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李斯,尚且還隻是一個小吏。
他正在上蔡的吏房裏面,思考一個人生的哲學問題。
人總是會思考這些東西的,誰都不例外。
而他思考的對象,則是面前的老鼠,還是在茅房裏面的老鼠。
因爲他看着茅房裏面的老鼠,正在吃着人的排洩物。
他見過許多老鼠,老鼠一般.不是吃糧食的嗎?
他從這個老鼠開始思考着。
而最終思考出來的答案,指導了他的一生。
這個答案很簡單,就是一個人是否有出息,就和面前的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而決定的。
在得出這個答案之後,李斯将這個東西,奉爲圭臬。
于是毅然決然的離開了上蔡,離開了這個,他無比熟悉的地方。
他的兒子很感慨的開口道。
爹,以後等你回來,咱們再去城外,去抓兔子。
兒女情長,但這些事情阻攔不了這個小吏,阻攔不了李斯。
所以李斯走了,去了另外一個地方。
蘭陵。
這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因爲李斯并沒有選擇盲目的去追求權利,他知道,要想掌握權利,至少自己得有這個資本。
而在蘭陵這個地方,有人能夠給予他這個資本。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荀子。
天下的聖賢之一,他要在這裏,學習權利之術!
荀子收下了他,而他也就在這裏,刻苦攻讀,不可否認的是,李斯的确是天才,至少同輩同學裏面,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比得上他。
隻有一個人例外。
這個人,叫做韓非,是韓國的公子。
李斯很清楚雙方之間的差距,一方面是技不如人,另外一方面,則是韓非乃是韓國公子,名滿天下,而他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
縱然有一些名聲,但是和韓非比起來,差的太遠了。
但差的太遠沒什麽太大的問題,人是可以學習的。
李斯和韓非在這個時候不是對手,而是朋友。
出入都是一輛馬車,甚至都睡在一個地方。
因爲他們覺得,雙方都爲彼此帶來了許多新奇的體驗,當然,這個指的是知識上面的。
于是後面又過了幾年。
李斯在不斷的吸收知識之後,終于逐漸變成了完全體。
于是要到了離開的時候了。
當時六國,唯一能夠去的地方,隻有秦國!因爲李斯清楚,隻有秦國才能夠達成他的夢想。
韓非在知道了李斯去往秦國的時候,其實沒有憤怒,相反很開心,爲李斯找到了人生的下一站感覺到開心。
開口說道。
子欲西入秦,吾将東歸韓。子勿爲秦相,吾不爲韓将。子攻兮吾守,兄弟兩相傷。
千般相見好,莫逢在沙場。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其實兩人之間的關系,真的相當的好。
說完,李斯便去往了秦國。
或許現在的韓非,永遠都想不到,自己未來的下場,到底如何。
但未來的事情,未來再說。
現在進入秦國之後,李斯要考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得到秦相呂不韋的賞識。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第一次被人直接轟了出去。
畢竟無名無姓,誰知道你是誰啊。
但運氣總歸是不錯的,在鹹陽的酒樓裏面,他遇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叫做鄭國。
鄭國知道李斯,于是向呂不韋推薦了他。李斯很是猖狂,第一次見到呂不韋開口就叫他殺掉自己的三千舍人。
呂不韋不理解,而李斯則是開口道。相國養這麽多舍人,是想要謀反嗎?
你這樣做,讓秦國,讓秦國的宗室怎麽看呢?
呂不韋笑了起來,反問道,那在你看來,我該怎麽辦呢?
李斯提出了一個很不錯的辦法。
著書立說。
是的,就是那本呂氏春秋,就是這麽誕生的,當然,這個不能說是李斯的功勞,畢竟如果不出意外的話。
呂不韋遲早會這麽做的,因爲他是個聰明人。
于是就這樣,李斯成爲了呂不韋的舍人之一。
然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當初相國府裏面把自己扔出去的那幾個侍衛,全部殺死!
呂不韋看人的眼光,是很不錯的,他看到了李斯的另外一面。
所以李斯,被他冷藏了。
當然李斯也什麽太好的辦法,他隻有等,一點一點的慢慢的等。
但機會總是會來的。
呂不韋經常去後宮,回來的時候,面色疲憊。
去做了什麽,不用多說,所以李斯将這些看在眼裏。并且遇到了另外一個很有趣的人。
嫪毐。
這個人的特點,秦戟自己都懶得贅述了,隻能說,有時候吧,有一個特長的确是蠻不錯的。
所以李斯向呂不韋推薦了這個人。
而且推薦的很巧妙,甚至沒有點破呂不韋和後宮裏面那位的關系,隻說了一句,聽聞有個人,很大,能推車。
後面的事情,那就自然不用多說了。
但李斯高升了嗎?
沒有,不過他運氣還不錯,做了一個郎官,就是皇宮裏面值班的衛士。
雖然沒什麽權利,但有一個好處。
那就是可以見到王上。
這就非常的不錯了。
畢竟一直在,怎麽可能一次都碰不上呢?
所以李斯,最終還是遇見了嬴政。
雙方之間隻是平淡的對視,嬴政看着面前這個闖入的侍衛,而這個侍衛,則是看着面前年輕的大王。
一眼萬年!
于是李斯終于再一次的往上走了一些。
成爲了一個長史,專業負責賄賂以及刺殺各國高官,瓦解六國。
他向嬴政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将他的妻兒接來了鹹陽,這一個舉措也讓嬴政大爲滿意。
嬴政覺得,自己至少找到了一個可以信任,而且看起來能力也很不錯的人。
後來的時間裏,李斯成爲了客卿,幾乎半隻腳踏入到了丞相的位置。
但做丞相之前,還有一些事情要去做。
因爲這個時候的嬴政還沒有親政,擋在他們面前的,還有一些阻礙。
而這個阻礙,毫無疑問,就是曾經幫助過他,并且提拔他的那位相國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