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中山脈,環以平原。東鳀人濱水而漁,山越别種靠山而獵。
應劭攜開拓艦隊,渡海而來。于濁溪口立濯港。逆濁溪而上,灘塗棋布,枝津縱橫,深入夷洲複地。周遭荒野,皆可辟爲良田。溪水中遊,另有一清溪南流。稍後,在清溪口,另築漉港。
應仲瑗所著《風俗通義》,風靡國中。先前,薊王于薮東郡,增設東學。論及東序令之選。薊王便心儀應劭。唯恐揠苗助長。門下祭酒司馬徽谏言,再得二十載,應仲瑗可勝任。
薊王遂徵外黃高士申屠蟠,爲東序令。
此事,薊國内外,人盡皆知。換言之,假以時日,東序令非他莫屬。應劭雖遠在海外,卻早已揚名。
應仲瑗何人,竟可掌五帝之學。莘莘學子,紛紛傳閱《風俗通義》。書法大家蔡邕,親自抄錄雕版,刊印五千卷,一日售罄。觀者無不服其多聞博識。
便有好友,書信告知。應仲瑗卻忙于政務,無暇他顧。版費亦是由家人代領。問過方知,漉港修築過半,正待收尾。應仲瑗,斷難半途而廢。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
薊王再臨,濯、漉二港,今非昔比。
三足踆烏,自南向北。泊入漉港。若南下則停濯港。二港擇一。
江表十港,林立帆樯。正如三足踆烏,船宮之便利。一港興而十港皆興。正因船隊往返,皆需擇港停靠。商人逐利。爲擴艙容,必減淡水屯糧。隻備十日乃至三日所需。唯有逐次經停各港,補足所需,方可爲繼。另外,凡薊國關津,隻取一稅。稍後經停各港,皆無需另行納稅。亦助推商人擴艙風潮。
薊士海船,日夜三千裏。三日存糧,足可遠赴萬裏。薊王廣辟港津,日夜之内,便有一港。實無需擔心。然三日之糧,實過于苛減。薊王命市舶寺下令,凡僦船出海,萬裏之遙,不可少于十日存糧。即便轉運糧谷,亦不可低于五日。
薊王以備不虞,一脈相承。
十萬船戶,百萬船民。僦船出海,遠至頓遜五國。隻等海渠鑿穿,再西行大秦。暢遊七海。海路之繁盛,亦助港口之興盛。若待此時,再行築港。爲時已晚。先見爲明。何言我主不天生。
薊王初來夷洲時,鬥戰決勝,割發解仇。與島上豪酋,共祭天神,歃血爲盟。時諸豪酋,便有和親之意。被薊王婉拒。鑿齒紋面,嫁人之俗,實過于彪悍。
自泉州倭國大使館,增修爲列國大使館。除東瀛列島外,如夷洲、澶洲、及珠崖洲上番邦,遠至頓遜五國,皆遣使入館。處理邦交事宜。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上邦風貌,歎爲觀止。凡薊國所興,皆風靡番邦。先衣食住行,再言通文同。而後形似神同。終歸趨于一統,天下大同。
若修成玄素神術,薊王當真能在位百年。天下大同,當可親眼得見。
“臣等,拜見主公。”應劭攜屬吏,入殿觐見。
“免禮,賜座”薊王笑貌煦煦,風和日麗。
“謝主公。”應劭稱謝落座。
“港中吏民幾何?”薊王笑問。
“編戶千家,客庸萬戶。”應劭答曰。循例,客籍亦錄入人口。正因港津,客庸比例極高,故同樣編戶破萬,口破十萬,而爲令。相較城令,港令稍遜一籌,領比千石俸。
“濯港又如何?”
“編戶二千家,客庸萬五戶。”應劭又答。
“如此,可爲令。”薊王金口玉言。
“多爲客庸,臣不敢居功。”應劭面露愧色。
“無妨。”薊王高瞻遠矚:“今日客庸,來日落戶。今日所授,爲明日功成。”
“臣,敢不從命。”應劭拜服。
“明日功成”,遂成典故。言指,功在不舍。
船上縫人,量體裁衣。爲應劭,修改朝服。
縫人,少府女官。掌王宮内縫紉之事。《周禮·天官·縫人》:“縫人掌王宮之縫線之事。”
擇吉日,拜爲比千石令,兼領二港。一衆屬吏,皆有榮升。
夷洲民情,又與别洲不同。因與薊國結盟,越人紛紛下山。入港城客庸。更加粗通漢話,又耐勞苦。港城大建,日新月異。雖二港同築,卻未曾拖慢分毫。
勞動所得,日薪二百。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足可豐衣足食,另有餘财,買樓、宅、田、舡落戶。故而,薊王言,明日功成。隻因正向增長,可以預見。
俗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大漢之盛,無出其右。
聞薊王重回。夷洲各部,跋山涉水,齊來觐見。
一千閩越白毦,家人皆遷港安居。遠比聚少成多,花錢得來,何其迅猛也。
薊王來者不拒。
令一百函園姬,一百雲霞衛,輪番出戰。鬥戰三日,再得白毦精卒二千。先舉家遷入二港。在分批送入國中,練成精兵。
窺破衆豪酋心思。薊王笑道,何必募兵遷戶。凡有一技之長,皆可優先。衆豪酋大喜。族中獵人、巫師、梓人、函人、水人、女工等,皆舉家遷入港城,足有數千戶。
二城亦稱人手充足,物料齊備。築路通渠,圩田造堤,正當其用。
如何安置,無需薊王操心。凡薊吏,皆駕輕就熟。與諸豪酋,互贈國禮,互呈國書。又婉拒各部所獻,美女千人。薊王與衆人依依惜别,揚帆北上。
數日後,經停中山洲,甬東港。勉勵吏民,振奮士氣。稍後,再經濟州港,入渤海灣。于泉州港,逆巨馬水。八月下旬,重回南港。來去三月。國中稻作正興。又是大熟之相。
船泊南港,國相接駕。
車駕入宮,洗漱更衣。薊王先觐見二宮太皇,又問安王太後、二義王太後。再與王後公孫氏并秦後魯琪拉,北宮相見。左擁右抱,雙宿雙栖。比翼齊飛。一夜恩愛,東流至海。
翌日,逢月末大朝。
薊王臨朝,百官赴會。
“臣等,拜見主公。”稻作正當時。國之大事,百官無有缺席。
“諸位免禮。”薊王言:“賜座。”
“謝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