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臨鄉,乍暖還寒。
暖櫃依然要早晚開啓。樓桑能工和侯府良匠的強大,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暖櫃。通過控制蒸汽閥的開合大小,來控制單位量的熱交換。雖不能精确到後世的攝氏度,卻可以将室内溫度維持在大緻的區間。不會太熱,亦不會太涼。
如此多的民衆聚居,以往線型而簡約的行政劃分已力有不逮。
十裏樓桑以街巷爲單位,劃分不同的區域。在樓桑,東西爲街,南北成巷。街長巷短,街闊巷窄。一條巷稱:闾(lǘ)。設闾長。
《周禮》:“五家爲比,五比爲闾。”二十五家爲一闾。
又把縱橫交錯的四條街巷圍繞的城區,約一裏見方之地,稱爲:衢(qú)。本義便是指四通八達的道路。四闾爲一衢。一衢約有百餘戶人家,設左右衢長。五衢爲一坊,設左右坊長。二坊爲一邑。設邑長。邑,便是指整個樓桑城邑。首任樓桑長,正是人稱樂公的樂隐。此乃民居劃分。樓桑夜市、東西橋市,蕃邸互市,皆不在民宅所轄。而是由各市市長及大小佐吏來管理。
随着溪谷地的橋樓和兩側幹欄重樓,逐一完工。泗水族人亦紛紛搬入新居。樓桑終成十裏樓桑。
泗水橋樓與順陽橋樓,并不通連。中間夾着清溪港。清溪大堤,有南北兩道。橋樓橫跨溪水,前後門樓各被南、北兩岸的幹欄重樓包夾。遂将青石堤岸,變成了兩條熱鬧的街市。
溪谷地的幹欄重樓沒有院落,隻是一棟通高五重的樓宇。然而勝在二層以上,前後皆有大平座。尤其是後平座。寬敞似庭院。晾衣、曬谷皆宜。便是想種花養草,缶景亦能堆積出一院繁花似錦。與院落并無差别。
溪谷重樓最大的優點,便是一層皆是臨街商肆。無論租賃還是自營,皆有利潤。故而,很快便被客庸樓桑的外鄉人搶購一空。所謂客庸樓桑,便是指樓桑的各種雇傭工。城長樂隐來見劉備。說,新居應先供給客庸樓桑的從業者,餘下再酌情分配給逃難來的流民。
畢竟,這些庸人爲樓桑的繁華,亦貢獻頗多。
劉備這便點頭應允。然而溪谷橋樓,卻隻配給泗水繡衣吏的親族。
每年上計造冊,未曾戶籍的庸人,皆不在統計之列。如今落籍,竟有數千之巨。再加上義舍内的流民、邸舍内的行商、碼頭的傭工,各家的鮮卑婢,林林總總,樓桑邑中的實際人口,遠不止五萬餘衆。
還能往哪建?
樓桑長樂隐,最近時常往來西林。似想把野林邊緣開辟出來,用于造樓。這片遠離樓桑,隔開水田和野林的一圈飛地,以前肯定不合适。因爲距離樓桑太遠。通行不便。如今往來有舫車,交通自然不是問題。隻是無法與樓桑連在一起,地下管網等市政設置要一路延伸過去,仍多有不便。劉備并不看好。
往西不行,往北不遠便出了臨鄉地界,自然也不行。往南、往東皆是美田,邑民定不忍毀壞。
如之奈何。
絞盡腦汁,挖空心思要把樓桑提升到一萬戶的樂隐,苦樂自知。
少君侯此時,全部的心思都在臨鄉大建。
南部白澤。
臨鄉城遺址。
前漢修築的臨鄉城,毀于洪水。垣牆浸泡水中,多已殘破不全。然而四面牆體猶在,且未有坍塌。究其原因,便是牆體。
城牆乃是版築夯土牆。以礫石爲基,木闆作模,模闆内壁以白垩塗厚,再用粘土、細沙,夾以紅柳枝條,層層夯築而成。十分堅固。至于爲何能防水。蘇伯也找到了答案。
四面牆體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垣牆的表面,都有一層厚重的“包漿”。
類似劉備家許多老舊的青銅器。古銅長期存放,銅表面會生成一層極穩定的保護薄膜,年代越久則鏽層加厚顔色也變深,俗稱“黑漆古”。
由于水害侵蝕,都是一個由表及裏的緩慢過程。于是在潮濕氣候與風侵雨蝕共同作用下,牆體長出的苔藓、雜草腐爛與白垩熟化後,混合成灰漿。在空氣中硬化,牆面遂被逐步“包漿”,不知不覺間,便穿上了一層渾然天成的防水盔甲。待牆體自然形成一種特殊的水穩機制後,便得以在白澤中保存下來。依着蘇伯說,夯土牆體的包漿,乃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所謂‘老牆不倒’。時下幾乎所有牆體,或多或少都會出現。
此乃天然防水。
原來如此。
封死城門。沿城牆搭設翻牆木架,再起龍骨翻車。青壯日夜輪作,将城内積水,源源不斷的抽出城外。
城外白澤,亦撒滿健婦。
春分剛過,便有鄉民備耕、通渠,開始新一年的稻作。谷雨之後,百裏水田遍布農人。各家各戶都要趕在芒種前整理好水田,以備育秧。聽聞少君侯要建臨鄉城,趁着稻作前的空閑,督亢、樓桑、郦城的健婦,這便乘車輪舟抵達護坡。加固坡堤,修築陂渠,圩田造地。
城内城外,一片繁忙。
待城内積水抽幹。這便圍繞城門築攔水壩堤,又在壩後,墊出一片空地,用于堆積建材。重新掘通城門,百石車輪舟可直入城内。靠着堤壩,就近搬運建材上岸。
爛泥被驕陽炙烤,數日便可曬幹。再行夯土築基,事半而功倍。
臨鄉無州郡官吏掣肘,少君侯乾綱獨斷。麾下文武,能臣輩出。令行禁止,如臂指使。自然風生水起。整個臨鄉,在多災多難的大漢,宛如世外桃源。
随着督亢粳米販賣大江南北。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臨鄉改種水田,僥幸躲過蝗災。流民紛紛北上。沿途州縣,因有大别山蠻前車之鑒,這便趁機散布消息,驅使境内流民北上臨鄉。
初春時節。雪化路開,便有流民北上。剛入初夏,便有第一波難民潮湧入臨鄉地界。
所謂旱極而蝗。大漢十三州,竟有七州蝗。足見民生艱難。即便開倉赈災,也無法分給天下過半數的百姓。好在下半年雨水豐沛,且無水患。經過休養生息,開春後,苟活下來的流民,紛紛返鄉,重建家園。
北地無家可歸者,皆拖家帶口湧向臨鄉。
築郦城、督亢二城時,劉備曾讓州郡代發扁書,廣納流民。待城築好,扁書仍未見撤下。于是各地官吏心照不宣,皆把境内流民推向少君侯轄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