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出身世家大族,是受盡長輩寵愛的幺女,按理來說,是不可能進宮嫁與年過四十的皇帝。
偏偏皇帝爲了鞏固皇權,拉攏皇後背後的家族,竟然許出空置數年的皇後之位,最後更是軟硬兼施,終于達成所願。
皇後長相明婉大氣,性子是寵出來的嬌憨純真,看着頭腦簡單,卻總摻雜着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大智若愚。
剛進宮時,後宮娘娘們想要仗着年齡和先到給這位年輕的皇後難堪,可是皇後卻面對後宮的暗流洶湧一裝看不見二不接茬,狀似無意地将手段反駁回來。
這也教人一時分不清這位皇後到底是真憨還是裝憨,反正是從此不敢小觑她,這位年輕的皇後也就此在後宮站穩腳跟。
誰曾想,就在太子被害身亡的宮宴之前,皇後屏退身周宮女,獨自一人不知去了什麽地方,等重新出現在宮宴上,衣裙顯然換了一套。
換作其他時候,皇後這點異常不算什麽,可是遇上太子這事,皇後的行迹頓時變得可疑起來。
最重要的是,皇後是有殺人動機的。
現在的太子是已逝先皇後的嫡長子,素有賢名,無論從什麽方面來講,地位都可以說是固若金湯,輕易不可動搖。
要是皇後再生出一個兒子,同樣是中宮嫡子,地位卻要較這位大哥尴尬許多,太子之位也是遙不可及。
所以,皇後極有可能爲未來兒子鋪路,事先鏟除太子,暗中策劃這場謀殺。
面對這份質疑,皇後給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
她說自己獨自一人,是心情不好想要單獨走走。
而那個所謂的殺人動機更是不存在,畢竟她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生出兒子,萬一殺了太子,卻拱手爲他人做嫁衣呢?
不得不說,皇後這番辯解很有道理。
就連皇後所說的心情不好也有來源,滿宮上下都知道皇後自閨閣時期養的貓兒丢了,而貓兒走丢的地方恰好就是太子所在的院落,皇後會爲了尋貓兒走到那院子裏,也不難理解。
這樣強大的理由,連大理寺的官員都被說服,于是他們轉而将目光投向第三個可疑的人,宰相夫人。
宰相權傾朝野,他的妻子自然有資格參加宮宴,隻是這位夫人與在場一衆世家權貴夫人有些格格不入。
宰相當年本是平平無奇的寒門學子,卻因在科舉中一朝中狀元天下皆知,多少清流世家想要榜下捉婿,卻被宰相一口回絕,說是老家已有妻子。
事實也的确如此。
那時的宰相夫人,隻是邊遠小城的商戶之女,出身于其他世家權貴夫人天然存在壁壘不說,通身上下除了賢惠低調,沒有任何可取之處,連長相都隻能說是清秀尋常。
這麽多年下來,宰相從進翰林院,之後再一步步走上位高權重的宰相之位,這位宰相夫人也沒有任何長進,總是深居簡出,不怎麽與其他夫人來往。
很多人都說宰相這生唯一的遺憾就是有這樣配不上他的妻子,還三番五次地爲他送美人小妾,宰相從來都是笑而推拒,說是家富不嫌妻,也因此被長安裏的貴婦們視爲丈夫典範、君子楷模。
有丈夫賢名在外,這位宰相夫人自然是不怎麽起眼的,就連她來了宮宴,也沒有多少人知道,聽到她與太子之死有關還有些詫異。
難道是和她背後的宰相有關?可是宰相是太子老師,多年來對太子悉心教導,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太子生出殺意。
不過爲了慎重起見,大理寺還是把宰相夫人列進可疑之人行列,等待調查……
消息傳出去,衆人看法不一。
皇帝雖然爲太子之死悲痛欲絕,但他更要去考慮這件事的後果和影響。
如果可以,他當然希望能讓将軍坐實罪名,這樣他就能兵不血刃地瓦解将軍兵權,重收手中。
但是憑空捏造證據也不行,這将軍的多年心腹副将等人就在長安,還有幾十萬邊軍在虎視眈眈,要是扣上莫須有罪名,這些人不會善罷甘休。
皇帝開始向大理寺暗示,偏偏大理寺卿是個石頭腦袋,根本沒懂起皇帝意思,一心一意地調查起這次的案子,試圖查出真兇。
也是爲了方便調查,太子死後的第二夜,将軍、皇後和夫人被安排在皇宮的偏僻冷殿,随時等待大理寺的調查傳詢。
就在這晚,孤身坐在小小一盞油燈前出神發呆的夫人,聽到有人敲響了自己的門,來者正是将軍。
夫人心情糟糕,不想理會将軍,卻見将軍拿出一方手帕,素淨手帕沾滿血迹,而手帕角落則繡着夫人的閨名。
剛開始夫人還強自鎮定,但是随着将軍說出手帕是在太子身死的院落草叢撿到,她的臉色徹底變了。
将軍問她是不是殺死太子的人,夫人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自己知道誰是真正殺死太子的人。
她說那個人是皇後,因爲她親眼看到皇後滿身是血地從太子死去的偏殿出來,連皇後讓貼身宮女偷偷丢掉的血衣也被她撿回來了。
将軍起初不信,她重新回到自己的住所,發現皇後大喇喇站在門外等她,還說自己知道殺死太子的人是将軍,因爲她手裏有将軍刺殺太子的匕首。
将軍臉色微變,回過頭,在燭影昏暗的走廊,見到了夫人微笑着的臉。
将軍思索,夫人沉着,唯有皇後茫然不懂。
這三個女人都否認自己是真兇。
而且,她們彼此間都抓有各自的把柄,不得不結成最穩定的合作結構,決定找出那個隐藏起來的真正兇手。
……
可以說,《長安花》的這個劇本相當新穎。
現在的大女主古代劇,不是宮鬥就是宅鬥,鮮少有這樣将懸疑元素引進劇集的。
而且劇本的開篇就很刺激,突如其來的太子之死,嫌疑鎖定在三個身份迥異的女人身上,她們都聲稱自己是清白的,卻是每個人都存在可疑之處,甚至還有手帕、血衣、匕首這樣的證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