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看到有讀者說晚唐的大頭兵怎麽那麽有文化,知道鄰省發生的兵變。
我在章節說裏舉了例子。
長慶二年(822)七月,汴州軍亂,殺将驅帥。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浙西觀察使窦易在九月聽聞了汴州的這場兵變,十分害怕,擔心浙西武夫跟着作亂,于是決定“散金帛以賞軍士”。
他這個判斷不是沒來由的,而是作爲一線工作的藩鎮主帥的經驗和直覺。
果然,在窦易猶豫不決的時候,消息其實已經傳入浙西,于是武夫們也跟着作亂了。
兩個月就從汴州傳到浙西,武夫們消息閉塞嗎?
千萬不要把晚唐的武夫代入其他朝代的武夫,他們完全是兩類人。
晚唐的大頭兵,一個月領2斛糧賜(1斛=108.32斤),每年還領10缗錢、10匹絹左右的賞賜。如果有戰争或遠戍,還會加賞。
一年春秋發兩次衣料。
軍中定期比試,每年都有獎品發下,獎勵表現突出的個人:金銀飾鞍辔各二十具、錦一百匹、彩色绫一百匹、绯紫紬绫二百匹、色羅三百匹以及男女錦袍、銀壺瓶、錦褥、紫绫褥之類。
在軍中包吃住。不訓練、不出征時,一天吃2升米面(注意,不是2升糧食,是米面),訓練或打仗時,一天吃3升——這個标準北宋都沒做到,明代就更不提了。
每個月都要有酒有肉。還記得泾原兵變嗎?東出平叛的泾原武夫因爲吃到的是粗茶淡飯,大怒作亂,拿箭射前來傳旨的太監。
晚唐的大頭兵還深度參與政治。
藩鎮割據的體制下,親黨膠固,互相聯姻,關系網四通八達。
一個在城門口扛槍的小兵,說不定就有親戚在當衙将。
前文還舉過例子,河北文人有一個贊美某個家族的美譽:“書劍雙美。”
其實北方都差不多,程度區别罷了。
士人家族的成員大量投軍,成爲武夫,晚唐大頭兵識字的比例是超過其他朝代的。
而且大頭兵的家庭條件較好,親黨膠固之下,分享藩鎮權力,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這也是顯著區别于其他朝代大頭兵的地方。
他們的精神面貌和其他朝代的兵也大不一樣,我讀史書,發現很多跋扈的話是從小兵嘴裏說出來的,而不是大将,說明他們的精神面貌不一般,思維能力不弱。
這其實是社會地位的折射。
當士人家族都大量投軍時,說明這是個好職業,比較搶手。那麽即便是小兵,他也不會多自卑,活得也不卑微,以至于過分自信,太過跋扈了。
而且這幫人是比較狡猾的。
德宗建中之亂時,泾原兵擁立朱泚當皇帝,但根本不聽他的,隻自己搞錢。朱泚真正能指揮的,隻有幽州來的防秋兵和部分投靠他的神策軍,你說坑不坑?被人逼着當皇帝,結果是拿你來頂缸的。
晚唐大頭兵作亂,其實将領未必想跟着亂,因爲他們知道一個不好,自己就是頂缸的,好處都讓底層武夫拿走了,坑得很。
朝廷也意識到了跋扈武夫這個群體,這些大頭兵們才是作亂的根源,而不是武将、大帥。所以王式屠戮徐州銀刀都,羅紹威請汴兵幫着殺魏博衙兵,鬧事的真不是大将節帥。
最後奉送下幽州、汴州的典型軍亂,讓大夥品鑒一下:
長慶元年(821)7月,幽州軍亂,囚節度使張弘靖(目不識丁這個成語就出自此人)。
軍中公推朱滔之子朱洄爲留後。
朱洄說我年紀大了,你們找其他人吧,不肯幹。幽州武夫立他的兒子朱克融爲留後。
朱洄:“……”
寶曆二年(826)5月,幽州軍亂,殺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齡。
亂軍立朱克融次子朱延嗣爲留後。
當年8月,幽州軍亂,殺朱延嗣及其家三百餘口。
太和五年(831)1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李載義跑路,朝廷以楊志誠爲留後。
太和八年(834)9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楊志誠被驅逐,亂軍立楊志誠部将史元忠爲留後。
會昌元年(841)9月,幽州軍亂,殺史元忠,推陳志泰爲留後。
一個月後,又亂,殺陳志泰,亂兵立衙将張绛爲留後。
直到張仲武擔任節度使後,才稍稍穩定了一些。
前文提到的汴州軍亂:
貞元八年(792),宣武節度使劉玄佐薨,朝廷派吳湊來當節度使,宣武軍人拒絕承認,立劉玄佐之子劉士甯爲留後。
貞元九年(793)12月,汴州軍亂,劉士甯逃奔京師,都頭李萬榮當留後。
貞元十年(794)7月,汴州軍亂,奇迹出現了——李萬榮成功鎮壓,他向朝廷檢舉,說這是劉士甯煽動的。
貞元十二年(796),李萬榮病重,其子李逎代行職權,然後發生兵變,都虞候鄧惟恭與監軍俱文珍合謀,把李逎抓了起來,送往京師,鄧惟恭自任留後,李萬榮病逝。
當年7月,朝廷任命東都留守董晉爲宣武節度使,11月,鄧惟恭領兩百人作亂,被董晉發覺,成功鎮壓,鄧惟恭被械送京師。
貞元十五年(799),董晉死,行軍司馬陸長源爲節度使,汴州軍亂,殺之。
韓弘接任宣武節度使,他到任後,先與武夫相善,然後仔細觀察刺頭有哪些,暗暗記下來。
比如每次作亂,誰喊得最響,誰最會串聯,誰朋友最多,羅列了一個三百人的名單,然後調集宋州兵,将他們全部殺了。
汴州武夫受此重創,勢頭受到遏制,老實了不少,當然我們知道,這不是釜底抽薪,隻是揚湯止沸罷了。
但在此之前,真的太過分了。而且殺戮也是有震懾效果的,韓弘入朝之時,“士卒無一人敢歡呼于城郭者”。
什麽意思?
以前不得人心的節度使,他走的時候,武夫們會歡呼慶賀啊!而且是在城頭上歡呼。這畫面太美,大家自行品鑒。
品鑒了這兩個藩鎮的軍亂劣迹,我想大夥對那個時代武夫的精神面貌有點了解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