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一道,雲蕭很是得意。入門八年,華山入門内功能夠打通的穴位自己已經悉數打通,真氣也深厚到足以外放。内功之道,令狐沖望塵莫及。
每年華山年終大比,雲蕭都能和令狐沖打成平手。論内功雲蕭更勝一籌,但劍法就首推令狐沖了。雖然是平手,但兩人的待遇卻截然不同。雲蕭被嶽不群誇贊了一番,令狐沖則又是一頓狠批。華山派以前分爲劍氣二宗,如今留在華山上的是氣宗一脈。氣宗講究以氣禦劍,對内功的要求更勝過劍法。而且令狐沖比雲蕭早入門一年,内功卻不如師弟,看到酒狐狸被訓,雲蕭心裏暢快無比。
内功修煉要麽是站樁,要麽是打坐,都是非常枯燥無聊的,雲蕭是對真氣無比的好奇,而且關系到自身的空間能力,所以主修内功。
将内功比作靜功,劍法就屬于動功,令狐沖的性格更适合練劍,而且他已經開始負責教授師弟們劍法,對華山劍法的領悟很深。
内功越練越深,後期真氣的積蓄也越來越快,雲蕭現在一天能抵以前一個月。穴位打通許多,氣血運行更增加暢通,産生的内力也就更多,最重要的是雲蕭換内功了。
入門内功的穴位打通以後,嶽不群傳了雲蕭華山混元功。華山最強内功是紫霞神功,但雲蕭不是大師兄,而且他也無心争奪華山掌門。
混元功在江湖流傳很廣,然而那隻是普通内功,一些高手修煉後,将混元功改進,例如混元童子功,心意氣混元功。
華山祖師中有人修煉混元功,之後加以改進,無論是心法的要旨,還是心法所打通的穴位,都已經與原版截然不同,于是更名華山混元功,是華山派高深内功之一。
混元功打通的穴位比入門内功多了不少,當然其中也有部分重複的,這些穴位雲蕭已經打通。評價一門内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其要旨,還有涉及到的穴位。
高深内功涉及穴位廣泛,有的涉及到的穴位常人甚至不知。一旦走錯,與心法要旨不符,輕則岔氣,重則走火入魔,甚至癱瘓。就好像一個人去拿篝火上的烤肉,結果手伸進了火堆裏,那是什麽下場。
随着内功修爲的提高,雲蕭空間能力也跟着變強。
三大空間能力中,空間感知變得更加敏銳,以前雲蕭隻能看穿令狐沖的動作,現在連嶽不群的動作也能看穿。儲物空間變大,可以媲美小型衣櫃。最後是空間移動。
華山派有一門希夷劍法。聽之不聞名曰希,視之不見名曰夷。練到深處無聲無息,無影無形,是一門高深劍法,憑這套劍法足以讓人成爲江湖好手。
雲蕭不需要練這門劍法就可以做到希夷二字。空間移動多年來雲蕭領悟最深,最直接的就是移動物體,自己,甚至其他人,不過需要的力量很大,消耗真氣。第二種使用就是消除空氣阻力。原理是将自己身前的空氣轉移,就好像水往低處流,周圍的空氣就會流動補充過來。借此雲蕭的速度變快,無論是出手速度還是移動速度,如果不是有空間感知,雲蕭還無法控制這種速度。
獨孤九劍講究出手要快,攻敵破綻,打的敵人無力反擊,葵花寶典移動速度迅捷無比。讓人難以命中,此時的空間移動未必能媲美這兩種武學,但兩種優點兼具。
華山派有兩個人最閑。一個是雲蕭,另一個是嶽靈珊。大師兄令狐沖負責教師弟師妹練功,二師兄勞德諾像個管家一樣到處跑腿。排行第三的雲蕭上面無人節制,每天做完功課就閑得無聊。令狐沖想找雲蕭幫忙,二人比劍給師弟們演示劍法,結果被雲蕭用真氣将長劍震脫,威嚴大損,立刻将雲蕭轟了出去。氣憤之下,雲蕭将令狐沖私藏的美酒和藥酒對換,晚上隔壁傳來了慘叫。
開始修習混元功後,内功方面雲蕭已經算是小成了,開始考慮劍法。十招華山劍法是基礎,基礎劍法練到深處,能媲美江湖絕頂高手,但那是因爲使劍的人劍術修爲已經登峰造極,要多高呢?有思過崖那個老頭的水平也就差不多了。
華山派又被稱爲華山劍派,劍法自然是獨步天下。高深劍法很多,嶽不群是氣宗傳人,精通養吾劍法,希夷劍法,太嶽三青峰,朝陽一氣劍,君子劍法。甯中則還有玉女十九劍,淑女劍法。
多年來嶽不群沒有教他新的劍法,雖然眼饞,也無可奈何。令狐沖倒是學了一套,雲蕭羨慕不已,想要偷學,但令狐沖守得很嚴,還說師父嚴令不可私相授受。無奈雲蕭開始打其他主意。
嶽不群會傳令狐沖劍法,一是因爲他大師兄的身份,其二也是獎勵令狐沖對師弟們的教導。雲蕭這個閑人肯定是沒什麽獎勵。但有一種獎勵名爲奇遇。是上天獎勵那些緣分深厚之人的。能穿越也算是一種緣分吧,雲蕭自戀的想到。
笑傲江湖中比較出名的奇遇很多,首推風清揚的獨孤九劍,突然出現一位絕世高人,老夫看你骨骼驚奇,是個練武奇才,我這有一本獨孤九劍傳給你,以後保衛世界和平的任務就交給你了。雖然有些玩笑,但也差不多。獨孤九劍對劍術修爲的要求極高,且不說風清揚是否願意傳授,憑自己現在這點能耐也學不會,當然日後肯定要學。
其二是吸星大法。天下武功出少林,金庸武學看逍遙。逍遙派北冥神功殘篇所化。上一任魔教教主任我行憑此功威震天下。心法就刻在西湖地牢的床上,不過難度較高,一是進去,而是散功,三則是做好随時爆體而亡的準備。
有一件奇遇方便易得,修煉難度也不高,威力很強,隻要你有那個勇氣。福州城向陽巷林家祖宅的辟邪劍譜在等着你,雲蕭想到這門武功就感到下身涼飕飕的。
還有一處就是雲蕭的目标,思過崖山洞裏的五嶽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