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鄉城外稻谷飄香,城内花落秋實,一派繁華景象。
一直滞留在臨鄉的東平舒侯彌加,啓程奔赴封邑。數月來,臨鄉農人已将東平舒城方圓數十裏封地,皆種上苜蓿。廢城亦開始重新營造。先把城郭建起,城内可先搭建帳篷,助牧民渡過寒冬再說。
常道侯阙機、韓城侯骨進,漸已習慣居有定所的農牧生活。兩座城邑雖不大,容納部下牧民卻足夠。牧民紛紛在宅院空地上搭建的帳篷。漢家庭院内,重樓之側盡起白帳,成爲兩城最大特色。
在劉備看來,帳篷最好的材料,其實是火浣布。
關于火浣布《耕桑偶記》上有載,外國進貢火浣布,晉武帝制成衣衫,穿着去了石崇家裏。石崇故意穿着平常的衣服,卻讓從奴五十人皆穿火浣衫迎接武帝。武帝無以自榮。
換句話說,在晉代時火浣布已編織成衣。
到了元代,因統治者來自草原,于是能防火的火浣布帳篷,開始在中原流行。
時下還未有用火浣布編織成衣的傳聞。再說,以現有的産量,想編織成帳篷分發給所有的草原牧戶,幾乎不可能。
算了,以後再說吧。
臨鄉上下皆知君侯歲末要前往洛陽。府中亦開始準備。公孫氏和副伏羅氏,先後有孕,無法遠行。烏蓮便陪在劉備身邊。家中七名豔婢,母親本想分給三位夫人,作爲陪嫁的媵(yìng)妾。卻被劉備好言拒絕。
母親也是好意。畢竟媵妾要比妾的地位高很多。不僅有正式的身份,還可出席正式的宴會,享有次等繼承權等等。
所謂媵妾,一般是指随正妻一同嫁到夫家的同宗女子。媵制有三等。規格較高便是親姐妹同嫁。規格中等則是一個身份較高的女子(嫡出)偕同一個或幾個宗族女子(庶出)同嫁。規格最低便是以侍女陪嫁。
如此一來,嫁過去的身份較高者便是妻,較低者便是媵妾。此制從戰國直至三國時代,在貴族之間非常盛行。比如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就是和妹妹一同嫁給其父孫堅。從政治上說,媵制最大限度保證了嫁女一方的利益。假如正妻死去,或沒有生育,那麽媵妾便可取代她的位置,依然可以保證妻家利益。
劉備之所以拒絕,正因家中豔婢皆與他自幼相伴。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不可以小妾論之。且公孫氏雖孤苦無依,性格卻堅韌貞烈。先前拒拜大儒爲義父,劉備便知其心。
再者說,地位的高低,除去制度,還在乎劉備自己。劉備若敬愛,府中内外亦多尊敬。歲末前往洛陽,母親、公孫氏讓豔婢随行。劉備便沒有拒絕。
此去洛陽要走月餘。劉備最遲要在十一月底出發。
想等數城建完,已不可能。待這一季稻收完畢,顆粒歸倉。劉備便将啓程,遠赴洛陽。
劉備已去信黃門令左豐,崔太尉,還有恩師,托他們代爲打點一二。時下尚無‘無诏不離’的律令。以上計之名進京觐見天子,正當适宜。
“觐,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于五禮屬賓禮。”
本是八月觐見,後改爲歲首。
副伏羅氏日漸顯懷。劉備淺嘗辄止,不敢妄動。侍寝多是烏蓮。稱呼上與麗珠夫人并列,稱蓮夫人。烏蓮先前與副伏羅氏各居一殿。如今皆搬到北殿。
東殿和南殿,暫且空置。由婢女日常打掃。待以後居養子嗣。
宮中婢女漸多。胡女成風。多是婚禮時,各方所贈。母親又命家令士異,甄選臨鄉漢家良女入宮,平複血脈懸殊。母親的想法也是對的。左右皆胡女,婀娜多姿,煙視媚行。吾兒血氣方剛,若皆是胡女侍寝,所生子嗣皆有胡人血統,豈非不美。
聽聞侯府甄選采女,臨鄉上下聞風而動。
各城令、長官舍,人來人往,門庭若市,戶限爲穿。甚至許多官吏、豪商,亦将自家妙齡女子争相舉薦。
君侯少時便稱麒麟子。如今更是名動北地,天下知名。且又是漢室宗親,頗得聖恩。如此英雄了得,與之結親,乃三生有幸。便是爲其溫酒掃榻,亦是光耀門楣。
“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别,反以爲榮。後稍頗止,然終未改。”
天下英雄出燕趙。
賓客尚且如此,何況英雄呼?
劉備聽聞,急忙阻止。
人數也從最初的數百人,一路削減到十人。好在處置及時,未助長歪風邪氣。須知上行而下效。若劉備廣納采女,麾下家臣、臨鄉豪商又該如何?
再說,妻妾十人已然坐享齊人之福。何苦再禍害治下百姓。劉備拜見母親,細說諸情。母親幡然醒悟,再不提選婢。
先前大婚,三郡烏桓亦有使者攜重禮抵達臨鄉。日前送歸,不料近日又回。
問過方知,三郡烏桓亦想效仿南匈奴、右北平烏桓,廣種苜蓿。劉備自然滿口答應。胡人不善農耕。且讓其不養牛羊馬匹,轉而去握鋤耕田,牧人也頗多抵觸。
正因牧習難改,劉備才嘗試變遊牧爲農牧。同樣是喂樣牛馬,割草和放牧,并無本質區别。
最關鍵是,号稱牧草之王的苜蓿,一次播種,半生受益。比起雜生的牧草,無論産量還是養分,皆高出一大截。且生命長,抗逆性好,适應力強,乃是世上産量最高的牧草,沒有之一。
輔以來自臨鄉的稻草青儲,牛羊食之不盡,且出欄率大爲提高。産奶量更是直線上升。營養果然極好。
南匈奴和右北平烏桓,廣種苜蓿。如今已無需拔營遷徙,輾轉其它牧場。單憑周圍綿延無盡的苜蓿田,便可豐衣足食。牛羊肉多自食。以羊毛、牛皮、馬匹、亦或各類乳制品,換來督亢粳米。生活堪稱富足。再無需行抄掠。
饑寒起盜心。
若非生活所迫,三郡烏桓與南匈奴,又何須铤而走險。
再加上還有名動北地的臨鄉侯虎踞背後。強盛如檀石槐亦敗亡于臨鄉侯麾下,三郡烏桓與南匈奴,又豈敢輕起刀兵。
見右北平烏桓精騎,甲具精良。南匈奴王又來信,問劉備能否售賣甲騎具裝。
和家臣商議之後,劉備這便以馬價,售賣一千套鑲環具裝铠。
一匹匈奴良馬換一套具裝铠。
究其原因,乃因匈奴馬。
蘇雙和張世平言道,鮮卑多冷血馬。過大河後,因氣候、風土與北地大爲不同,易生病患。不利征戰。
時下南匈奴馬,多經雜生。已與鮮卑馬大大不同。乃是溫血馬。介于熱血馬與冷血馬之間,可通行于江北大地,不易生病。
劉備欣然點頭。遂定下以具裝铠換匈奴良馬的交易。
南匈奴王自當感激不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