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德軍在巴伐利亞英戈爾施塔特與巴伐利亞軍團以及奧地利軍團展開激戰,聯軍統帥克勒法伊特伯爵在戰前抱恙,所以正常戰役的實際指揮官并不是他。德軍和聯軍在兵力上相差不大,這也是德軍第一次與聯軍進行硬碰硬的野戰。
德軍步兵首先從三個方向對聯軍的陣地進行穿插,由于戰鬥突然,奧地利軍團并沒有經營出完整的防禦陣地,同時也缺乏自動火力,這使得士氣如虹的德軍很快就把戰場沖成了一塊一塊的。
運動能力差一些的炮兵在随後抵達,并對聯軍進行了炮擊和壓制。奧軍雖然在之後嘗試站穩陣腳并反擊,但是德軍的沖擊是強有力的,聯軍在面對如此有沖勁和兇悍的德軍之後,都變得十分驚惶。在隻經過了短時間抵抗之後,聯軍的整條防線就出現了崩潰的局面。
這場仗也充分體現出了德軍的特點,在戰場上行動迅速,能沖敢打,風風火火,這個節奏讓敵人十分不适應,而且聯軍的火力對于德軍幾乎沒有什麽壓制力,德軍的炮擊一過來,再加上沖鋒部隊的自動火力,就會讓聯軍被打得擡不起頭來,随後肉搏之中,瘋虎一樣的德軍士兵很容易就将自己的對手撕碎了。
聯軍的全面崩潰,使得德軍取得了開戰以來的最大一場勝利。德軍在一日的戰鬥中,殲滅了聯軍一萬一千人,俘虜敵軍一萬三千人,其餘的敵軍大部逃散。就連奧軍的指揮官克勒法伊特伯爵也在指揮部被德軍包圍之後,向德軍投降了。
1月23日,德軍攻占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一周之内在南德意志革命群衆的起義配合之下,強邦巴伐利亞基本灰飛煙滅。同時德軍已經開到奧地利邊境,威脅奧地利重鎮薩爾茨堡。
同時,德軍第一師從漢堡出兵,攻入梅克倫堡-什未林,梅克倫堡軍和當地協助的普軍進行了抵抗,戰鬥持續了半周的時間,普軍無法阻止梅克倫堡最終滅亡的命運。
而在萊比錫的前線,受南北兩次勝利的鼓舞,加上兵力逐漸充足,德軍開始策動新的反擊。首先是南線德爾伯恩防線上的德軍,突然将炮兵壓前,對相持的奧軍進行炮擊。奧軍不得不向後撤退一段距離,而德軍立即躍過戰壕發動攻勢。在火力的碾壓之下,荷亨洛赫親王選擇以一部波西米亞軍團進行斷後,而奧軍主力繼續向後撤退。
但是德軍很快就殲滅了迎面的波西米亞人,整場戰鬥最終演變成了潰逃戰。荷亨洛赫親王雖然勉力維持奧軍的有序撤離,但是德軍速度非常快。一些奧軍也進行了比較激烈的反抗,給德軍帶來的不少損失,但是最終還是沒能挽回局面。
荷亨洛赫親王帶領的奧地利軍團在德爾伯恩防線上出現全面潰敗,兩萬奧軍被殲,特别是匈牙利和波西米亞人,在吃到敗仗之後大多數選擇了投降,荷亨洛赫親王最終隻率領兩萬人逃到了開姆尼茨。
然而德軍在一天後也抵達了開姆尼茨,荷亨洛赫親王甚至連據城而守的勇氣都失去了,因爲德軍排出了大批重炮,顯然開姆尼茨的城防是阻擋不住的。荷亨洛赫親王最終提出交出開姆尼茨,然後他帶領奧軍無危險撤走的條件。布呂歇爾在經過考慮之後,同意了荷亨洛赫親王的條件。荷亨洛赫也最終得以保全了兩萬名奧軍士兵。
不過薩克森人的運氣顯然就沒有這麽好了。布呂歇爾指揮德軍第二師沿着易北河西岸而下,奪取了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徹底肅清了易北河西岸的薩克森地區。普魯士人隔着河隻能幹瞪眼,卡爾一世明顯能夠感覺到德軍在易北河防線上的火炮數量得到了增強,他更難以下定決心放手一搏了。
損失慘重的奧地利,在薩爾茨堡和波西米亞全面被德軍壓境,而且前後損失數萬大軍,奧地利已經有些支持不住了。于是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二世派出使節,選擇單獨跟德意志共和國媾和。這時候普魯士是靠不住的,普魯士人到現在都沒能突破易北河,而且在德軍占領梅克倫堡-什未林之後,普魯士甚至沒有繼續派兵企圖幫助梅克倫堡奪回屬地。德軍在火力上的優勢已經被歐洲國家全面認知,甚至海對岸的英國人都大爲驚恐,陸軍提出了增強炮兵和增加機槍的提案。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讨論之後,1791年2月中旬,德國和奧地利最終達成了統一意見,雙方保持互不承認,但是兩軍進行無限期停火。奧地利向德國賠付一筆賠款,以換取德軍手中的上萬名俘虜。
在奧地利退出戰争之後,普魯士最終也進行不下去了。兩國在3月初也簽訂了停火協議,兩國劃河而治。普魯士最後也趁着這個機會,吞并了薩克森在易北河東岸的土地。
至此,德意志内戰在曆時半年之後,基本落下了帷幕。戰争中奧地利遭到了重創,普魯士也蒙受了相當的損失。德意志大小諸侯林立的情況也在這次的戰争中被終結了。最終整個德意志地區隻剩下了三強,德意志、普魯士和奧地利。
德意志共和國最終占據了除勃蘭登堡以及東薩克森以外的德意志全部領土,甚至還将原屬于奧地利的盧森堡并入了自身。做到了這一步,無論是德意志國革馬恩斯還是大唐的白南,對于這個結果都是十分滿意了。他們都沒有指望在革命爆發的短時間内徹底消滅普魯士或者奧地利,初步占領西德地區,然後快速建設國家,增強國力,才是最好的選擇。德國占據了三十萬平方公裏的國土,以及一千五百多萬的人口,俨然已成歐陸排的上号的強國了。
不僅僅是德國希望一段時間發展自身,普魯士和奧地利也同樣不甘心失敗,企圖通過改革軍隊,而報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