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鳳和薛寶钗聽到這話,也是頓了頓。不過相比于因爲林如海和賈琏的寵愛還保持着幾分小女孩心思的林黛玉,她們兩個要成熟些,心思也要深沉些。
她們自然知道,也許林黛玉還是那個林黛玉,她們也還是她們。但是經曆過上次堕胎事件後的史湘雲已經不再是原本的史大妹妹了,甚至寶玉也不是原本的寶玉了。
王熙鳳甚至都已經打算好了,如果寶玉和史湘雲再不懸崖勒馬,就拼着得罪賈母也要把寶玉一家趕出去。
正好,當初給賈政準備的那個大院子因爲賈政放了外任空置許久了,按說,那裏也應該是寶玉和史湘雲的家才對。
至于說得罪賈母,王熙鳳根本不怎麽擔心。不要說她現在的地位本就不比賈母差多少,一個是一等國公夫人,一個是一等國公太夫人,區别也僅僅是一個死了男人,一個男人還活着而已。
更何況,雖然黑雲把府上經營的滴水不露,但是她們這些大人不怕,孩子們怕啊。如今算上還在襁褓中的,賈琏已經有了六個孩子。特别是賈艾那個小家夥每天跟個活祖宗一般,除了王熙鳳和薛寶钗能讓他害怕之外,就沒什麽怕的。
王熙鳳甚至聽說賈艾還帶着弟弟妹妹跑到賈寶玉院中去玩了幾次,聽說之後是吓得心驚膽戰啊,萬一湘雲對孩子們動手,自己到時候就是把她活剮了也晚了啊。
幸虧,應該也是顧念幼年時候的情誼,再加上從小就是在艱辛的日子裏生活,湘雲黑化的還不算太明顯,沒有對孩子們動過手,甚至聽說還比較疼他們。這也是王熙鳳和薛寶钗能夠容忍她的原因。
當然,這種話就沒必要對林黛玉說了,王熙鳳和薛寶钗太知道賈琏的心思了,他就是希望林黛玉能夠開心快樂的過完一生。
既然注定沒想過黃袍加身,又何必去觸碰黑暗呢。
所以王熙鳳笑着說道:“還不是你,你恐怕不知道吧,寶玉心中一直有你,所以和雲兒一直不大合得來。雲兒也是爲此,和咱們越走越遠了。”
林黛玉吃了一驚,她知道寶玉一直待她不同,但是因爲很小的時候心裏就有了賈琏,所以從來都沒有往那個方面想過,隻以爲寶玉是單純的覺得見到了一個年齡相當的玩伴而已。
況且這一世,林黛玉父母雙全,位高權重,成婚之前也實在是沒有在賈家住過多久。甚至因爲賈敏和賈琏都對寶玉比較防範,林黛玉來賈府時也隻不過是偶爾在榮慶堂賈母院中見到寶玉一面。
林黛玉也是實在沒有想到,原來在賈家,自己還有一個小迷弟,恩,是小迷哥。
“嘿嘿,看來我的魅力确實不小啊,鳳姐姐,我是不是很厲害,連寶玉都迷住了。”
王熙鳳和薛寶钗都是狂抽嘴角。雖然早就知道林黛玉思維比較清奇,也沒辦法,做爲賈琏的女人裏面唯一一個從五六歲就跟賈琏混在一起的,思維和世界觀受到賈琏的影響是很正常的事。
賈琏,就是這麽個思維角度非常清奇的家夥。現在連帶着林黛玉也被帶歪了。
不過幸虧林黛玉還是個三觀比較正的家夥,所以很快就剛剛的小傲嬌中恢複過來,看着賈寶玉不時看向自己的陰郁眼神,又有些不解了:“可是寶玉怎麽看我的眼神那麽怪呢,以前不這樣啊?”
王熙鳳這下徹底被逗樂了,她伸出手揉了揉林黛玉的頭發,笑着說道:“你啊,難道忘了那小子之前那套奇談怪論嗎?什麽女兒是水做的,出嫁了就變成了死魚眼珠子之類的。你難道忘了,你現在也是死魚眼珠子啦。”王熙鳳說完就咯咯直笑,一副非常開心的樣子。
林黛玉雖然和賈寶玉接觸不多,但是很顯然這些當初府裏的金鳳凰寶二少爺的名言她還是聽說過的,王熙鳳這麽一說她自己也惡心的夠嗆,總覺得自己變成了府裏那些四五十歲的婆子的模樣。
恩,好可怕。
此時,賈母屋裏,賈琏和賈母祖孫倆倒是有些嚴肅。
“老祖宗,對于張家,你還有沒有什麽印象?”賈琏手中捏着一塊上好的桂花酥,但是并沒有吃。
賈母想了想:“哪個張家?”
“孝懿容皇後,先帝太子妃的那個張家。”賈琏自然是很快點明了張家的身份。
賈母恍然大悟,原來是那個張家,倒是好久沒聽說了,不過當年,張家在神京城裏也算得上是一流人家了。
景甯六年,皇太子大婚,娶的便是當年的工部侍郎之女張含蘊。這張家本來不過是神京城中的中等人家,隻是因爲家主治河有功得到了當時主持工部事務的内閣大臣的看重,這才在神京站穩了腳跟。
隻是當時誰都想不到,年僅十三歲的張含蘊居然會獨得皇太子的寵愛,其後十幾年,榮寵不衰。就連自身無法生育太子都沒有怪她,甚至還過繼了一個孩子給她。
最重要的是,過繼給她的那個孩子,乃是皇太子的長子,也就是當今天子隆正皇帝。可見這個女人的能力、智慧和手腕。
可以說,若非張含蘊英年早逝,哪裏會有田氏猖狂之地,隆正天子的掌權之路也會順暢不少。、
那些年,靠着皇太子和太子妃的庇護,張家在神京也算是混的風生水起。隻不過張家人都比較低調,所以倒是沒怎麽受到關注。這一點,和如今的宋家比較類似。
後來,張含蘊病逝,仁宗傷心之餘隻好立了田氏主掌六宮,張家也爲了避嫌外放,這一去就是二十餘年。
賈母把她了解的張家的情況說了一遍,然後才問:“怎麽想起來問他們家?”
賈琏點了點頭,她就是想要從賈母這裏了解一下張家的情況,畢竟,張家離開神京二十餘年,已經完全淡出了神京的圈子,賈琏想要了解還真是不大容易。
“因爲張家人回京了,家主張甯,奉天子诏旨,回京接任都察院左都禦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