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台灣最大小說網 > 曆史穿越 > 大明文魁 > 1018.第1002章 經史并重

1018.第1002章 經史并重

第1002章 經史并重

呂祖謙與朱熹一并師從于胡憲,兩人是非常好的朋友,同時呂祖謙也與陸九淵交好。

儒學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就是呂祖謙一手促成的,

呂祖謙對于朱熹的學問十分佩服,曾有稱贊朱熹的學問就實入細,殊爲可量,大意就是說朱熹的學問深不可測,猶如掃地僧般的存在。

不過朱熹對于呂祖謙看法卻有保留。

學生請教朱熹說'東萊之學'如何,他說這位老朋友'于史分外仔細,于經卻不甚理會'。

有一次朱熹聽說呂祖謙勸自己弟子看史。

朱熹就很不高興,說了一番話,大意是我從來不敢勸人看史,也不敢勸人看經,就是《論語》,《孟子》也不敢教他看,我都是教他從《大學》先開始學起。自己這位老朋友整天向自己學生推薦史記,左傳,這容易誤導初學者,讓他們以爲孔子與司馬遷一般大小。

朱熹這話不僅批評呂祖謙,更是闡述了自己理學的精髓。

先大學,再論語,孟子,四書學完了再學五經,最後才看史。

從淺到深,由細入實,這是理學見功底的地方。

所以理學主張循序漸進,若有讀書人讀史記這樣的書,被老師看見了,會直接拿書敲腦袋責問,四書讀透了嗎?五經讀透了嗎?沒有讀透,你讀什麽史書?

就好比現在家長說你一句,功課都沒作完,看什麽課外書?

但反過來,儒家對于天子的培養,都是經史兼讀。

擔任過日講官的林延潮知道,每日日講,一名講官教經,一名講官教史,因爲這是帝王之學。

爲什麽普通人無法接受這等教育?一來沒人指引,僅看史籍記得人物,地名,故事,不知道他講了什麽。二就是容易學壞,很多人忠臣不學,去學奸臣。三就是要将經義糅合進史籍講讀是件很難的事,這不是一般老師能辦到的。民間的老師能通經就不錯了。

所以朝廷裏就認爲理學更切乎平民教育,而經世緻用則在精英教育。

這才是理學的初衷所在,也是理學能發揚光大的原因,做不了經世緻用的人才,但至少是個好人,普通老百姓如此也就夠了,這是真正的走群衆路線。

但到了明朝,這一點卻歪了。

很多讀書人隻抱于經義,而不知史學,甚至摒棄史學。如趙用賢,季道統這樣的飽學之士,都認爲隻要讀通四書五經就夠了。

甚至季道統連思辨都抛棄了,理學不是心學,根基在于'格物緻知'。

用心學,禅學頓悟的方法,對外卻稱自己是理學,裏不裏,外不外,兩邊的精髓都沒有得到。

林延潮的一句譏諷,令季道統很不高興。

什麽我教你啊?沒錯,你林延潮是三元及第,但我好歹也是庶常,你也不能這麽看不起人吧。

季道統道:“還請林學士解釋如何從史籍中思辨?如何不誤入歧途。”

林延潮道:“好,那麽請問季兄讀史記嗎?”

季道統雖爲庶常,但有心于日講官,身爲日講官一定要經史兼顧,如此才能講授帝王之學,所以對于史記他是有涉獵的。

季道統負氣道:“當然讀過。”

這時候掌院學士張位笑着道:“林學士當年爲日講官,每日所講,天子都是贊賞。今日乘着院議之時,大家不妨聽聽林學士如何講史,也算增長見聞。”

衆人聽了都是點頭,誰不知道林延潮在任日講官時,深得天子賞識。對于一段史料,如何講出經世緻用,切乎帝王之學,大家都要學着,以後擔任日講官時候都是用得着的。

林延潮向張位拱手表示謝過,然後向季道統道:“請季庶常從史記中任意抽選一篇!”

好大的口氣,任選一篇!

衆翰林都是心底嘀咕,翰林每次日講時,都是要提前備課,好與天子講史,譬如林延潮這樣随你抽考的,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藝高人膽大'。

季道統也是有幾分拿不住,但心想林三元乃儒學大宗師,理學,心學,事功之學無不涉獵,若從這上面考較怕是難了,那麽必須劍走偏鋒。

季道統想到這裏,突然目光一閃,當下道:“那麽請林學士講一講留侯世家如何?”

聽到季道統這麽說,衆翰林都是一片嘩然,高明,實在是高明啊。

留侯是誰?

張良。

張良是什麽人?道家的人物,如果考較林延潮孔子世家這樣的題目,簡直是送分題,他閉着眼睛都能說出花來,但留侯世家就不一樣了。

道家與儒學不同,重在一個'悟'字,沒有什麽循序漸進,每日打磨的辦法。

好比一個太極圖案,有人從中看出抱陰負陽,相互消長,有人從中看出日月,有人看出兩條魚來,靠自己悟出來的,說明你與道家有緣。若是别人告訴你的,這就回到儒學了或是改進版道學。

見季道統問到留侯世家,衆人都不知林延潮是否有功底時。

但見林延潮微微笑了笑道:“也好,本學士就選圯上納履的一段。”

沒讀過史記的,不少人也知道'圯上納履'說的是張良在下邳圯上遇到黃石公給他穿鞋的一段。

季道統目光一凜道:“學生洗耳恭聽。”

這時候衆翰林露出傾聽的神色。

當下林延潮講述,張良遊至下邳一橋上遇到一位褐衣老者。

這褐衣老者看見張良後,故意将鞋往橋下一丢,讓張良去撿。

張良看了很生氣作勢欲打,但看這老者年邁,強忍怒氣去橋下撿鞋(欲毆之。爲其老,強忍)。

張良撿到鞋上橋後,老者又說給我穿上(履我)。

張良長跪履之,老者大笑,張良殊大驚。

林延潮講到這裏,向季道統問道:“留侯爲何大驚?”

下面的劇情,季道統與衆翰林知道張良跪下給老者穿鞋後,老者将兵法傳授。

一般人解讀這一段的意思,就是張良德行很好,能給老者穿鞋,如此低三下四,不,是尊敬老人。老者覺得這年輕人人品不錯,于是将兵法傳授給他。

沒錯,這是人品考驗,所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嘴,才是君子所爲。

或者說張良這人有眼光,提前識出黃石公不是普通人,所以故意先裝孫子,取得他信任後,再得到兵法秘傳。

季道統想了半天道:“學生不知,還請翰長示下。”

林延潮見季道統沒有不知而強答點點頭,當下道:“留侯何等人?韓國宰相之子,剛剛在博浪沙刺殺秦王,如此之人,怎麽會容忍老者故意之戲弄。”

衆翰林陷入深思,蕭良友問道:“莫非想看老者待之?”

林延潮道:“正有此可能。老者擲履戲留侯,履之再戲留侯。留侯先怒而後忍,再忍而厚禮,更非常人所爲,留侯想的是什麽?”

衆翰林心想,若将張良想成正常之人,老者先前丢鞋時,是怒然後忍,後來要履我時,面上不怒,反而跪下給他穿鞋,這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心底要報複。

若老者穿上鞋後,道一句'老夫方才是戲弄你年輕人的',而這時張良将老者鞋脫下,丢至橋下,又是誰戲誰?

要吊人,一定要出乎意料的吊人。張良不惜下跪給老者穿鞋,将禮數作足,一忍到底,然後吊人。

林延潮道:“留侯爲何大驚,因爲數回合之中,張良與老者都欲'驚'彼此,出乎彼此意料,但張良此刻已是怒極,老者卻大笑置之,說明張良輸了。”

衆翰林已是深深震撼,史記裏短短幾十個字,将一段交鋒說的如此巧妙。之前那等說張良脾氣好,尊敬老人,故而忍耐處下,完全想當然的,誤了多少子弟。

但偏偏書裏不會說的明白,而是讓你自己去想,這就是思辨。

然後林延潮續道,後來老者去而複返,告訴張良五日後天明在此見面。

張良此刻受了教訓,知道老者是高人,跪着道諾。

五日後天明,張良到了橋上,老者已經到了。老者生氣說,與老人家約會,你年輕人怎麽敢遲到,五日後再來。

五日後張良等到雞鳴後,到了橋上,看見老者又已經到了。老者看見張良怒道,你怎麽又慢了,五日後再來。

五日後,張良等到第四日夜半即前往,到了橋上後片刻,張良就看見老者,老者喜道當如此。

這一段故事衆翰林都知道啊,這是強調我們要守時啊,要培養尊敬老人家這麽良好品德。

或者是秘籍不可輕授,費心得到的才會珍惜,這又是一個人品考驗。

但其實不然,老者之前橋上穿鞋告訴了張良一個'忍'字道理,而這一次告訴了一個'先'字。

兵法上争先的道理,每次張良去都比老者晚,那麽要想不比老者晚,争到先這個字,就必須比老者有更萬全的準備。

坐在橋上苦等五日是傻逼的做法,要想不晚就要在第四日晚上,第五天的淩晨趕到。

若是老者第四日半夜趕到,張良也可以說,你不是說了第五天嗎?你第四天來了,不可以怪我哦。

所以張良第四天夜半來後,無論如何都立于不敗之地。張良到後,過了片刻(少頃),也是就是第五天的淩晨,老者稍晚了張良一會趕到後,見到張良反而大喜。

因爲他知道張良懂得了他的意思,通過了考驗,老者傳授張良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姜子牙。

所以這就是道家挑選傳人的方法,重在一個'悟'字,他不會告訴你辦法,而是自己領悟。

大部分人解讀留侯世家這一段,往往用品行這個方面去解析,往往就是錯了。黃石公傳授張良兵法,是因爲張良有悟性,而非張良是一個好人。

聽了林延潮講後,衆翰林都不由震撼,什麽是史學,如何讀史書,爲何我們讀的,與林延潮讀的完全就是兩個樣子。

林延潮爲何爲日講官,能受天子賞識,正是因爲對方讀史錘煉智慧,能夠經世緻用啊。

季道統此刻面色漲紅,半響後方道:“林學士之史學功底,下官實是心服口服。”

林延潮點點頭笑着道:“客氣了。”

駁倒了季道統,林延潮目視過衆翰林,現在恐怕再也沒有人會在林延潮面前說出讀史無用的話來吧。

說到這裏,林延潮看向衆人道:“道家重悟,不重傳授。因爲道德經第一句話即言,道可道,非常道。講出來的道理,就不是原先的道理。”

“而佛家是明心見性,傳授越多,點撥越多,越成識見障,知道越多越會覆蓋了本性,所以禅宗推崇是以心傳心。”

“而唯獨我們儒家不同于佛道,先聖從不虛言。孔聖作易,程朱解釋四書,即以直白之語注釋經義。是先賢不知道可道,非常道?并非如此,這是先聖之志,先聖們相信哪怕三尺蒙童,有心向學,循序漸進,人人皆可成聖賢。”

衆翰林聽了林延潮之言不由正色,說的好啊。

雖說儒學平日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從五經到四書,從論孟到大學,在到四書集注,難度是越來越低,話越來越淺白。

要不經講解看讀四書五經,那要多高的悟性啊。所以儒學通過講解一直在放低門檻,孔子當年三千門徒,咱儒學從來走的都是平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的路線。

但因爲後人解釋越多,也是别人的道理,對自己反而是識見障,離明'道'更遠了。

因此儒學功夫就在'思辨',王明陽通過格竹子悟出'緻良知',書中的話說的再有道理,但我不認同就不是我的道理,這是思辨。

而通過讀史,将自己的道理用在古人的場景,古人身上,以古鑒今,這也是思辨。

故而經書得來的先賢之言,于經義史書中思辨,于事功中實踐,這就如同舂米過程。

衆翰林們聽林延潮從講史至治經,從理學講至事功學,從開始的質疑,到後來的一臉懵逼,到最後的佩服。

如果說理學取專而精,事功學取博而通,

理學是先知後行,那麽事功學知以識路,行以進步,故而知而後行,行得真知。

理學固然宏大,但事功之學也實爲可觀,确實爲儒學一脈,這實在是扭轉很多翰林對事功學派的偏見。

從南宋以來,事功學派一直主張經史并治,若如此真能産生經世緻用的效果。那麽這一次會試,加大策問的比重,讓讀書人能多一些經世緻用之學,又有何不可?

Ps:這一段張良黃石公故事解析,是來自呂世浩先生的講解,搬到書中使用,特此說明一下。呂世浩先生對史紀極有心得,書友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

這一章死了好多腦細胞,寫的慢了,見諒。

(本章完)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