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祭台之上,刻有一個直徑很長的圓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即業力的主載者“無常死主”,頭頂“三世佛”,面目醜怪,蓬頭獠牙,腳踏鳌頭,口銜輪沿,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
六道輪可分爲四層。内層中心刻結跏跌坐的卷發修行者。其左側有一隻豬,右側有一隻鴿,座下有一條蛇。此三種動物,分别表示愚癡、貪染、嗔恚“三毒”。佛教認爲,人生有諸多惡業因,其中尤以“三毒”爲最,成爲産生諸惡業的根本,故又稱爲“三不善根”,列爲“根本煩惱”之首。
另從行者胸部(圓心),發出六道毫光,直射輪外,将巨輪分爲六份。第二層的六份即是所謂的“六趣”、“六道”、即六種因“業力”導至的果報。
第二層正上方爲“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拟。“天道”之右爲“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爲世人所居,人類之所。“天道”之左爲“阿修羅道”,刻一位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
第二層正下方爲“地獄道”,刻有漆黑的地獄門,一馬面獄卒正欲把一“罪人”扔進油鍋中。此道爲衆苦聚集、悲慘至極之所。“地獄道”之右是“惡鬼道”,刻一餓鬼手擎一人,口咬人頭。“地獄道”之左是“畜生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馳驅,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
以上“六道”中的前三道被稱爲上三道,又稱三善道,後三道被稱爲下三道,亦稱三惡道。其中最悲慘、最痛苦的是“地獄道”,最快樂、最美好的是“天道”。
在佛教看來,一切衆生都處于因果輪回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滅,彼生此滅。凡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未解脫之前,都“生生于老死,輪回周無窮”。做善事者随“善業”而上升,做惡事者随“惡業”而下沉。“善業”消盡,“惡業”顯報,如此反複,無有終了。即使“天道”位居“六道”之首,也仍處于生死輪回之中,不免輪回之苦。
在佛教教義中,苦、集、滅、道四聖谛是其基本教義之一。苦谛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本。佛教的一切理論都建立在“衆生皆苦,苦海無邊”這塊基石上。有所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五取蘊(五盛陰)等八苦。集谛就是探尋造成各種痛苦的根源。滅谛是指斷滅世俗諸苦得以産生的原因和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無苦境界——涅盤。道谛是指達到涅盤境界的道路,即必須遵循的“八正道”。
其重要性僅次于“四聖谛”的是“十二因緣說”,它以唯心主義的觀點,進一步解釋社會不平等和人生痛苦的原因,是對“四聖谛”中“集谛”的詳細說明。六趣輪等三層的造像就具體表現了“十二因緣說”的基本内容,即展現衆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狀”。
第三層上方正中小圓龛内,刻一羅刹将軍,身著将服,手執寶劍,危襟端坐。以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刻,表現了“十二因緣說”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人生彼此互爲條件或互爲因果聯系的十二個環節。
在這一因果鏈條中,貪愛又被視爲衆毒之首。佛教認爲,人們若要解脫人生的痛苦,首先就應從去掉貪愛着手。
爲了更形象地說明生死輪回的具體過程,于是第四層分十八格,每格中于瓦罐似的套筒裏刻出一個個生靈轉世輪回的圖像。
從“天道”開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可見套筒兩端刻有:人頭人尾,人頭畜尾(天道);狼頭人尾,牛頭畜尾,獅頭畜尾(阿修羅道);禽頭畜尾,畜頭蛇尾(畜牲道);馬頭蛇尾,魚頭人尾,蛇頭畜尾(地獄道);人頭畜尾,畜頭畜尾(餓鬼道);豬頭畜尾,龍頭人尾,鳥頭畜尾(人道)等等,這可能表示的是受胎生死像,以頭示生所屬,以尾示亡所屬。
然而,佛教又認爲,墜入輪回之中并非無法解脫。輪外左右上方刻有頌偈,意思是隻要勤修戒、定、慧,斷除無明,斬斷煩惱,息滅“三毒”,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正果而成佛。
“六道輪回圖”是佛教人生觀的物化表述。它以具體可視的形象,闡述了佛教因果論、因緣說、業力說的基本教義。
“怎麽又是這個東西?”我的心髒一陣揪疼,“并且他們三個分别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之上,難不成這是别人爲咱們做的局?”
“那是自然!”一個清朗無比的聲音傳來,而一個身影也從周邊的暗影當中走了出來,但是當我們看清楚他的樣子的時候,都不由得深深吸了口氣。
“師父?”首先叫出的是崔明伏,“怎麽回事你?”
老崔頭笑了笑,“在這裏等你們很久了。”說完他從身上解下幾個口袋,丢在了地上,“你們看看自己選一種死法,都是毒藥,隻是口感不同。”
“你什麽意思?”崔明伏緊蹙雙眉,“你在這裏等着我們,是嗎?”
老崔頭笑了笑,“并不算傻,等你們好久了,總算是有機會了,還好這三個人給你們當了前鋒,但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說完之後,地面一陣晃動,我們分别被晃動到了不同的位置,當真是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的位置。
“你是鳳翎的外孫,我自然要留給你一個好的。”他說着,走到了中間位置。
一條條小蛇從地上鑽出,鑽到了我的身邊之後便直直地咬住我的腳踝。
“虬褫”是有眼睛的,也就是說,這種東西至多算有一定道行的畜性,但基本上還屬于動物的範疇,必須依靠“視覺”觀察外界,《陸判手卷》中甚至有這樣的記載:虬褫者,靈若也,心若豺狼,不可馴哉。但如果有将相之“蛟數”相助的話,便會修成“蛟褫”。
據傳其并沒有眼睛,而是以陰陽辨是非,已經介乎于動物與惡鬼之間了,但相比起惡鬼,這種東西卻保留了動物的靈性,也就是說,其智商要比惡鬼高出不少。古書上記載是‘生與墓宄,觸之即亡’ 宄:讀音“鬼”,有盜竊者之意,墓宄的意思就是盜竊王墓。
在古代,尤其是葬地風水學範疇中,“陵”、“墓”、“冢”與“墳”是有分别的;帝室墓爲“陵”,将相墓爲“墓”或“冢”,隻有老百姓的墓才稱之爲“墳”。其間的風水選擇、規模與占地面積、棺椁、墓主屍身都有區别。
“來,不要緊張……”老崔頭竟然手拿着鎖魂針,朝着我們身上刺來。
又稱子母針,不是一般的針灸,而是清朝一位道士發明的法器,專門用來防止人體丢魂,其方法原本與針灸類似,但依人的體質、性别、症狀不同,施針的位置也不一樣。茅山術認爲,人體休克、昏厥、羊角瘋等症狀,都與暫時性的丢魂有關,丢魂本身對人的危害并不大,但在某些情況下,丢魂所帶來的後果卻是緻命的,鎖魂針的作用甚至比藥物更有意義。
最初的鎖魂針是金針,像釘子一樣,後邊是冒,前面是針尖,針尖處還有倒刺,防止以外滑落,由于黃金質地比較軟,到了後世,又有人将鎖魂針改成了銀針,并且去掉了倒刺,直接在針中央加了一個針眼,施完鎖魂針後,可以用普通行針穿過針眼紮入皮膚,直接把鎖魂針别在肉上,雖然也很痛苦,但比針尖帶倒刺強多了。
第三代鎖魂針比前兩代針都要粗,大概有火柴棍粗細,針頭和針柄是分開的,可以旋轉,旋轉針柄,針頭可以探出倒刺,要拔針的時候,反向旋轉針柄,倒刺會縮回去,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受針者的痛苦。
“崔老鬼,你敢動我孫兒——”一聲吼叫傳來,隻覺得判官筆震動不已,下一秒,便是一陣白煙從裏面鑽出,直直地在我們眼前聚成了人行。
“姥姥——”我的眼淚迸發。
姥姥回頭,看向了我,“小天,今天便是百世大劫,要堅持。”說完之後,姥姥變轉過身去,死死抱住老崔頭。
“鳳翎,你不是去世了嗎?你想幹嘛?”老崔頭大叫。
“帶你下地獄。”姥姥說完了這一聲之後,頓時和老崔頭都消失在我們的眼前。
“姥姥——”當一切歸于平靜的時候,所有都煙消雲散了。
“小天,别難受了……”崔明麗抱緊了我。
三年後,仙祐堂擴大了門店,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在門口學步,“你小子,穩住,穩住……”崔明伏扶着小孩。
“舅舅……”小孩叫他,而後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撫摸着崔明伏的臉。
崔明伏看向崔明麗,“你看你這兒子,最先叫的不是爸爸,是我這個舅舅。”
我聽到之後從裏屋走出,一把把迷你天從他懷裏奪回,“幹嘛呢?這是我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