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807年年底,大唐主力艦中,戰列艦共完成了18艘,航空母艦共完成了21艘,實際戰列艦在海軍中的地位已經越來越輕,每支艦隊都是以航母作爲核心打造的。大唐不能在歐洲的艦隊中抽離戰列艦,這會讓歐洲人很明确地察覺到大唐已經不再重視戰列艦了。像是大唐在英吉利海峽對面部署了四艘四萬噸排水量的墨西哥級戰列艦,就已經給英國人極大的威脅感,并且投入建造更加強大的戰列艦以應對。
地中海方面的戰列艦的假想敵主要是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的主力艦,他們發展的戰艦比英國皇家海軍的要輕一号,西班牙隻發展了一級三艘一萬五千多噸的戰列艦,意大利和法國稍好一點,但也都是一兩萬噸的貨色,數量也隻有四五艘。大唐部署在地中海的戰列艦數量雖然少于法意西三國的戰列艦,但作戰能力可比這些弱大唐海軍至少一代的戰列艦強。
大唐海軍完成了十艘墨西哥級戰列艦的建造,可卻并沒有停息戰列艦的繼續發展。一艘戰列艦所産生的實際作用,已經小于同樣造價能夠建造出的數艘航空母艦的效能了。似乎更多的航空母艦,對于大唐來說更有作用。但實際上,航空母艦所需要的人員更多,日常的維護成本也更高。而且大唐走的是一條超級航母的發展道路,航母越造越大,所以一支艦隊僅需要數量有限的航母坐鎮,就能夠達到效果,并不是真的造得越多越好。
14艘45000噸的得州級以後,4艘65000噸的遼甯級也已經修建完畢了。接下來大唐海軍上馬的就是滿載排水量達82000噸的湖北級航空母艦了。隻要一艘這樣的航空母艦,就能夠做到原本兩三艘輕型航母做的事情。
而大唐海軍戰列艦的真正作用,實際上心理威懾層面是更重的。對比十艘墨西哥級,十四艘噸位其實還更大的得州級航空母艦一直都不如墨西哥級在全世界受關注的程度更高。哪怕在伊斯坦布爾戰争以後,大唐對航母的使用,歐洲國家也更多解讀成海上對陸地攻擊的延伸,而沒有認爲航母将擁有更強的海上打擊能力,取代戰列艦成爲艦隊核心。很多傳統的歐洲将領都認爲,即便一艘航母能夠搭載大量的艦載機,但是如果攻擊的是一艘戰列艦,那麽實際作戰效果将會十分有限。
不是沒有人看到真正的趨勢,但是傳統的保守海軍還是更多的。
大唐海軍司令鄧希夷已然是白發蒼蒼了,他從趙大嶺時代就是海軍司令,一直到白南二十年任期的最後一個任期内。
望着船塢中正在舾裝的那艘巨大戰列艦,鄧希夷摘下自己的軍帽,海風吹動他的白發,他感歎道:“這是我給大唐站的最後一班崗了,眼前的這艘戰列艦,恐怕也将是最後一級大唐海軍建造的傳統戰列艦了。”
海軍參謀長梁玉平道:“我們海軍打造這兩艘大家夥,可是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呢,這兩艘大家夥能夠成功下水,都是司令您的努力。”
鄧希夷笑道:“我自己也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有幾分正确性,很可惜我們有可能都無法驗證,因爲大唐的強大,大唐海軍的強大給了我們這樣的容錯空間,兩艘70000噸的戰列艦的修建,就算是一個決策錯誤,也不會拖累大唐海軍輸給任何人,我們仍舊是海上的霸主。”
梁玉平道:“畢竟是造價高達1.5億的超級戰列艦啊,雖然吞掉了我們海軍不少的軍費,但是本身能夠造出來這樣的戰艦,就已經是一件足以在曆史上大書特書的事情了,這象征着我們的國力和海軍的強大啊。”
鄧希夷和梁玉平面前正舾裝的戰列艦,名稱叫做大和級戰列艦。是根據大唐戰列艦的命名規則,以海外領和主權地區的名稱進行命名的。日本是大唐的海外領,自然能夠獲得一個艦名。二号艦是朝鮮号,這一型戰列艦的名稱都來自東亞。
其實如此重要和巨大的戰艦,很多人都覺得不應該把名字送給日本人。但是不知道出于某些人的如何的動機,這兩艘戰列艦還是稱爲了大和級。
與另一位面中的大和級有其近似的一面,三座三聯裝的460毫米重炮,裝甲帶的厚度達到400毫米,最大航速爲31節。這跟另一位面裏的大和有一定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裝甲上略薄一些,整體設計上也更爲緊湊,更多參考了流體力學的理論。采用了更大效率的燃氣輪機,使其航速非常快。
可以說,就這麽一艘大和号戰列艦,能夠單挑虐死歐洲的所有戰列艦。但這也難掩大和級的興建從開始就帶有穿越衆強烈的山寨情懷,以及實際地位尴尬,主要存在就是爲了炫耀大唐的工業能力,而不是更多關注打仗方面。也許造艦的、還有很多海軍軍官是有信心将這艘船塑造成成功的大唐海軍戰無不勝的精英功勳艦,但其實大唐海軍高層自己也私下裏承認,兩艘大和級戰列艦的主要目的還是爲了讓歐洲人更加努力浪費經費在戰列艦的發展上。
但海軍還是更多希望,艦上人員就做好吉祥物,大和号将在服役之後,将訪問一些地區,以大唐的諸海外領爲主,讓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大唐造出了這麽一個巨無霸,歐洲國家的海軍挑戰大唐的海權是非常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