷,然後請他喝酒吃肉,又是利益引誘,又打感情牌,逢迎阿谀之辭說得李欽載自己都快吐了。
然而伊铎這貨酒照喝,肉照吃,吃飽了一抹嘴,白眼一翻繼續裝死。
氣得李欽載當即又把他挂在房梁下,曬了一整晚的月光。
甘井莊仍如往常般平靜,可長安城卻已是狂風暴雨。
盡管從未低估楊樹恩報複的力度,可李欽載終究還是小觑了景教的能量。
兩日後的朝會上,十餘名禦史率先發難,聯名參劾李欽載橫行枉法,啓釁景教,權勢幹預教宗之事,恃功而驕縱,藏不臣之心。
大帽子一頂接一頂扣下來,更要命的是,不僅是禦史,六部許多朝臣也跟着一起參劾。
朝會上,衆臣群起而參,李治坐在上首臉色越來越難看。
這顯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人暗中串聯朝臣,已有結黨之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