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忖片刻,宗正劉焉遂起身言道:“王上口出之‘推演’,是否語出陸賈《新語明誡》:‘觀天之化,推演萬事之類。’之句。”
“然也。”劉備輕輕點頭:“既然‘萬事之類’皆可推演。我等何不将‘重開州牧’,當堂推演一番?”
“倒是新奇。”陛下欣然點頭:“薊王且說來,當如何行事。”
劉備答曰:“朝臣當分成推演三方。‘重開州牧者’爲一方,‘禁開州牧者’爲二方,‘可開可不開者’爲三方。如此,各抒己見,陛下總攬全局,便可趨利避害,計定良策。”
“甚好,甚好。”陛下已多半領悟。比起群臣吵個沒完,分成三方後,泾渭分明,清楚明了。
劉備又道:“請陛下許臣等換位。”
“可也。”陛下欣然應允。
劉備朗聲道:“以大将軍爲‘一方’,‘禁開州牧者’皆移位一方。以宗正爲‘二方’,‘重開州牧者’皆移去二方。以臣爲‘三方’,‘可開可不開者’皆移來我(孤)處。”
偌大的朝堂,立刻人頭攢動。各自捧起坐席,向三方走去。
陛下居高下瞰,幡然醒悟:“所謂‘坐而論道’,不過如此,不過如此。”
“陛下明見。”劉備再拜。
很快,以宗正劉焉、大将軍何進、薊王劉備,三人爲中心。朝臣聚成三團。呈“品”字形鼎足之勢。
大将軍何進處,人數最多。宗正劉焉處,亦不少。薊王劉備身邊亦聚了不少。
陛下一眼掃過,果然泾渭分明。
劉備又道:“‘雙方’,以手中朝芴計數,言及‘本方’優勢之所在。‘三方’及群臣中‘大半’皆認爲有理,便可置一枚朝芴在前。如此,待推演畢,以朝芴計數,勝負一目了然。”
“原來如此。”陛下聰慧,一點便透。
大将軍何進,瞥了眼擠進中圈的骠騎将軍董重,微微一笑:“陛下,我方已畢。”
“陛下,我方也已畢。”宗正劉焉不甘示弱。
見陛下看來,劉備起身行禮,再道:“此議乃宗正所出,當以二方爲先。”
“應該。”大将軍何進,頗高姿态。
“承讓。”宗正劉焉,遂起身奏報:“‘重開州牧’頭一利,可利‘撥亂安民’。”
作爲第三方的劉備陣營,類似裁判,或者說中立陣營。對雙方提出的‘利益條例’,進行評判。正如劉備所言,隻需人數過大半,此條便可成立。可置一枚朝芴在前。
此舉,類薊國太學壇的博論。雙方各抒己見,由旁聽的恩師學子,共同評判。隻從喝彩聲響,便高下立見。
所謂“理屈詞窮”,亦是此理。
隻見大殿之内。雙方慷慨陳詞,各抒己見。由尚書令曹節,将條目依次書寫在朝芴上。逐次排列。
先時,雙方此起彼伏,踴躍發言。稍後,漸漸和緩。再後,各自苦思。亦有許多,前人已說過,或語義重複,皆未記錄在案。
待無人發言。須臾,劉備起身問道:“諸君可還胸藏錦繡?”
衆臣紛紛回禮:“言盡也。”
“如此,煩請尚書令逐一清點。”劉備笑道。
“喏。”尚書令曹節,這便親手清點朝芴。并一字排開。
“一方三十五條,二方三十五條。雙方戰和。”曹節話音未落,殿内群臣亦議論紛紛。
陛下一語中的:“利弊各半。”
大将軍何進急忙問道:“敢問薊王,當如何決斷。”
劉備沖陛下再行一禮:“雙方戰和,當請陛下聖裁。”
陛下獨自喜上眉梢,旁人自然看不見。除非大典,通常陛下也無需佩戴冕冠(服)。憶起擊鞠時的神之操盤,陛下朗聲開口:“再議!”
大将軍何進方,各個眉飛色舞。然宗正劉焉方,也不氣餒。今日不過打平。當苦思冥想,來日再扳一局。
薊王此“利益量化法”,比起上來便吵成一團,實在是大有裨益。
勝負一目了然。雙方偃旗息鼓,摩拳擦掌,已備來日再戰。
下朝後,尚書令趕來相問:“敢問王上,何以知之,‘雙方戰和’?”
劉備語出深意:“《書》曰:‘樹德務滋,除惡務本’。世間恒理也!”
尚書令曹節,默記于心,這便趕回複命不提。
所謂“文無第一”。又所謂“見仁見智”。一個道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換言之,同樣一件事情,站在對立雙方,皆能說出完全相反的道理來。上下五千年,永遠繞不開這個“圈”。
尤其類似這般。合衆人之力,一較長短。雖一人詞窮,然衆人言無盡。
所以十有八九,皆是平局。便是所謂“文無第一”。
陛下當如何決斷?
且看陛下何所求。
若陛下以天下萬民計,當重開州牧,剿匪安民。若陛下以漢家江山國祚計,當禁開州牧,重用刺史。若陛下以自身私利計,便如此這般,無所作爲。美其名曰:從長計議。
陛下将國家,衆家、自家,分得很清。衆家之事,事不關己,高高挂起。于國有利,于我不利,亦不可爲。
所謂“朕富有四海”。在陛下看來,不過是一句空話耳。不信也罷。
正因深知陛下秉性。于是薊王才設下此謀。宗正劉焉背後,皆是漢室宗親。大将軍何進背後,皆世家豪右。薊王向來以天下爲己任,又豈能厚此薄彼,區别對待。
且以長遠看。重開州牧,雖能快速撥亂反正,卻埋下了諸侯争霸的禍根。諸侯合縱連橫,互相攻殺。白骨露于野,千裏無雞鳴。爲禍更烈。
換言之,薊王其實是傾向于禁開州牧的。
交由陛下決斷,換來“從長計議”。亦符合薊王利益。時下西域、隴右屯田初興。薊國新得數縣,仍需深入圩田。東西皆需時間。
假以時日。待西域、隴右、塞北,連成一體。何愁天下不定。
換言之,陛下“拖字訣”,亦是薊王所想。
初次朝議,完美過關。劉備亦不禁長出一口氣。
這便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