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所想的直接前往波蘭的情況并沒有發生,他按照接替張旻成爲駐歐唐軍總指揮的嶽震甫中将的指示,率領軍隊前往慕尼黑,與德軍在此的第四步兵師和第十二步兵師、第十七步兵師彙合。
嶽震甫的作爲一個比較老派的傳統将領,更善于使用中華軍事的傳統藝術,他命拿破侖和德國南部方面軍來到巴伐利亞,目的是直取奧地利的國土,威脅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從而實現牽制奧地利軍隊的戰略目的。
從慕尼黑到維也納,是平坦的多瑙河平原,适宜大部隊行軍,在奧地利集合十萬軍隊前往波蘭之後,這裏的防禦相對空虛。不過嶽震甫判定,奧地利人一定會從北意大利調遣軍隊在此進行防禦,戰鬥的激烈程度也不會低。
嶽震甫并不簡單地希望這一路同盟軍會獲勝,隻要給奧地利人造成一定的壓力,他就算實現了全部目标了。
爲了打這場歐洲二十年多來規模最大的戰争,大唐方面也是做出了多重準備。正規唐軍方面,東南軍區的陸軍第三師已經緊急動員,開始在新奧登上運輸船隊,目的地就是已經被德軍控制在手中的但澤。唐軍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趕到,同時還需要數周時間進行适應,德軍在這段時間内必須提高警惕。
當然此時俄普奧三國尚不知道大唐将從本土抽調精銳的正規唐軍出戰,實際上俄普奧三國都認爲大唐不會過分介入到戰争中來。他們的判斷理由是,唐人宣布參戰是非常猶豫的,開戰很久之後才采取行動,而且規模也不大。在擊敗英國後,他們僅僅是盤踞荷蘭,卻沒有進一步對德國進行支持,所以俄普奧三國認爲大唐并不願意開戰。再加上畢竟大唐是在美洲,核心地區還是在北美西海岸,長途跋涉調遣大規模部隊,俄普奧三國都認爲是很不現實的一件事。所以,他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悶頭要打赢這場仗。
俄普奧三國聯軍的目标是很清楚的,擊敗德軍,保下普魯士,同時徹底吞掉波蘭,隻要普魯士沒有亡,波蘭又被俄普奧三國消化,那麽三國面對強勢的大唐-德國聯盟仍能夠形成均勢或者優勢。
某種程度上,三國預判的是正确的。白南确實很不想打這場戰争,在他最初的構想中,第一次反法同盟戰争最好是大唐不動手,德國也不要動手,法國自己撐下去把奧地利和英國打敗,就差不多完事了。德國能夠安心地去進行工業化,大唐也能夠安心地去發展自己的本土殖民。法國苦逼了一點,但是也不會有什麽大礙。
可是馬恩斯自作主張發動了對普魯士的“統一戰争”,中間還跟法國出現了一定龃龉沖突,大唐又不得不介入到這場戰争中來。卻說英國被擊敗之後,大唐已經停住了進軍腳步,準備好好的享受荷蘭和比利時的這份勝利禮包。但是,德國鐵了心要滅普魯士,最終碰上了俄普奧三家聯軍。
馬後炮的來看,如果那時候德國跟普魯士停戰就沒有後面這麽多事情了。但是那個時候,唐人普遍看好德國的統一進程,而且實際白南也知道,就算德國沒有滅掉普魯士,俄普奧仍舊是會對德國再敲打一遍。更不要說,大唐還在撺掇波蘭獨立。
所以,這場糾結的戰争,是白南不得不去參與的。然而白南也可以很驕傲地說,因爲我們是這個星球上的獨有霸權,俄普奧德需要傾全國之力進行的一場戰争,我們伸伸指頭就可以了。
事實上白南也确實是這麽做的,戰鬥序列的唐軍分别是大唐陸軍第三師、海軍陸戰隊第二團、大唐特設兵團歐洲旅和廓爾喀旅,總兵力爲兩萬七千人左右,如果算上海軍的參戰兵力,那就是三萬人上下。三萬這個數字算是比較大了,但是相比大唐的總可調動兵力,也就是二十分之一略多一點。
作爲獨霸國家,大唐當然還具備動員非本國兵力的能力,雖然其中免不了出錢出力,但是不用将本國軍隊從美洲或者亞洲運送到歐洲,也算是節省成本了。首先要提的自然是白南創造性的把法國的“不受歡迎”人士們給弄成了國際志願軍,兵力多達八萬,雖然戰鬥力很沒法保證,不過扔到戰場上鍛煉一下就可以了。
唐軍首先拉起的部隊是荷蘭-比利時聯軍,這支軍隊中很多人之前還在跟唐軍作戰,兵力也并不算多,荷蘭方面是一個師,比利時将一個團加入進去了,大約是1.5萬人兵力。
德軍自然不用說,那是這場戰争中真正的主角。德軍原本是已經動員了二十萬人的兵力,分别在東線和南線。在俄普奧三國聯軍形成之時,馬恩斯再度動員,将後備力量也要投入進去,不過這時候德國就缺少武器裝備和必要的戰争物資了,還要大唐進行投入。實際上真正在東線能夠作戰的,還是布呂歇爾手中的十二萬人軍團,馬恩斯之後又投入了五萬人,所以這條戰線上德軍真正可以利用的兵力也就是十七萬了。
波蘭一方,大唐通過各種努力,最終使得大部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軍隊磚頭科希丘什科的波蘭人民革命軍中,就連之前是科希丘什科上司的親王殿下,也毅然決然地将手中的部隊交給科希丘什科,因爲賣國國王波尼亞托夫斯基早晚會把反抗侵略的波軍給敗光。
德軍将普軍和其他一些次等武器分配給了波蘭人民革命軍,波蘭人民革命軍的兵力提升到五萬人。
至少在兵力上,大唐領導的同盟軍與俄普奧三國聯軍基本持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