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因上公之争也。”董重亦如實以告。此事關東人盡皆知。董重豈無耳聞。
“然也。”伏完以心腹之言相告:“時董賊授首,呂車騎與太師共朝政。今呂車騎,除爲鎮東将軍,兼領徐州牧。不爲朝臣矣。朝中雖以大将軍爲貴,然衛将軍曹孟德,卻總内外兵權。若上公之争,(曹)太保全勝。可分(權)大将軍乎?”
“必不能也。”董重一聲慨歎。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曹氏父子,豈能分權他人。
“若太師全勝。可分大将軍乎?”伏完又問。
“既分呂布,焉不分我乎?”董重答曰。
“大将軍,明見。”伏完離席下拜。
“君侯,何以行此大禮。”董重急忙離席攙扶。
重新落座。伏完肅容言道:“若兵不血刃,解上公之争。大将軍與太師,總朝政。可乎?”
“可也。”董重求之不得,急忙回問:“計将安出?”
伏完附耳告知:“攜天子西歸。”
“嘶——”董重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重回洛陽,八關鎖固。曹氏父子,鞭長莫及。更有甚者。自朝廷東遷,洛陽權貴,人去樓空。宮中内外,皆由薊王出資重建,煥然一新。四郭百姓,多避入函園安居。曆代先王所建,皇家園囿,亦改造成天竺諸王宮。北天竺諸國主,不日将随薊王,抵達洛陽。
舊都新貌,令人豔羨。
傳聞,薊王有意。凡番邦國主,皆徙京師。洛陽遍地王公,滿城貴戚。指日可待。薊王待北天竺諸王,類比漢家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廢種姓,編民戶。北天竺千五百萬衆,二百萬戶。衣食稅租,可想而知。諸國主一世,衣食無憂。
慮及此處,董重已有決斷:“何時行事。”
“三月上巳。”伏完答曰。
“善。”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董重又問:“太仆若有所托,何不直言。”
“請大将軍入宮,說天子西行。”伏完肅容下拜。
“敢不從命。”董重欣然應諾。
二人四目相對,心照不宣。此時,董重正值壯年。受封車騎大将軍,卻有名無實,久自生怨。
日前,正是他入宮進讒。告知天子,三公裏道,門庭若市,日進鬥金。皆是郡、國上計屬吏,重禮請托。不乏徇私枉法,權利交易。天子這才喬裝出宮,一探究竟。
此事,被太仆伏完所知。這才笃定,董重可爲我所用。故有今日之行。
果不其然。二人一拍即合。由董重入宮,說天子三月上巳,泛舟東流水上。
春深三月,近在咫尺。日前,曹孟德親攜蓋海艦隊,順下泗水,截取陳留民船。餘下兖州精兵,皆屯兵要津,固守堅城。甄都外松内緊,頗多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翌日,無朝。
車騎大将軍董重,進宮伴駕如常。
甄都,春秋時,齊桓公甄會盟于此。“齊始霸也”。
《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盟。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盟,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
傳聞,甄都離宮,便是春秋時,諸侯會盟之地。朝廷東遷,曆經修造,頗有氣象。
董侯未及元服,勉強可居。待通男女之事,甘之如饴。如先帝那般,二宮不能足納。另辟西園,豢養年十四至年十八采女萬人。甄都離宮,斷難容納。
更加洛陽二宮,已修葺一新。黃門宮人,翹首以盼,早日遷回。此時進言,正當适宜。
打定腹稿,董重谄媚下拜:“叩見陛下。”
“大将軍免禮。”董侯和顔悅色。
“謝陛下。”董重稱謝落座。
二黨相争,恐被人诟病,故皆尊天子。不敢輕易染指禁中。且董侯尚未親政。朝政由兩黨瓜分。置身事外,亦不牽扯利益紛争。自無人加害。
“如大将軍所言。”無外人在場,董侯歎道:“上公裏道,車水馬龍。”
“陛下明見。”董重察言觀色,順其言道:“先帝時‘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爲盜賊’。”
董重看似答非所問。實則假“十常侍”貪殘放濫,乃至天下大亂,動搖神器。以喻曹太保,任人唯親,恐蹈前朝覆轍。
“大将軍所言極是。”董侯心領神會。
董重趁機進言:“呂鎮東,将兵入陳。先祭陳王寵,又傳檄文。陛下可知何故?”
“未可知也。”董侯如實作答。
“乃因,刺客張闿,爲呂鎮東所擒也。”董重循循善誘。
董侯聰穎,必然追問:“莫非,刺客張闿,告知内情。”
“甄都,有此傳聞。”董重低聲言道:“言,袁術刺陳王寵,衛将軍亦是同謀。”
“竟有此事。”董侯表情凝重。
“‘親有尊卑,位有上下,各司其事,事不逾矩,執權而伐’,‘疏不間親,卑不謀尊’是也。陳王縱有僭越,亦是漢室家事。豈容外臣,不告而殺之。此乃,大不敬也。”
偷窺董侯面色,董重口出誅心之言:“臣,竊以爲。此乃賊臣是也。”
論及賊臣,必言董卓。董重将曹操與董卓并列,亦是含沙射影。
董侯不語。然心中已疑。
董重又言道:“今殺宗王,明日可害天子乎?”
此話,可謂一針見血。
董侯畢竟年幼:“大将軍以爲,當作何解?”
董重五體投地:“遷回舊都。”
董侯不置可否:“大将軍之意,朕已盡知。”
見天子竟未納谏。董重一時驚疑不定,亦不敢多言。謂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假以時日,天子必有決斷。
然唯一所慮。三月上巳,轉瞬即至。若那時,天子仍躊躇不決。唯有行權臣事,以挾天子。
董重心事重重,獨自出宮。遂請伏完入府,細說詳情。
“妙哉。”伏完撫掌笑道:“天子疑曹,大事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