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與王家屏在乾清宮外侯來天子禦駕後,一并随天子來至中極殿。
中極殿列三大殿之二,縱橫各三間,外設回廊。在清朝時,中極殿乃天子至奉天殿進行大朝儀的小憩之處。在明朝時,中極殿則爲天子賜宴,與大臣召對之處。
此外在殿閣大學士中,中極殿也有特殊的意思。在四殿二閣六位内閣大學士中,中極殿大學士位序最高,唯有首輔方能居之。
今日林延潮是第一次直起居故而至乾清門前侯駕,而按慣例隻需到中極殿侯駕就好了。
林延潮随着天子的禦駕至中極殿。
中極殿與另兩殿不同,乃四四方方,縱橫各三間,四面環以回廊。
小皇帝坐着肩輿,在幾十名中官陪同下從中極殿南面入殿。
中極殿南面三交六椀十二扇槅扇門齊開,迎接天子禦駕入内,則林延潮待禦駕入内後,再行入殿。
中極殿内的銅薰爐燒得正暖,此刻天色已是明亮,晨曦透過槅扇格紋,撒在殿内的金磚上。中極殿四面設滿門窗,故而采光極好,這取自天子‘向明而治’之意。
小皇帝下了肩輿,坐在鎏金禦座上,肩輿就擱在禦座之側。
王家屏,林延潮向天子見禮後,手持書冊站在禦座台階之下瑞獸角端之側。
“宣太醫院醫官觐見。”
原來昨日天子派了太醫看視張居正後,太醫午夜方從張府返回太醫院。
這天沒亮,太醫們又被天子傳至中極殿問話。
小皇帝關切地問道:“元輔昨夜如何?”
太醫道:“回禀陛下,臣施針用藥後,元輔已是醒了,不過片刻又是睡下,臣不敢攪擾,開了幾帖藥後即來複命。”
小皇帝又問:“那元輔病情如何?”
太醫回禀道:“元輔之病乃是久積之症,臣不好妄下斷言。”
太醫院的太醫給皇室看病,各個都是人精,将話說得都是模棱兩可,除了透着張居正這一次病得很重的意思,其餘并沒有太多幫助。
小皇帝聞言不由怒道:“一群庸醫,朝廷怎麽養着你們這一幫隻知吃喝拉撒之人。”
禦醫們唯唯諾諾,不敢多說一句話,否則就是掉腦袋的大罪。
而一旁的王家屏與林延潮各有分工,王家屏記行,林延潮記言。
小皇帝禦口已下,林延潮筆下不停,将小皇帝‘吃喝拉撒’的金口抄錄進起居冊裏。
小皇帝在禦座旁踱步,陡然一睹見林延潮用筆記錄之狀,不由掩口心知自己方才失言,若是這樣的話,記錄進起居注裏面,不是爲後世子孫大臣們笑話嗎?
于是小皇帝收斂怒色,對林延潮和顔悅色地道:“林卿家,朕的這一句,不過是牢騷之言,你還是記得要緊之事,這等枝葉之事就不必詳錄起居冊上了。”
見小皇帝與自己‘通關節’,林延潮露出爲難之色來。
小皇帝是不能起居冊的,并非是明朝一代,而是自古以來。
孔子書著春秋,而使亂臣賊子懼,這是爲什麽?是因爲孔子直書古代帝王之事,寓褒貶,别善惡,讓後世帝王爲了不背上千古罵名,行事之時心懷畏懼。
所以自古以來,君王不可幹涉,過目史官寫史書,起居注,否則就是有失明君風度。
比如太史公寫史記就是秉直直書,不爲尊者諱,也不貶低敗寇,史記裏的本紀都可讀出幾位帝王的真性情。
後來帝王一直奉行如此,一直到了唐太宗時。
李世民是第一個此慣例的帝王,他在位時多次向史官借閱起居注和實錄。看完史書後,李世民還一再告誡史官,關于玄武門之變的事,你們都要‘直書其事’,不要爲了讨好朕,而替朕有所隐瞞。
此刻小皇帝要林延潮爲尊者諱,不要把這樣有失聖儀的話記錄下。林延潮左右權衡了一番,心想若是不記,傳出去定被禦史們狂噴。
于是林延潮向小皇帝施了一禮道:“回禀陛下,依凡例,記注先載起居、次谕旨、次題奏、次官員引見,凡谕旨及官員引見除授皆全載,奉旨依議及該部議奏報聞者俱不載。如何載,如何不載,臣都會依凡例而行,而依祖制陛下不可過問。”
林延潮這麽說,王家屏徐徐點點頭,他也擔心林延潮第一天爲起居官,因爲了讨好天子,而做出有失臣節之事。
小皇帝見林延潮不肯就範,滿臉的不高興,不免有幾分朕這麽低聲下氣與你說情,你也不肯通融,真好沒意思。
但小皇帝也沒有辦法,擺了擺手示意林延潮,随你怎麽寫吧。
林延潮向小皇帝重新施禮,心想至少從這一點上而言,他比唐太宗強。
詢問完幾位醫官後,小皇帝讓他們退下,然後與衆人問計道:“元輔之病,如何是好?”
一貫喜歡勇于發言的,張鲸嘴唇一動,本要開口,但似想起昨日被天子訓斥之事,又不敢說話。
小皇帝看向,馮保卻道了一句:“不如陛下再遣醫官看視再定?”
馮保這話顯然說得很沒有水平,但林延潮卻點了點頭。馮保這時候權傾一時,又是張居正的重要政治盟友,他在這個場合說什麽話,很容易引起别人誤解,與其如此還不如不說。
如果真要說,不如說廢話。
小皇帝眉頭一皺道:“大伴,昨夜剛遣人問過,再問已是無益。”
這時殿内值得天子顧問的唯有王家屏,林延潮二人。林延潮資曆淺,在王家屏,馮保在場下輪不到他說話。
所以王家屏索性主動出班道:“元輔病重,看來短日之内,難以痊愈,但軍國大事不可無人參詳,故而票拟之事不可一日擱下,此事茲事體大,臣以爲不如請另兩位閣臣相商再作定奪。”
王家屏這是甩鍋之法。林延潮卻知也是眼下最好辦法,反正有高個子人扛着,輪不到自己出頭,在這等場合不能說錯話,所以少說話爲妙。
小皇帝聽取了王家屏意見于是道:“立即去文淵閣宣兩位閣老觐見。”
不久張四維,申時行二人一并來至中和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