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承秦制,依舊是二十等爵,但除了關内侯和徹侯外,剩餘十八爵很少在有使用,一來是因爲東漢後期不度田,也沒田賞爵了。
二來是自漢武帝開始,二十等爵的關内侯以下爵位多次允許買賣,故而被世人所輕,後來漢武帝爲此特地設計了武爵十一等,但後面還是沒忍住的開始賣起了爵位。
三來是世家興盛後,很多爵位所配的社會福利對百姓已經沒有了吸引力。
比如在秦漢的二十等爵中的公乘,這是第八級爵位,按照東漢明帝的規定,賜民爵不得超過公乘,但又要求必須是第九等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可以免役。
也就是說,就算老百姓再努力,也拿不到能免除勞役的五大夫,那大家還搞個屁啊,找個豪強直接投靠結束了!
這放到後世就像一個老闆說加班最多的員工可以得到優秀員工稱号和年終獎,但優秀員工隻能是領導得,那你這不就是明擺了不想給年終獎嘛~大家誰還給你加班!
這些原因綜合後導緻東漢末期,對關内侯之下的爵位都沒人在意了~
而曆史上曹操改爵位制度,那是因爲白馬之盟的非劉不王,非功不侯的約定,使得曹操無法再進一步封公或者封王,故而根據董昭的建議将二十等爵改爲五等爵,從而繞過白馬之盟,以便給自己封公封王。
馬強對王爵、公爵這樣的虛名并不在乎,因此他的改制更多是還是恢複昔日秦漢時期爵位對立功的激勵作用。
而且這個爵位制度還不能讓這些侯爵之類的貴族的子孫可以世世代代躺在功勞本上吃一輩子,否則就會和明代一樣,再大的家業也禁不住百萬宗室啃的。
說起來,當年的朱元璋恐怕也沒想到,自己一開始封的四十九位宗室親王、将軍可以繁衍出這麽龐大的一支朱家軍吧...
“大漢爵位日後分爲上等爵和下等爵,其中上等爵爲王爵、公爵和侯爵。
其中王爵分一字王,郡王,藩王三類,其中藩王爲冊封大漢藩屬國國主之用,一字王待遇爲正一品的兩倍,郡王爲正一品的一點五倍。
公即是公爵,分一字國公,郡公和縣公三等,如有開疆拓土之功,可特加開國二字,如開國平原縣公,其中一字國公待遇視同正一品,郡公待遇視同從一品,縣公待遇視同正二品,加開國則待遇再加一等,開國一字國公待遇視同郡王。
侯爲侯爵,分郡侯、縣侯、鄉侯、亭侯、關内侯五等,除關内侯外,如有開疆拓土之功,可特加開國二字,如開國平原縣侯,郡侯待遇同從二品,縣侯待遇同正三品,鄉侯待遇同從三品,亭侯待遇同正四品,關内侯待遇同從四品。如有開國二字,待遇再加一等。
凡是公侯,皆可食邑,食邑每戶折算上年全國平均每戶農稅後随官俸發放!最高不可超過萬戶。”
可别覺得從四品低了,國政院的副部長也就是這個品級!
可以說,隻要是封侯,就是站在大漢最頂端的那一小撮人了!
被馬強這樣一搞,公侯總共就有八個級别,已經很夠用了,他自己短時間内都隻準備當個開國郡公。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在漢代,異姓稱公的馬強隻記得一個人——王莽!
後來倒是還有一個曹操。
總而言之,在漢代,你稱公就和你說我準備造反沒什麽區别,縣公已經算是對天下人是否能接受的一種很大試探了。
而且這些人都是有食邑的,雖說馬強特地挖了一個農業稅的坑給這些公侯,但也是錢不是...
再往下,就是對一些不能封侯但對大漢也有卓越貢獻的人的爵位了。
在曆史上,侯爵之下有的朝代是有伯子男這樣的爵位,有的朝代是有鎮國将軍之類的爵位。
馬強覺得将軍乃武職,當做爵位封賞不好,因此決定拿秦二十爵的一部分使用起來。
“侯爵之下,乃官民共用爵位,亦可稱下等爵。
無論官民,凡有功于國,皆可上報于輔政大将軍府,待大将軍府核準後報于天子賜爵。
下等爵分爲十等,分别是公士、造士、良士、元士、士長、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勳爵。
簡單的說,也就是前面五等是士爵,後面五等是大夫爵,其中勳爵爲下等爵最貴者。
這十個爵位的待遇也視同從正五品到從九品這十個等級。
當然,爲了防止爵位泛濫,變成和此時一樣的不被人所重,成爲一種真正的榮譽,馬強還需要對每個爵位的升遷設置條件。
如最低級的公士爵位,可以憑借此爵位減去四分之一的勞役,而要獲取這個爵位如是軍士則要斬首兩級或立三等功一次,如是商賈,則需一年納稅超過萬錢,如是工匠,則需是考取一級技師,如是農夫則需要耕種田地平均畝産連續兩年爲本裏前三。
到了元士,就不僅僅可以免除全部的勞役,還可以享受農業稅等部分稅種的優惠,但要獲得這樣的爵位,軍士得斬首十五或立二等功一次,商賈得連續兩年納稅超過十萬錢,工匠則得是四級工匠以上了,農夫則耕種田地平均畝産得連續兩年爲全縣前三。
而最高的勳爵,軍士得斬首累計超過百顆或者立一等功兩次,商賈得連續十年平均納稅超過五百萬錢,工匠不僅僅得是最高的八級技師,還得有技術上的重大創新三次以上,農夫則要麽是連續五年以上全郡平均畝産第一,要麽找到了提高糧食畝産的辦法,而且這個提高是按比例提高,最少得百分之三以上。
總而言之,這些爵位的社會作用一方面是爲了激勵百姓,一方面也是爲了讓人們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你要一個一年可以納稅萬錢的商賈每年花時間服勞役去修城牆什麽的,的确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