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明清的貨币

談談明清的貨币

首先,明朝建立時,法币是什麽?

答案是寶鈔和銅币。

寶鈔這種紙币,成爲法币地位大概是在金朝、南宋時期。

唐代固然有類似紙币的東西,比如各藩鎮商人在長安賣完貨後,從進奏院那領個憑證,回本鎮後兌換銅币,其實部分承擔了紙币的職能,大背景是當時各藩鎮禁止銅錢出境。

北宋西南的四川,因爲貴金屬的匮乏,一度出現了交子,也是一種類似紙币的存在。

但這兩種貨币,都不是唐代或宋代政府發行的法币,這倆的法币都隻有一種:銅币。

金代、南宋開風氣之先河,政府發行紙鈔。

貞元二年(1154),“戶部尚書蔡松年複鈔引法,遂制交鈔,與錢并用。”——金朝。

金國的紙币叫“交鈔”,有10貫、5貫、3貫、2貫、1貫、700文、500文、300文、200文、100文10種面值——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爲什麽會發行“700文”這種奇怪的面值,讓我想起了某個假币笑話……

那麽,金國發行的紙鈔有錨定物嗎?

一開始是有的。

當時規定,紙鈔可以兌換銅錢。兌換時收取一定費用,大概是1貫收15文。

有錨定物,紙币币值才能堅挺,不然就是廁紙,必然崩潰。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1),官府考察了四川交子的情況,決定發行紙币“會子”,面值3貫、2貫、1貫,後來又增發500文、300文、200文三種。

南宋會子的錨定物是什麽?一開始宋高宗撥了200萬貫銅錢做準備金,後來發行量上來了,陸續追加了幾次準備金(金銀、銅錢)。

這點錢當然是不夠的,事實上他們也沒打算有多少準備金就發行多少紙鈔,發行紙鈔的直接原因就是解決軍費。

到南宋末年,市面上已經有6億多貫會子在流通,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

蒙古人來後,繼續用紙鈔。

爲了維護紙鈔面值,他們吸取了金、宋的教訓,全面禁止金銀銅的流通、交易,征稅時也收紙鈔,這多多少少有點效果。

但架不住濫發啊,最後還是成了廢紙,堅持的時間還不如金國、南宋。

明朝建立後,也發行紙鈔,曰“寶鈔”。

如果說金朝、南宋一開始還有點良心,假惺惺給紙鈔錨定物的話,那麽元代、明代的紙鈔就很“神奇”了,沒有任何錨定物,想印多少印多少。

給官員發工資用紙鈔,政府采購用紙鈔……且沒有多少回收制度。

結果就是元代紙鈔破産,明代紙鈔破産。

這裏要爲金國、南宋紙鈔說兩句“公道話”,這兩朝曾經多次努力挽回紙鈔信用,包括回收、抵稅等等,可見他們是有經濟概念的。

但元朝沒有做過多少努力,或者說努力程度不夠,我姑且認爲蒙古人不懂。

明朝是漢人王朝,按理說應該懂,但給我的感覺,他們和蒙古人差不多。

金融制度全盤照抄,甚至比元朝還不在乎紙鈔貶值,沒做任何努力,朱元璋還沒死,寶鈔幾乎就成廁紙了,堅持的時間比元朝還短。

按理來說,這是會極大損害明朝國力和政府信譽的,但他們就是這麽做了,我推翻了所有可能性後,隻能認爲——明朝人也不懂,他們就是機械照抄蒙古人,而不知其中危害。

朱元璋這個人,性格很強勢,喜歡親自設計各種制度。

但他又缺乏頂層設計能力,在元朝的制度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修修補補,軍戶制度照抄了,金融制度也照抄了……

洪武紙鈔事實上惡性貶值之後,朱元璋又停止制造銅錢……

艹,怎麽辦啊?老百姓沒辦法,隻能自發尋找替代物。

于是乎,雖然寶鈔在政府層面依然是法币,但民間實際上已經回到用貴金屬交易甚至以物易物的階段——明代官員一大缺德事就是拿寶鈔去嫖娼,妓女還不能不收這種法币。

明英宗的時候,實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弛禁白銀,規定白銀可以作爲貨币流通。

請注意,隻是允許白銀流通了,但白銀還不是法定貨币,政府也沒有像寶鈔、銅錢一樣,發行白銀法币。

随着對外走私貿易的盛行,海外白銀開始慢慢流入明朝。而這個時候,明朝經濟也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對貨币需求大增,于是民間自發使用白銀作爲交易貨币。

但因爲政府沒有發行白銀法币,無法對其進行調控,其價值波動巨大——主要受海外影響。

這裏解釋一下,爲什麽會受海外影響。

白銀法币,與白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以袁大頭銀元爲例,大概27-28克,含銀量89%。袁大頭的價值,隻受發行量影響。發行多了,市面上流通多了,就會貶值,反之就會升值。

這其實和紙币是一樣的。紙币發行、流通多了,就會貶值,發行、流通少了,就會升值。

但白銀是另一個概念,它既充當了貨币,同時也是一種商品。

明代習慣用白銀的重量來衡量其價值,所以當海外白銀過多流入時,引發通貨膨脹;流入少時,又通貨緊縮。

因爲明朝政府貨币政策的缺位,沒有白銀法币,你是無法進行調控的,隻能眼睜睜看着。

換句話說,明朝事實上的主流貨币(銀條、銀塊、銀磚、銀冬瓜、銀豆子等等,各種奇形怪狀的白銀)的發行方在海外,而不是明朝政府。

明朝政府沒有金融主權。

到了明末,因爲日本鎖國令的影響,流入明朝的白銀大大減少。明朝中期都沒出現的銀荒,居然在明末出現了!

爲什麽呢?當時明朝對外貿易是順差,白銀持續流入,怎麽會明末比明朝中期還缺銀子呢?

因爲很多地主、商人把白銀鑄成了銀冬瓜,收起來了。

時局混亂,沒有好的投資方向,于是士紳們幹脆把白銀藏起來了。

白銀藏起來後,市面銀根緊縮,引發大蕭條。我們都知道,大蕭條的時候,持币爲王,士紳們預期未來白銀會繼續升值,于是繼續持币,進一步加劇通貨緊縮。

但老百姓交稅要用白銀啊。怎麽辦?涼拌喽。

歸根結底,明朝既然選擇了銀銅複本位制,但卻沒有發行白銀法币,而收稅渠道又不暢,社會上一會通貨膨脹,一會通貨緊縮,政府無力幹預——恕我直言,明朝官員根本沒意識到要主動進行幹預,他們就沒這個金融知識。

當時歐洲、中東使用金屬貨币的國家都有鑄币稅,是政府一個十分重要的财源,但終明一朝,白銀大量使用,收稅單位、會計單位上甚至都是“兩”,但卻對這塊肥肉無動于衷。

不但沒鑄币稅,還他媽有火耗虧空,這是何等的卧草!

明朝滅亡後,清朝幾乎照抄了明朝的制度,尤其是金融制度。

滿清也沒有白銀法币……

但這種金融制度好嗎?當然不好了!

到了清朝後期,中國市面上大量流通外國銀币。

外國銀元規整劃一,成色和重量較爲恒定,計算和攜帶方便,深受商人歡迎。

最關鍵的一點是,白銀你得稱重。

銀元論個數,不論重量,哪怕銀元磨損了,重量減輕,它仍是一元,使用價值不變,故深受商人歡迎。

這裏額外說一句。

清朝并不一直是白銀入超國。

事實上從嘉慶十三年(1808)開始,因爲歐洲市場需求減少,中國茶葉、絲綢、瓷器出口銳減,再加上鴉片流入,清朝曆史上第一次外流白銀。

然後一直持續到1856年,長達48年。但這也隻是回光返照,很快又貿易逆差了。

這段時間,中國白銀整體淨外流,但外國銀元卻大量流入,大概始于1800年前後。

最開始橫掃中國市場的是西班牙雙柱銀元。

還記得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嗎?清政府賠款2100萬銀元,這就是西班牙殖民時代在墨西哥鑄造的雙柱銀元,當時在中國存量極多,被廣泛使用。

1823年,獨立後僅兩年的墨西哥開始鑄造銀币,即墨西哥鷹洋,很快随着貿易,慢慢流入中國。

1854年開始,墨西哥鷹洋大規模流入廣州,自1857年開始,逐漸成爲南方市場主流。

至此,墨西哥鷹洋取代西班牙雙柱銀元,成爲中國商業領域使用最廣泛的貨币——鑄币稅全讓墨西哥收走了……

到了光緒年間,白銀持續外流,外國銀元卻不斷流入,清政府完全喪失鑄币收益,覺得這樣下去太吃虧,于是開始鑄造銀元——1895年,甲午戰争失敗後,清朝曆史上第一次向列強借款,即俄法大借款,但這一年白銀是不是流入,還很難說。

1882年,吉林機器局第一次鑄造銀元,數量很少。

1887年,張之洞看到老百姓、商人不愛用銀兩、碎銀子,反而愛用方便的外國銀元,十分痛心,請鑄銀元,并于1888年在廣東機器局鑄造成功。

随後,各省紛紛鑄造“大清龍洋”,但型制不一、重量不一、成色不一,非常雜亂。

最後提一句,清朝在1909年,才正式頒布《币制則例》,第一次從法律上規定了白銀法币“大清銀币”——

貨币單位:圓。

重量:庫平七錢二分。

成色:含銀90%。

1911年,清朝滅亡……

我最後總結一句,有些書友可能不愛聽。

明朝官員的金融水平,還不如晚唐、兩宋、金國。

清朝官員的金融水平,和明朝半斤八兩。

難道元朝滅亡南宋,真的讓文明水平大大倒退了?以至于明朝在蒙元的基礎上從頭開始,慢慢進步?

(本章完)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