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座高峰,圍成一圓。
一眼望去,有八個“巨人”緩緩行步,氣機蕩漾,幽密深邃。
其行步之處,并非是在山巅,亦不是在山腳;而是山與山之間的虛空中。
修道人本來就有飛遁之能,這原來也不奇怪;但此時這八座高山,卻似乎被細密線條連結成了“棋盤”,棋盤之上,八人在若有若無的虛線交叉點上來回行走。
八人相貌,亦随之彰顯出來。
顯道道尊。
應元道尊。
含桢道尊。
還有一位帶着鬥笠,身着黃袍的幹瘦中年,是聖教一貫深居簡出、以修持爲主的玄穆道尊。
此人道行雖依舊大不及顯道、應元,但是破境飛升的希望卻遠較其餘本土人劫道尊爲高,故而鞏固自身成道機緣,也是應有之義。
今日此時,他卻是終于露面。
這四人隐隐立成一線。
另外四人,在紫薇大世界中威名素著、留下畫影圖形的唯有一位——紫薇大世界中第一位神道道境,明鈞神尊。
其餘三人,卻都是生面孔。
認真說來,豈止是生面孔,簡直是面目奇特——因爲其五官都是模糊不清,甚至耳目口鼻時大時小,不住地發生變化。相貌輪廓,亦遠遠不如其餘五人清晰。
觀其氣象,也非是明确的虛空挂畫、道境風韻。
忽然此間霧氣陡然散去,方能發現,這八人輪廓,其實都較常人身量大出一半。
再仔細觀辨,不難發現這八人都非正身。真正的活人,的确是在山巅之上。
不過山巅之上,卻并非八人之數。
顯道、應元、含桢、玄穆四位道尊及明鈞神尊,果然是獨占一座峰頭;而另外的三座高峰上,卻每一峰上都是三人;共計九人。
這九人俱是神道中的佼佼者,神道界空大帝修爲。
那三座高峰,有一共同之處——三人都是圍着一株搖錢樹模樣的玉樹幼苗,二尺多高,當中懸挂着十餘個銅錢,仿佛樞紐一道,以一個極高的強度分别和三人形成氣機交互。
三株玉樹,呈現紫、赤、黃三色。
很顯然,八座高山之間的的八道虛影,就是其等所演化。而那三個面目奇特的“僞道境”,因爲本來在世上并不存在,而是三人合力所演化,所以辨别不出根腳。
顯道道尊雙手持訣,口中忽然喝道:“四變!”
話音一落,那陣法中浮現之物忽然發生變化。由八人忽然一轉成十二人。
顯道道尊虛形對住明鈞神尊化身;應元道尊、含桢道尊、玄穆道尊亦分别對住生造出來的那三人。兩兩之間,各自浮現出一道虛影,面目介乎于彼此之間。
一十二位道境氣象。
但那九位神道大帝,手臂之上、面頰之上,卻不由緩緩滲出鮮血,神氣亦是呈現扶搖不定的狀态。
顯道道尊把手一捏,一十二象盡歸無。
六峰之上,有一位神道大帝面帶慚愧之色,雙掌合十道:“畢竟是弟子功力不足。”
明鈞搖頭道:“不然。孟繁師弟不必介懷。演算到第四變,已然算是成了。其後不過是慢慢适應磨煉罷了。”
顯道道尊緩緩一颔首。
借助聖教數十萬年底蘊、終于出世的三株“丹符寶樹”,最終提前将“十二升霄陣”演化成功,是聖教面對危局拿出來的舉措。其實按照正常進度,此陣當在七八千年之後,方得成型。
八位道尊,化作一十二人戰力,僅此一手,就不弱于那“十絕陣”。
其實若入陣之人沒有一個短闆,那演化而出的十二虛影,反而要較每一人的正身都強上兩分。所以嚴格來說,這還不是十二人戰力,而是十五至十六人;幾乎有戰力倍增之效。
如今縱然所缺的三人是以“丹符寶樹”補足,沒有這一番增益。但此陣又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必以本身迎敵,而是化作虛影人像。
真正的道境大能,和借助附身法獲得道境戰力的人物,總是或多或少有些差别的。
鬥戰之際所面臨的考驗,決不在少。
縱然是餘宜人那般強悍的人物,看上去似乎還要較人劫道尊中的弱者略強一線,在和席樂榮交手時,依舊成爲了對方的突破口。
此陣以虛像爲敵,就算彌補了最大的弱點。
一直沉默的應元道尊忽然開口言道:“散了。”
自含桢道尊、明鈞神尊以下,各自散去。
這方山頭,僅剩下顯道、應元二人。
應元道尊目光時散時凝,不知道在想些什麽,良久才道:“将此陣如此之早的顯露人前,實在是可惜了。”
其實聖教至寶、蘊養許久的三株“丹符寶樹”,本來另有用途,絕不是用以配合“十二升霄陣”、湊齊道境戰力用的。
這“十二升霄陣”尚有一個極厲害的特性尚未發揮出來——那就是這虛影顯化,絕不是眼前八山之間這麽一點狹小的地界,而是可以和聖教陰陽洞天相結合,神意及遠。
此陣大成之時,聖教八位道境大能,隻要出的一位人劫道尊、一位神道神尊,二人合力,身處大世界中任意一處方位。其餘六人哪怕在宗門之中閉關,都能維系感應,将八人合力的“十二陣靈”顯化降落。
這簡直是一件能攻能守、無所不至的大殺器。
“左一”撬動陰陽洞天之後,聖教之所以如此反應,也未嘗沒有這一重因素在内。
當然,如此終極形态的效用,必須是八位真正的道境方能做到。如眼前這般,三個位置由界空大帝替代的,固守一地,也已經極爲勉強。若神意穿渡,勢必精血爆裂而死。
若等候個數千載、一二萬載,聖教拿出八個真正道境,是水到渠成的。
人劫道尊四人,眼下就是現成。席榛子、利大人破境速度雖不若九宗諸嫡傳爲快,但是有個五千年到一萬年的功夫,總能功成。
神道事業,以規模而論,若在數十萬年之後,或許隻能做到曆代道境不絕的程度;但眼下神道方立、其勢大興,正是新生事物勃然顯出生機的關頭,再加上顯道應元等人助力,一兩萬年之内冒出三四個神尊決計不稀奇。
再退一步說,哪怕神道神尊少了一兩個,而聖教維持五六個人劫道尊,卻希望極大。利大人、席榛子兼收并蓄了神道機緣,其實可以在人劫道尊多而神道神尊少的情況下“調劑”過去,客串神尊之位。
如今這陣法以修修補補的形态呈現出來,卻是給與旁人推敲預防的機會,委實非顯道應元所願;但是形格勢禁,又不得不爲。
顯道道尊悠悠言道:“如今規模已定,也不得不如此。”
應元道尊目光微動,道:“回憶你我當初所立的那道法門,不知今日情形,算不算功成?”
顯道道尊沉吟道:“雖然不算完美,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失敗。畢竟,一門足堪曆劫長存的道術,在紫薇大世界中深深紮根了。而後輩弟子中,也出得圓滿境界的人物。”
隐宗荀申雖然同樣做到這一層次,但他是體系化的吸收了九宗道術一部。
應元道尊喃喃道:“大願天門……大願天門……”
随即一聲歎息。
在紫薇大世界中,聖教仙道、應元道尊,以陰陽洞天之法和神道點化之法揚名。立下聖教,其勢迅猛擴張,威名極著。
但也有有識之士,以爲顯道、應元二人是溺于所長,走上了歧途。
因爲這兩位功行雖高,但并不能就說一定是本土道傳中前無古人、至高無上的存在;諸如第三道尊、第五道尊,又或堪爲第五道尊勁敵的栾永人,未必就在顯道、應元之下;其之所以未曾留下如此規模的龐大勢力,非其不能,而是其成立道境之後精力皆在積累功行之上,火候一至,便飛升而去。
至于長久駐世、随時可堪飛升的本領,其等也未必做不到。
但事實真相是,顯道、應元二人,并非是汲汲于世俗功業。二人成就道境未久後,一同參研道術,有一日相互參玄論道,感應天時緣法,悟出一門法訣《大願天門》。
此法可以說是和陰陽洞天之法、神道傳承之法鼎足而三的秘法;隻是從未顯露人前。
紫薇大世界中,得其道傳信衆,留下廣大深邃法門,長久不壞,對于兩人飛升之後的修行和道業累積,有絕大好處。
這才是其等長久經營的真正原因。
顯道道尊淡然道:“最終,你我還是未能實現‘同去’之願。我還是先走一步。”
之所以如此之快的将“十二升霄陣”立下,就是爲了保守聖教山門不失。此陣有真實道境五人,足堪成立。隻要聖教再出一位道境,顯道道尊已有飛升而去之意。
因爲如今所立之道術,在深度上是足夠了;廣度上雖然稍未及預期,但世上事終究沒有盡善盡美。
更重要的是,想要再度進取,希望已然不大。
而應元道尊,卻要花費更長時間修複道基,彌補前番損傷。這個過程,極有可能需要數萬年之久。
應元道尊默然道:“你最終決定了麽?”
顯道道尊目光一斂,堅定不移的道:“我意已決。”
就在此刻,話音一落之時,天上傳來轟隆一聲巨響。
驚雷聲起。
仿佛顯道道尊這四個字,觸動了什麽莫名的玄機。
顯道、應元二人,同時目光凝結;其一身氣機,竟似有紊亂之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