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駒的老爸也是個警察。
在香港英治時代,英國人認爲外地人比本地人更可靠,所以在警政事務上長期推行華洋分治和非本地化政策,大量聘用印度人當警察,輔以部分本地的廣東籍警察。印度民族主義和中國革命興起後,英國人轉而希望引進與廣東沒有任何聯系但又懂中國文化的華人做警察,所以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之後,威海就被港英當局确定爲新的警察來源地。
于是,山東大饅頭這種北方食品,也成爲香港警署食堂的重要菜品。
在香港,這些人的管理自成一派,雖然俗稱“山東差”、“山東警察”或“魯警”,但标準的官方番号是“威海衛警察”。
1949年之後,又有大量非威海籍的山東人,甚至河南、浙江、四川、天津、東北等外省人爲生活所迫,冒用威海人的名義考入“威海衛警察”。
在這些“威海衛警察”中,就有陳家駒的老爸馬如龍,雖然他生于安徽蕪湖,但是祖籍山東臨淄,也算說得過去。
沒錯,陳家駒的老爸叫馬如龍。
當時的威海衛警察大多不會英語或是粵語,對香港社會了解也有限。因此,往往被編成同一組别,其人員編号亦有别于一般本地警員。由于言語障礙,也較少擔任接觸市面的巡邏任務,多數被派駐新界守衛水塘、交通部、沖鋒隊或是香港島山頂警區以及保衛港督府。
而馬如龍出身漁民家庭,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爲了一名水警。
香港雖然隻是個彈丸之地,但是地處水路要沖,很早就有海盜盤踞,最有名的莫過于盤踞在長洲島的張保仔(1783年—1822年),而英國人隻能算是衆多海盜中僞裝成國家的那種。
香港警察不僅要應對島内治安,還要應對海盜襲擊。
1948年5月1日,水警的正式英文名稱由“waterpolice”轉爲“marinepolice”,而中文名稱不變,并正式成立了水警刑事偵緝部。
在戴麟趾擔任香港第24任港督的這段時間裏(1964年至1971年),香港公務員貪污可謂司空見慣,救護員送病人入院前多要征收“茶錢”,消防員救火前又要收取“開喉費”,甚至公營醫院内的服務員也要向病人要求“打賞錢”。至于市民要辦理輪候公屋和申請入學等等的公共服務,都先要賄賂有關的公職人員。
當時,警隊内的貪污問題更是各政府部門之中最嚴重的,當時的陸警幾乎是人人收錢,他們透過包庇各種犯罪活動而收受或者說收取賄賂,不肯收的要麽去守水塘,要麽就是去當水警,隻有水警成了相對幹淨的地方。
1971年,麥理浩接任第25任港督的時候,爲了整肅貪污,鑒于當時的陸警幾乎就沒有幹淨的,怕他們吃碗面反碗底、通風報信、橫生枝節,從水警調入人手,補充陸警中的空缺,馬如龍就是其中之一。
在清剿海盜的曆次行動中總是沖鋒在前、敢打敢拼的馬如龍,把他在水警中嫉惡如仇的作風帶到了陸地上,很快就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在下班回家的途中被人槍殺,也給自己的家人帶來了池魚之殃——他的長子被人打成了白癡。
爲了躲避仇人,以免被斬草除根,馬如龍的次子從“馬港生”變成了“陳家駒”,使用他母親的姓氏,連名字都改掉了。而且,少年警校剛剛成立,就立即将陳家駒招納爲第一批學員。
不僅是陳家駒,和靓坤同期的警校同學外号“鹧鸪菜”的王寶、外号“獨腳金”的夏侯震也都是“登陸”水警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