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夜,水米未進。驟然得脫,渾身上下,無處不酸痛。不及多想,諸将走馬叫門,聲嘶力竭。
砦門徐徐開啓。奮起餘勇,一擁而入。
但見一将,橫刀立馬,攔住去路。吞光神铠,塗搪釉紋。正是四兇之窮奇。
“呔!此營已歸我主。鼠輩速下馬乞降!”
大喝一聲,晴天霹靂。便有驚馬,口吐白沫,四蹄跪地。
果然,兇神惡煞。誠然,奔走一日夜,人馬皆已成強弩之末。
“我等願降!”不愧是刹帝利貴種,竟能聽說漢話。爲人爲己,省去諸多麻煩。
至此。十國連兵,悉數覆滅。
迦征伽羅,伽郎婆大營。乃聯軍在迦征伽羅國,廢棄王宮上,原址所建。遠比沿途草創行營,更加堅固。牙門八将,馬超、張遼、龐德等人,皆領兵在外,沿途收攏敗軍。
張郃、華雄、許褚,各據敵營。得糧草辎重無數。二十萬多摩梨友軍,亦收獲頗豐。
俘虜或就地關押。或順下枝扈黎大江,運往臨江城,督造江曲港。
三日後,各營上報。
收降戰俘,十之七八。餘下或戰死途中,或逃入密林,不知所蹤。
聖河旗船,文武分列,薊王居中。
見張郃、華雄、許褚,三将各據敵營。馬超、張遼、龐德,三将卻隐匿行蹤。
薊王遂問:“孟起何在?”
軍正沮授答曰:“或已入瞻波王城。”
薊王如何能不醒悟:“必是假敗軍,詐開城門。如子龍、叔至。”
“主公明見。”沮授笑道。
“文遠、令明,今何在?”薊王又問。
“二将正攻摩揭陀。”沮授答曰。
兵貴神速。趁列國聯軍潰敗,無暇他顧。增加軍情,尚未傳回。此時行事,必收奇效。
摩揭陀王城,《佛國記》作“巴連弗邑”,《大唐西域記》作“波吒厘子”。王城,梵語乃“波吒厘子”之意。“波吒哩”爲身毒花樹之一種,故意譯“華子城(華作‘花’解)”,又訛爲“華氏城”。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八》:“(摩揭陀國)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裏,荒蕪雖久,基址尚在。”
時下,乃身毒第一大城。“周七十餘裏”,環以深壕。城牆有五百七十座城樓,開六十四座城門。皇宮花園,豢養孔雀,綠樹成蔭,金碧輝煌。後又曾爲笈多王朝都城。待唐玄奘西遊時,華氏城已荒蕪。
正因華氏城,扼據要津,牆高城闊,易守難攻。自孔雀王朝時,摩揭陀國便遷都至此。于是軍正沮授,遣張遼、龐德二将,合力攻取。隻需俘俘其王室,可不戰而勝。
“貴霜大軍何在?”薊王必有此問。
軍正沮授答曰:“或已南下。”
“哦?”薊王遂問:“何以知之。”
沮授遂上呈一物:“主公且看。”
乃是一枚造型極不規則的“打壓币”。正如薊王西域所見,于阗王私鑄之二體錢。
沮授所呈,币型亦仿貴霜錢币。制造工藝,大緻相仿。先鑄錢坯,再趁熱打鐵,利用模具,于正反面,敲打出銘文與圖案。
區别便在于圖案。此币上镌船隻。寓意海上貿易。
薊王這便醒悟:“可是百乘王(注①)。”
話說。身毒列國,多爲城邦制。各國疆域,因時而變。且所謂“滅國”,也多爲并入,或羁縻于别國。兼并小國,爲大國,可稱王朝。如孔雀王朝、巽伽王朝、笈多王朝等。待王朝覆滅,列國分離,小國又得以複國。如此反複。
毋需一統身毒全境。便是南北分治,亦可并稱爲王朝。入時下,中南部(德幹)高原,另有“百乘王朝”。其王名喚:耶若師利·薩陀迦羅尼(注②)。
“正是。”沮授答曰:“貴霜王欲滅百乘,奪其海港。”
“原來如此。”海上貿易,獲利之大。薊王心知肚明。許正是薊王立江表十港,辟海外荒洲。串聯中繼港,以通海西之種種舉措。令貴霜王,危機之感,油然心生。
若令薊王如願攻取,身毒東西沿海,全部重要海港。續接身毒半島珠串,連通海西,遠至羅馬。另辟海上絲路。将貴霜乃至安息,悉數抛于身後。海上貿易,獲利之豐,遠超陸運。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如此一來,陸上絲路,必然衰敗。商人紛紛,改走海路。
失去絲路流金哺育,貴霜亡國在即。爲今之計。唯取身毒西海岸,諸多良港。占據先機。如此,薊王鑿穿海上絲路,貴霜亦足分一杯羹。
如前所言。時下言“行海路”,皆是沿海航線。除薊國機關巨艦,普天之下,諸國皆無掠海航行之能力。唯順延海岸,與各港之間,次第航行。斷不可跨洋遠航。
換言之,隻需攻滅百乘,得身毒西部海岸平原,及貿易良港。乃貴霜此戰,志在必得。
果不其然。
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便有高僧,奔入大殿:“貴霜兵分二路,各起十萬大軍,攻入身毒。”
“二路何爲?”馬鳴菩薩遂問。
“一路,由貴霜王親率,入北身毒。二路,由副王所率,斜驅‘摩诃剌佗國(注③)’。”高僧答曰。
馬鳴菩薩,心領神會:“一路乃爲與薊王會師。二路,欲取塞人海港也。”
“摩诃剌佗國,久爲塞種所占。其王,本羁縻于貴霜。然自樓陀羅達曼一世(RudradamanI)崩後,國力日衰。後數敗于百乘。國境大半淪喪。尤其沿海富庶之地,盡爲百乘所得。貴霜兵分二路,副王斜驅摩诃剌佗國,必與塞種,合兵而擊也。”高僧言道。
“當是如此。”馬鳴菩薩,仍無動于衷。
高僧鬥膽進言:“今十國連兵已敗。北身毒,必歸薊王所得。若百乘再敗,身毒滅國矣。”
馬鳴菩薩,一針見血:“貴霜非爲滅百乘。乃爲斷薊王海上商路也。”
“原來如此。”高僧幡然醒悟:“既如此……”言下之意,若行挑撥離間,貴霜王與薊王,可反目成仇乎?
“此事,非佛門弟子所爲。”馬鳴菩薩,不容置疑。
高僧,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