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西羌傳》曰:‘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至乎河首,綿地千裏。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主公何不以‘賜支’名之。”儒宗奏對。
“賜支都護府。”薊王未置可否。
中丞賈诩,進言道:“啓禀主公。鍾存山,乃鍾存羌世代所居。鍾存女豪,今爲慧妃。主公既行和親,何不再行‘和番’。”
右相耿雍遂問道:“和親,既是和番。中丞此言,可别有深意?”
賈诩笑答:“和,并也。和番,并國可乎?”
春秋戰國,群雄争霸。史載,秦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裏”;齊桓公“并國三十五”;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楚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賈诩“和番”之意,乃“兼并别國”是也。
正因牽扯二邦之事,故需慎重以待。賈诩竊以爲,若與薊國合并,鍾存慧妃,必甘之如饴,無有異議。然若劃歸今漢治下,放任自流,坐視貪官污吏,貪殘放濫。鍾存慧妃,焉能甘心。
慮及長遠,故賈文和這才進言。
“如此,便另行上表,請立賜支都護府。”薊王已會其意。
“主公明見。”群臣下拜。
内政外交,國事府情。薊王攜群臣,逐條梳理。謂“集思廣益”,莫過如此。稍後開宮宴,君臣同殿而食。
釜中噴香米飯,正是本季薊王家米。
樓桑大溪地,薊王家百餘畝美田,季季大熟。田中錦鯉,自樓桑宗親言其乃吉兆。薊王便從未捕食。至今已有二十載。
卻不知,錦鯉是否與老宅中,那隻百無一用的鬥雞,一般長壽。
話說,那年冬天。鬥雞老邁昏聩,無疾而終。被劉備埋于五丈桑下。稍後,常聞雞鳴。夢中亦見雄雞飛上枝頭,浴火升空。萬丈金光,正是三足踆烏。
将此夢說于長姐聽。長姐言,雄雞化金烏,此乃吉兆。小弟吉人天相,早晚必有福報。
劉備一笑了之。
薊王家所有,彌足珍貴。先前,蔡少師求田中錦鯉,放養後院魚池,以爲長壽。薊王欣然應允。不料國老紛紛上疏來求。
薊王有求必應,好事成雙。遂成典故。凡能得“(薊)王田(中)壽鯉”,皆與有榮焉。不料此風,竟被國人,相沿成習。凡父母六十大壽,必購壽鯉,恭祝雙親長命百歲。
散朝後。
薊王自歸北宮。經十字飛閣,入常甯殿。如前所言。七妃安處殿,慧妃常甯殿,居北宮三四五重。
“妾等,拜見夫君。”慧妃引二當美人,盈盈下拜。
“貴人免禮。”薊王伸手扶起。
“夫君,何以至此。”慧妃笑問。謂“無事不登三寶殿”。唯恐引争寵之風。凡侍寝,皆入合歡殿。薊王少有在妃嫔宮館留宿。除非臨盆産子,亦或是偶感風寒,卧床不起。
夫婦私語,何必多慮。促膝落座,劉備實言相告:“乃因,國事不決。”
“可是羌身毒道,千裏孤懸。”不愧是慧妃。未蔔先知,一語中的。
“正是。”薊王遂将朝議之事,娓娓道來。
“和番并國,妾求之不得。”慧妃柔然一笑:“儒宗高瞻遠覽,中丞運籌帷幄。若開賜支都護府,将上古時梁州之地,納入國土。如此,上通雍州,下達益州;背倚涼州,面陳西王母國。千裏‘羌中通身毒之道’當可無阻矣。”
“貴人,心懷大義,爲夫之幸也。”劉備感同身受。
慧妃眸中,情深如海:“夫君,和光同塵,兼融天下。能朝夕相伴,侍奉左右。亦是妾,此生之幸也。”
側席當素、當昔二美人,亦萬種柔情,心有戚戚。
“梁姿,白微,夫君亦早收入後宮。”慧妃谏言。
雲霞右禦衛長,參狼羌梁姿,并雲霞左禦衛長,白馬羌白微。領三百雲霞衛,拱衛薊王宮城。
話說。劉備自隴右東歸,爲鍾存惠妃等留守女伴,招募女衛。時,燒當、參狼、白馬、鍾存,隴右四大古羌中女獵人、女戰士、女智者,女巫祝等“賢女”,紛紛應募。
有參狼羌“漢率善羌君”之女梁姿,領族中數十女披“犛牛甲”入選,人皆身長七尺餘,背獵弓戰矛,飒爽英姿。另有白馬羌“漢歸義君長”之女白微,領族中數十女騎入選。亦皆身長七尺餘,持長矛皮盾,飒爽英姿。還有當氏猛女數十,鍾存悍女數十,翻山越嶺,善水步騎,聯袂入選。
稍後各部,紛紛出山,遷居大震關城。号“雲霞四氏”。廣布于隴山左右,計有數十萬衆。
薊王所立賜支幕府。便是燒當、參狼、白馬、鍾存,四大古羌,世代所居。
鍾存慧妃并美人鍾瑷,出身鍾存。當素、當昔,出身燒當。獨缺參狼、白馬,二古羌。
梁姿,白微,便是參狼、白馬二羌,利益之所在。
于公于私,當有名分。
于是薊王從谏如流。封梁姿,白微,爲常甯美人。不稱雲霞,而取王宮十五殿爲号。薊王之心,不言而喻。
稍後,傳命隴右。擇雲霞四氏,各十萬衆,遷居薊國東境,分駐安昌郡下三縣。
诏命傳至隴右。大震關上下,歡聲雷動。
薊國天朝上邦,大漢一藩。謂“苟富貴,勿相忘”。雲霞四氏,獲準遷入王國。薊王行事,善始善終。
自護送慧妃歸國。雲霞衛便随身貞絹暗藏。今日,終有所用。
誠然。薊國禮儀大國,怏怏上邦。豈能無媒苟合,徒令人不齒。即便受封美人,亦需如華貴人、杜美人、鄒美人等,大婚後,方可行周公之禮。侍寝鴛鴦合歡榻上。
大震關首雲霞殿,今已爲離宮。慧妃不再長居。雲霞美人,皆入常甯殿。封号,宜當與時俱進。趁此機會。薊王觐見二宮太皇。
西宮,增成二重殿。
“薊王所爲何來?”簾後,窦太皇,柔然一笑。
謂“新婚燕爾,如膠似漆”。
尚未足月,薊王何以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