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其隻提供給買庫單、押單的人,事後又會回收,意味着這些錢絕大部分都在市場内打轉而非是流失,不是老演員又是啥?
至于爲何難查,因爲借款者不會想太多,糾結這些錢從哪哪來,隻以爲是正常籌集到的資金,你去問去打聽也查問不出個所以然啊!因爲人根本沒意識到存在問題,怎麽說給你?
這裏多提一嘴,民國時期的上海因炒作、投機之風盛行,爲這些行爲提供加杠杠資金、融票融券等服務的,是一門非常龐大也非常興盛的生意,甚至可以說其很成熟還很尋常,所以說這些投機客不會因此有多少糾結懷疑,因爲已經是很習以爲常的事。
再一個,其将日元換回來,是等了幾天再去的,這手段不可謂不巧妙,過了這個時間,對方是見好就收并獲利離場走人?還是又按耐不住想再入場,買賣隻是簡單的換了次手?
這些幾天時間已經基本足以分清,前者便可尋覓過去将日元換回來,對方離場走人了,市面上自然沒多少相關消息傳出,若非查到這些,就算傳出丁點消息,也隻會認爲是正常換彙生意。
至于後者,反正錢基本還在市場上打轉,也不用太急,盯着下一波賣家就行,見有離場意向的,再去将日元回收就行,這些推論,林默後面順着線索摸排了下,基本得到證實。
隻不過這肯定不會僅是大錢販子進行的正常生意,背後肯定有人在操縱,所謂賺的抽水,大概率是分潤給大錢販子的好處,掩飾背後真實目的罷了。
畢竟國人不太樂意接受日元不假,但對這些殖民地貨币,至少在上海是不會有多大接受度的,所以兌換至少會是等價換乃至還需貼給對方一些利才行,如此才可能盤活這項生意,讓它運轉起來。
其中兌換量最大的是港币,由彙豐、渣打和有利三家香港銀行從19世紀60年代起便發行的紙币,港币在國接受度、流通性都算比較高的,甚至其發行與流通量的半數都在大陸,隻不過以廣東居多。
上海這邊,對港币也沒太多排斥,畢竟相比起國内五花八門、混亂不堪的貨币,其币值的穩定性要好上太多,隻不過在這邊沒什麽影響力,直接用于消費肯定不行,但錢販、銀行這些肯定收兌,大宗交易用它也不是問題。
至于叻币,是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文萊在英殖民地時期,由英殖民地政府所發行的貨币,其自1826年使用至1939年,當地貨人稱其爲叻币。
因爲那邊華人華僑很多,與上海這邊有經濟貿易往來的南洋華商洋商也不少,所以這邊的彙市、銀行這些也是認的,不過福建及兩廣對其認可度更高,當地絕大部分華人便是由這些地方出海謀生的,僑彙、歸鄉帶回的貨币不少,不過在這些地方待遇也類似港币在上海的情況。
法屬印支元,是法國建立起印度支那聯邦後,爲了發展殖民地貿易,并聚攏錢财,于1885年開始鑄造的法屬印度支那貨币,其在國内流通量不少,最爲國人熟悉的,是其一元銀硬币坐洋,不過本次用于換取的是法屬印支元紙币。
法屬印支元紙币,在國内待遇同叻币相似,但在上海其紙币認同遠不如叻币,不過兩廣因離得近,認同更高,在滇地,因有滇越鐵路的存在,影響力也不小,不過滇地那地形是山高谷深、各地交通極爲不便,所以也是坐洋這種硬通貨影響稍廣一點,而紙币能影響到的隻有不多一小部分地區。
至于緬盧比跟印盧比,就是英國殖民政府在緬甸和印度發行流通的殖民地貨币,因是同一家銀行發行,所以都稱盧比,不過這是兩種貨币。
接受程度的話~嗯~也接受!隻能說,民國時期各屆政府治理下的中國,确實爛得有點讓人不忍直視,哪怕跟銀元比,這些殖民地貨币也都能被接受,就更别說曆屆政府發行的紙币了,多數堅持不了幾年就成了廢紙,單從這方面看,都不用比。
這兩種盧比,其所在地出産的資源,甚至工業産出都不弱,而英國人在華勢力、影響也都不低,主要由英商居中進行的經濟貿易往來也頻繁,所以在大宗貿易中也是接受以其核算交易的。
這時期的印度自不必多說,号稱英國王冠上一顆最明亮的寶石,現今在網絡上刷視頻,還經常能看到印度農村有那種看着便非常古老的老古董機器,而人那是真在民國便用上了。
至于緬甸,人現今可還不是二十一世紀那副鬼樣子,人這時候可是号稱亞洲最富有的國家,其全國的名義GDP總額比全中國的還高,而人口卻隻有一千多不到二千萬,雖然是名義上的GDP,但架不住人口少啊!人均名義GDP比日本高了九倍多,實際也确實比中國更加富有,所以不少人也是願意接受其貨币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聽到這裏,應該能猜到是誰在背後攪和了吧?要不怎麽說人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玩離岸平衡等各種把戲的好手,将歐洲大陸硬生生攪成一鍋又爛又糊還是夾生飯的老紳士呢?
這把人給推在前面背鍋頂包,自己卻悄悄躲在後面摘桃子,簡直不要太陰太老六,而且目前來看,日本人好像還一點都意識不到,甚至正爲日元在上海大肆橫行流通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呢!
英國人搞這手的目的應該有兩個,一個應該是借着之前紙币之夜那檔子事兒,以及日本侵華,導緻國人較爲排斥日币,雖然投資市場用此做爲交易貨币,但你想讓人長期持有着,多數人還是不會太情願的。
于是便借着日元打頭,自己再悄摸的進來,把跟他們相關的貨币給散出去,以此擴大這些貨币在華的影響力、接受度,乃至是傳播覆蓋範圍等等。
别認爲換出去可能還要貼上一些,這麽搞便沒什麽好處了,不說增加的金融影響力等等,單是對生意、買賣等等這些便有巨大益處。
對外貿易是要以外彙結算的,國府能有多少外彙儲備?普通商人又能否在交易時及時搞定?而且相較于英鎊、美元這種幾乎全世界通用的硬通貨,你更願意把哪個拿出來做交易?
光劣币驅逐良币,都不用多想嘛!所以這些次一點的貨範,一旦散布出去到達一定數量,就可能讓這些貨币迅速在覆蓋範圍及人群之中大幅擴大影響力,繼而吸引更多流入貨币,其中可是好處巨大。
畢竟這是紙币,說到底就是一張紙,尤其還是殖民地貨币,這就是殖民當局用來聚攏搜刮财富的工具,有些宗主國的商人,估計都不将其當錢看,或者說未能将其換成宗主國貨币或其他資源,那它就還不能算錢,畢竟這玩意他們是真可敢無限制印的,控制币值穩定,不過是爲了細水長流。
而這些貨币的流通使用範圍更大更廣,便意味着用的人更多、盤子也更大了,他們就能在控制币值穩定的前提下,發行更多貨币向更多人搜刮更多财富,好處能小嗎?
而且殖民地貨币也不是哪國銀行哪國洋行商人都會大量認可的,所以你手持這些貨币,做生意最優先的選擇不是先找他們嗎?先不說能賺多少,光是與新客戶建立起來的商業關系,未來可能就是細水長流的印鈔機啊!
而且雖說銀價可能大概率會回調下跌,但未來總體肯定是上升走勢,雖然可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破壞,但彙率變化、銀元購買力增加也是事實,至少先期應該會有一段時間,中國的進口貿易量應該能大漲一波。
這時候因優劣币之論,大概率會有不少商人拿着這些貨币去找他們貿易,那這銀價上漲帶來的好處不就讓他吃下了?妥妥是在暗度陳倉,摘了美國人推動銀價上漲,在中國結出的果子啊。
另外,估計在做這件事的,應該還不止這名大錢販,估計還有針對從國内各地向上海輸送白銀這些人的安排,不說其他,光是販錢的便遍及多省多地,這些人明顯有背景有渠道,不止現在能借助他們來擴散這些貨币的影響力,将來也能借助他們持續進行影響。
要知道換彙除了保值儲蓄便是對外貿易,貿易不用說,上面已論述會優先以劣币支付,而這回銀價這般暴漲暴跌,估計銀元在一些人那裏都不太吃香了,若是再想深遠點,本次事件後,國府有很大概率會發行紙币應對,而以國内各屆政府所發紙币那稀爛表現,這些殖民地貨币都可能被當做儲蓄選擇,那被他們一張紙聚攏搜刮走的财富,簡直不可想象。
這可不是瞎扯,港币在廣東就是這個待遇,民國廣東本地的金融發展就是一地雞毛,發行的紙币,時不時便膨脹貶值、擠兌停兌,于是從銀行、錢莊、工商企業,以緻私人都普遍以香港紙币作爲支付和貯藏手段。
多時幾乎占到港币發行總額半數以上,個中利益便以億記,更别提一旦發生什麽動蕩,絕大多數持有大量港币的有錢人,都會選擇攜帶大量财富逃入香港,促進香港的繁榮興盛,其在裏面發揮的作用可謂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