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卻不敢怠慢,随劉備同拜。
華佗如何敢受。急忙避過。
劉備側身恭迎。華佗推辭不過,這便微微領先半步下船。又被劉備送上馬車。
一路抵達伴宮,路上行人指指點點,紛紛避讓。華佗下車時才得見,駕車之人竟是臨鄉侯本人。
“山野草民如何受得……”華佗流淚下拜。
劉備急忙扶起:“公,救死扶傷,大愛無疆。備當以國士待之。”
華佗以袖拭淚。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又迎入正殿。賓主落座。劉備這便将心中所想和盤托出。
靜靜的聽劉備說完,華佗這才開口相問:“敢問君侯,對草民如此禮待,隻爲治病呼?”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大有深意。
劉備略作思量,這便答道:“備請公來,看似治病,實爲治世。”
“願聞其詳。”
“所謂醫者父母心。治國如治病。人有疾,國亦有疾。人之疾,無非外邪、内邪。國之疾,無非内憂、外患。大漢煌煌四百年,看似強盛,卻早已病入膏肓,時日無多。然,如何救治?備以爲,内外症結,需雙管齊下。剜除膿腫,輔以膏藥治外患。開膛剖腹切除惡瘤,輔以湯藥治内憂。如此傷筋動骨,勢必元氣大傷。故屯田養民以造血。血氣充盈,方能熬過内憂外患,還一個升平盛世。”
見華佗沉思不語,劉備又道:“備少時殺流寇,誅馬賊;北上塞外,獨抗鮮卑十萬大軍于白檀。小試牛刀。便想治一治這内憂外患,病入膏肓的大漢。”
華佗一聲歎息。這便起身,長揖及地:“君侯之心,(華)佗已盡知。佗半生醉心醫術,雖活人無數,卻終究無法治這時日無多的大漢。每每想來,扼腕歎息。心想,若不學治病,多學治國之術。可還一個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否?今聞君侯一席話,心結終解。願以末技侍君侯,爲國造血。”
說完,伏地行大禮。
劉備急忙起身,将華佗扶起。
這便拜華佗爲門大夫兼領醫令。
漢醫事職官制度,承襲秦制。
《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載,西漢時太醫令丞有二支:一屬太常,一屬少府。屬太常,爲百官治病,如後世之太醫院;屬少府,職司爲宮廷療疾,如後世之内務府禦藥房。太醫令“秩千石”,太醫丞“三百石”。太醫主要爲百官服務,其主官又稱太醫監。還設有“入宮侍皇後疾”的女醫,又稱女侍醫、乳醫。此外,還有醫工長、典領方藥、本草待诏等醫官名。
到了今漢,醫官的編制及職司更爲詳盡。據《後漢書·百官志》上載:設太醫令一個,職掌醫政,秩六百石;藥丞、方丞各一人,藥丞負責藥政事宜,方丞職司方劑配制。其編員爲“醫二百九十三人”,“吏十九人”。此外,還設尚藥監、中宮藥長、嘗藥太官之職,皆由宦者充任。
遵從郡國并行,列侯次減的規則。
門大夫(méndàifū)乃是侯府官。秩六百石,以示榮寵。醫令可比太醫令,亦秩六百石。華佗成爲少君侯治下,唯一領雙份薪俸的家臣。年俸共計一千六百八十石。折錢五十萬四千。
位于樓桑的義舍病院,将改造成醫學館。乃是醫令華佗的官舍。醫學館内設義舍、病院、醫校。學治、防治雙管齊下。
随華佗而來的兩個童子,名叫吳普、樊阿。乃是親傳門徒,亦伴在左右。
臨鄉上下皆嘩然。
須知,華佗雙俸相加,超過了秩二千石的高官。僅比薪俸中二千石的四位學壇祭酒略低!甚至超過了兩位家丞。
足見君侯對華佗的厚愛。
四位學壇祭酒除去侯府薪俸,還食師俸。故而最高。兩位家丞職責雖重,卻并未兼領官職。食單俸如何能比食雙俸。
臨鄉乃是劉備封邑。同等品秩,侯府官高。故而華佗被尊稱爲:華大夫。此後,‘大夫’一詞,遂成爲醫官的尊稱。
門大夫,本是太子東宮司門之官。《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诏以爲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通典·職官十二》:“宮門郎,秦有太子門大夫。漢因之,員二人,職比郎将。”
列候次減。
雙食俸祿一出,立刻成爲臨鄉百官嶄新的奮鬥目标。
對啊。
大漢朝郡國并行,列候次減。列候稱‘家’,家臣稱‘主公’。既如此,食雙俸,本該如此啊!
家丞、家令,不敢想。門大夫、舍人、庶子、洗馬、行人……皆秩六百石啊!
各城令、長,若能再爲侯府官。可比領食二千石的高官!
便有郦城令郭芝上書詢問,如何才能領食雙俸。
劉備還沒想好如何作答。樓桑令樂隐亦上書同問。
劉備非但不惱,反而滿心歡喜。君子愛财,取之有道。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一句話,食多少俸,便擔多少事。明君行高薪養廉。正待其時。
心有所想,這便下筆批複:“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學壇士子紛紛求問恩師。
大儒陳寔笑道:“‘廣被’,出自張衡《東京賦》‘惠風廣被,澤洎幽荒’,釋義爲‘遍及’。‘無遠’,出自《尚書·大禹谟》‘惟德動天,無遠弗屆’,釋義爲‘無論遠近’。君侯之意,乃是讓各城令長,不僅要治理好本城,亦能兼顧臨鄉各地。”
衆人領悟,亦紛紛拜服。
君侯所開食俸,皆有規則可循。
四位學壇祭酒,亦食雙俸。正因傳道、授業、解惑,教化萬民,超出了地域的限制,惠及整個臨鄉。正是“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同理,樓桑醫學館治病救人,活人無數,亦超出了地域所限,惠及全境。也符合“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華大夫當食雙俸。
如此說來,城倉長、南港長、市長、置長、治水官,皆能兼顧全境,爲何不算?
學子又齊來問。
蔡邕笑答:“以一地濟全境也!”
思前想後,饒是四位大儒亦紛紛點頭。以一地濟全境,便是從财政上說,精簡官吏亦能節省許多支出。如此高效,領高俸亦是應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