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急匆匆地向南奔行,張允騎着高頭大馬走在隊伍的前面大聲呼喊着鼓舞士氣。
這裏是江陵和麥城之間的官道,張允正率部在趕往江陵的路上。
“我說,公瑾,咱們就這麽放跑張允了?”
孫策俯身在山頭的草叢裏漫不經心地開口問向周瑜。
張允恐怕做夢都沒想到,本應該在攻打江陵的孫策此刻卻正躲在山上聽着他的吆喝。
爲什麽會變成這樣?
張允覺得一旦丢失了江陵,漢軍很難再拿回荊南和交州,荊漢自此将衰弱到極點。
從戰略意義上來說,這是不争的事實,江陵就是如此的重要,但張允卻又一次落入了周瑜的圈套。
周瑜的目标從來不是這麽簡單的東西,而是更爲狂妄的勝利。
“隻要拿下襄陽,殺死劉表,漢軍還有什麽理由要頑抗下去?”
“這些跑掉的遲早也是我們的人。比起現在伏擊張允大獲全勝,哪有等我們拿下襄陽之後張允率部投降來得暢快?你不要老想着打打殺殺好不好。”
“話說,你能不能别往我頭上扔草了?”
孫策正聚精會神地在周瑜頭上搭建着草窩,聞言不滿地咂嘴道。
“我親自給你做僞裝,你有什麽不滿的嗎?”
然而回應孫策熱情的隻有周瑜的冷漠。
“張允的斥候早跑前面去了,這裏草木這麽密集根本發現不了。而且你把我的頭頂搞的跟雞窩一樣,還很癢,那我還要謝謝你咯?”
“不用客氣,誰讓我是你大哥呢。”
對于孫策的厚顔無恥,周瑜很是無奈。爲了防止真的因此暴露,他隻能緩緩地撥掉頭上的東西。
回頭白了孫策一眼,他又說道。
“不過我真沒想到你會這麽爽快就同意了我的計劃。”
要知道被切斷了糧草補給和後路是十分危險的,對士兵的心理素質和士氣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就算士兵們承受得住壓力,事實上孫策也确實隻剩下幾日的糧草,并且被漢軍三面包圍。文聘眼中看到的機會絕非虛妄。
這個計劃等于是将自己置身于最險惡的境地,稍有差池真有潰敗的危險。
“爲什麽不同意?這麽好的主意!”
孫策的眼睛閃閃發光。
他是不是真明白這其中的危險呢?
按理說孫策從軍多年是最明白不過的,但孫策的輕松随意總是會讓周瑜忍不住感到疑惑。
孫策的回答讓周瑜實在不知道說些什麽好,他頓在那裏扶着額頭輕輕歎息。
一直提心吊膽的我,感覺像是笨蛋一樣。
······
孫策留下2千兵馬佯攻江陵,嚴密攔截一切消息。而他自己帶着剩下的8千人潛回了麥城附近與周瑜、太史慈的1千多人彙合。
因此,現在孫策手上有9千多人攻打麥城,而駐守麥城的蔡和手上隻剩下3千兵馬。
密集如雨的箭矢壓制着城頭,梯子也搭靠在牆垛上,江東軍殺到了城下。
轟!
轟!
巨大的回響仿佛在撼動着城牆,這是太史慈部趕制好的撞車叩響了麥城的大門。
蔡和肝膽欲裂,本以爲周瑜、太史慈隻剩下一千多人根本不敢攻擊麥城。張允讓他駐守麥城是賣了蔡瑁的面子,讓他白領軍功。
可張允剛走半天,這眼前的江東大軍又是怎麽回事?
蔡和很努力很努力地想穩住局面了,奈何漢軍和江東軍的實力過于懸殊,士兵們又早被江東軍吓破了膽,麥城僅僅堅持了幾個時辰就失守了。蔡和則在失守前早早就逃向了襄陽。
麥城的陷落讓一切都塵埃落定。
自此到襄陽之間将是一片坦途,已經沒有什麽能抵擋住江東軍的腳步了!
“快!快!快!”
戰事的順利讓周瑜很是歡快,他和孫策領着所有的騎兵先行奔向襄陽。
“伯符,我們趕在子淵之前打下襄陽,等他打開城門看到我們出來迎接他的時候會不會傻眼啊?”
“哈哈!公瑾你這麽一說,我也來了興趣。兄弟們,走走走,拿下襄陽去!”
聽到孫策的話,士兵們振奮地大吼道。
“拿下襄陽!”“活抓劉表!”
······
“啊~~”
第二天一早趕到襄陽城下時,可以看到城頭上已經插滿了江東軍的旗幟。斥候回報,羽林軍已在昨天上午打下了襄陽,周瑜無奈地笑着,洩氣道。
“還是晚了一步。”
孫策倒是滿不在乎地大笑不止,他看着周瑜一副不甘心的表情也算沒白趕了一夜的路。
“大哥、二哥!”
季書騎上快馬帶人出城迎接。
原以爲漢軍收到劉表身死的消息大亂,孫策、周瑜收拾完文聘大軍趕到襄陽還要等四五天,沒想到自己打下襄陽的第二天就看到他們來到了城下。
在城頭上看到孫策的旗幟的一瞬間,季書就理解了,然後戰栗了。
相比于自己的偷襲,他們是從漢軍的三面包圍中殺到了荊漢的中心。
翻手爲雲,覆手爲雨,時常感歎孤寂,沒有高傲之心卻俯視衆生。季書再次深刻體會到眼前之人正是這個時代被譽爲“天才”之人。
明明自己完成了奇襲的襄陽的計劃,卻略有些不甘心。
“看來我要向二哥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季書并不像表面上的那麽平靜,他注視着周瑜。
即使觸不可及,想要成爲頂級謀士的願望也并沒有止息。人通常會比自己想象的愚蠢許多。
“呵呵,這書呆子有什麽好學的,要學你也得學大哥我這樣的英雄氣概。”
“哼,莽夫!”
周瑜用鼻子逼視孫策。
三人一陣失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季書感歎自勉之時,孫策、周瑜二人已經多走了幾步,在前面回頭招呼他快跟上來。
“子淵,這次就算你赢了我一次,下次可就沒這麽簡單了。”
“好!二哥。”
“哈哈,子淵你也夠快的啊!我和公瑾原本想先殺進襄陽城,等你打開大門給你一個驚喜······”
三人漸行漸遠,走進了襄陽,從此這片土地落入了孫策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