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一輩的孫靜、孫河等人坐在最前面,壯年一輩的孫權、孫贲等人坐在中間,年輕一輩的孫瑜、孫皎、孫奂、孫韶坐在後面。有男有女,都是各家各脈的主心骨,或者年青一代的代表人物。
坐在前面的族老和孫靜、孫河等人不苟言笑,隻是閉目等待,倒是後面的小輩們總是竊竊私語,議論着大朝會傳出的消息,全然沒有老一輩那凝重的氛圍。
直到孫策走進太廟,所有的聲音都驟然一靜。
“參見陛下。”
孫策微微點頭,闊步走到大殿正中接過侍衛遞來的三炷香,對着列祖列宗的牌位拜了一拜。上完香後,孫策才轉過頭面對孫氏族人。
“各位都是策的叔叔、伯伯、表兄、子侄,都先坐下吧,今日我們一家子人關上門來好好聊聊。”
說話間,侍衛給孫策搬來了椅子,衆人也随之落座。
許多人都是互相打量,不敢說話,畢竟有孫策這個皇帝兼族長坐在主位上,實在沒什麽人敢造次。
孫策也不廢話,直奔主題道。
“孫暠、步骘勾結魏國奸細陷害我朝大臣的事,想必你們已經聽說了。我開這個族會沒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警示你們。”
“我知道你們一些人的想法,孫贲,你想要更大的權勢。”
孫贲沒想到孫策第一個點名他,頓時吓得冷汗涔涔,他心裏發苦哪還有什麽奪權的想法,現在巴不得像孫靜那般辭官享福。
此時他隻能硬着頭皮起身抱拳道。
“陛下,臣,臣隻是想爲國效力。”
孫策淡淡朝孫贲擺手示意坐下,似乎沒有要責怪的意思,而是繼續說道。
“還有你,仲謀,你想宗族成員在朝堂上把持更大的權柄。”
孫權聞言臉上不見一絲慌亂,而是點頭肯定道。
“不錯!大哥,你用人唯賢的觀點我不反對,但這本就是我們孫氏的天下,我們自家人也不弱于人,封侯拜相又有何不可?”
看着這兩人針鋒相對,老一輩沒什麽表現,年輕一輩倒是暗自咂舌。
孫策沒有回答孫權,而是掃視衆人,問道。
“諸位叔伯表侄也覺得,這是我們孫氏的天下,孫氏族人就該封侯拜相嗎?”
衆人沉默了,孫家平日裏議事的氛圍還是十分開明的,各抒己見,但今日老一輩人裏無人敢觸怒孫策,而年輕一輩的人則是對孫策十分崇拜的。
孫策見衆人不答,随即繼續說道。
“别說不敢。這些我不是不可以給你們,而是要你們憑着真本事拿走。”
“話我今天就給大家都說開了。”
“我也曾困惑,當初父親起兵平亂,乃是因爲奸臣當道、黃巾亂國,可麾下的将軍們在得到玉玺後總想讓父親自立,是我孫氏一族聖人世家長的像反賊嗎?”
“如今天下未平、諸侯未滅,貪官苟營争權,民生百廢待興,可又有人議論起這天下姓孫姓季?是我孫策長的像劉邦嗎?”
孫策語氣沉重,慨然長歎。
“權利、财富,永遠沒有止境,有時連你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多貪婪。越是這時,我希望你們越能明鑒初心。”
“我還記得,我自小在軍營長大,營門豎着一個木牌子,我每一天都要從這個牌子邊走過,上面刻着這麽一句話——榮華富貴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這句話是父親的教誨,也是每一個虎嘯營将士爲了天下太平奉獻一生的畢生追求。虎嘯營打沒了,但虎嘯營的人還沒死光呢,這句話就刻在孫策的骨頭裏!”
“我還記得,我統一江東後,世家們爲了逼我就範哄擡糧價,我遇到一個降價賣糧的佃農被幾個家丁狠狠打了一頓,那佃農爲感謝我出手請我去家裏做客。我去他家看了,他把糧食賣了,家裏隻剩下野菜、野麥子和米糠,他的女兒拿着黑乎乎的餅子問我餓不餓?那時,我就暗暗發誓,總有一天我要讓我治下的窮苦百姓活得有尊嚴,讓那些高坐在雲端的世家把腳都給我放到地上,不敢再作威作福!”
“張纮、張昭、法正、魯肅,這些人不是富甲一方,就是大權在握,爲何願意冒險轉投到我麾下,與我去變法革新?”
答案很簡單。
孫策站起來,沉聲說道。
“各位叔伯表侄。”
“漢室從當初的六千多萬人口,到現在三國加在一起才過了三千多萬人口。”
“諸侯征戰之将士死傷數百萬,百姓颠沛流離死傷過千萬,百裏無人煙,千裏無雞鳴。”
“天下之亂大矣,英雄之出多矣。”
“有志之士棄身而救天下,方有今日之楚國。”
孫策忽然拔出了身邊侍衛的佩劍,寒光閃動,随着一個劍花插到了地面上。
孫策按着劍柄說道。
“我爲楚君,當無私一人而公天下也。”
“你們的起點已是一千四百萬楚國百姓夢想的終點。我對你們的要求隻會更高,文必要獨秀于林,武必要技壓衆人,我才會把機會留給你們。孫氏兒郎當以此自勉,不甘人後、爲天下先!”
“孫氏兒郎,莫以孫氏一族之興衰爲己任,大丈夫當放眼天下,救困扶危以民生爲重,平定亂賊挽國家之将傾,修身治國留萬世名!”
孫策之聲震耳發聩,一些老人甚至是看着孫策長大的,誰曾想年少時的一個武夫如今能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孫韶、孫瑜、孫皎等衆多年輕人沒有因爲困難失望,反而熱血沸騰,齊聲拜道。
“謹遵陛下訓誡。”
場終人散,太廟内隻剩下孫策、孫權。
兩人沉默良久,孫權問道。
“大哥,孫暠、步骘的事是我不查,被其利用,你準備怎麽處理我?”
孫策看着這個從小就不服輸的弟弟,心中閃過太多的複雜情感,歎了一口氣,他說道。
“東海漁民出海發現一座大島,僅初步探明的土地就有一郡之地那麽大,暫且命名爲‘夷洲’。我給你五千精兵,三萬流民,你去那裏探明土地大小,建立郡府再回來。”
“領命。”
這件差事是件苦差事,但也是一件能顯功績的差事,孫權淡淡地點點頭,轉身離開了。
······
建業城經曆了這次風波,朝堂上的氛圍變得和諧多了,多年時間漸漸冒頭的派系之争被孫策壓了下去,朝廷辦事的效率也空前高漲,名爲楚國的戰争機器開始全力運作。
此間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科舉的結果。
馬良不出意外的拿到了文狀元,榜眼名叫阚澤,孫瑜則是拿到了文武雙探花。武狀元被年僅十八歲的孫韶拿下,榜眼名叫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