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起金屬長杆之地,已經建起了一座小型基地,圍繞着巨柱底座的是一圈圈的儲能櫃,數量超過千個,在内外圈儲能櫃之間,則移栽了數萬株雙葉樹,遠遠望去就是一圈環形的樹林。
巨柱終于立起,随後底座合攏,在最後一次自檢後,楚君歸點了點頭,底座就響起了輕微的蜂鳴聲,巨柱徐徐升高,又向上挺了十幾米才停下來。
巨柱上方,風暴雲層一反常态的平靜,過了許久,才有一道細細雷電射下來,小心翼翼地劈在巨柱頂端。
這道細細雷電也讓巨柱通體纏滿電火,随即大量流光電火沖入底座,沿着數十根足有半米粗細的巨大管纜分散,湧入周圍的儲能櫃。第一排的儲能櫃瞬間全亮,随即後面的雙葉樹刹那間挺拔,葉子全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生長。而後排的儲能櫃也開始點亮,隻是亮度暗了些,隻有全亮時的一半。
楚君歸擡手下按,巨柱又降了10米。片刻後,又是一道細細雷電射下,于是全部儲能櫃都滿了。
儲能櫃全滿後,巨柱就開始下降,一直降了幾百米,風暴雲層中也不再有雷電落下。大批工作獸這時上前,将一個個滿載的儲能櫃拆走,再換上新的。
現在數據已經彙總到楚君歸這裏,光是這麽一座供能基地,就相當于100台動力爐全功率不停運轉。而且這隻是試驗基地,儲能櫃的數量隻是預定規劃的十分之一,真要是全功率運轉,隻是一個供能基地就能支撐一座百萬人口城市的能量需求。
直接向風暴雲層拿能量,果然比動力爐這種間接利用能量的方式要生猛得多。不過這也是因爲那頭回到風暴雲層的龐然大物在暗中照顧,否則直接探入風暴雲層的話,别說5米、就是直徑50米的金屬柱也能給瞬間融了,順帶把地面一切人造建築還原。
巨柱升升降降,來回幾次之後終于确定了合适的高度,就此固定下來。每隔10到15分鍾,風暴雲層中就會有一道雷電射下。而工作獸們則開始在第二圈儲能櫃外移植更多的雙葉樹。這些雙葉樹通過能量纜線吸收能量,生長速度是正常情況下的幾十倍,一般十幾天的時間就可以采伐收割、提煉勒芒晶粒了。
等到基地完全建成,會有内外四圈的儲能櫃,栽植雙葉樹超過百萬棵,而這隻是一個基地而已。
雖然說能源一直是楚君歸的根本優勢所在,但是一下子擴到了這麽大,反而讓楚君歸有些不适應了。一座基地是沒什麽,但是以光年現在的産能,幾天時間就能建起一座供能基地,這樣的基地多來幾座,能量會多到連煉土都用不完。
一時之間,連楚君歸都有些不知道該如何揮霍這些能量了。能消耗能量的方式暫時就那麽多,這就好比一個人再怎麽胡吃海喝,想要硬生生吃掉幾個億,也是絕無可能一樣。
新增的能量,對戰局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因爲面對的敵人實在是太強大了。這幾天的戰鬥之後,楚君歸發現對面又多了幾個陸戰軍團的番号,而且許多裝備已經加裝了更加适應4号行星環境的挂件。
光是從部隊番号來看,聯邦投入到行星的陸戰部隊已經達到30萬,并且不排除還會繼續增加。至于裝備改造,則是意料中的事。
以前在威廉那幾個年輕将軍的時代,面對的主要敵人是獸潮,當時聯邦并沒有爲這顆行星專門研發裝備的動力,經濟上更不劃算。所以聯邦部隊才在研究出一系列本土化設備的楚君歸面前一敗再敗。
但現在聯邦已經投入了幾十萬的地面部隊,更是有一整支艦隊駐紮外空,自然就會爲4号行星開發專用設備。随着一批批專門設備的開發和投入使用,可以想見,楚君歸的裝備優勢會迅速縮水,仗也會越來越難打。
好在道哥夠肥,吃得多長得也快,還能切上很久。
楚君歸沒有留下來看供能基地的收尾,返回了臨時基地。十幾輛方舟圍成一圈,中央是展開的聯邦登陸艦,這就是如今光年的臨時基地了。除了三輛用作火力支援的方舟之外,其餘都已經全部功能化,變成了一座座移動工廠。好在繳獲了大量聯邦登陸艦,這才讓楚君歸手頭有了足夠的運載能力,得以把前面基地的大部分設備和物資運出來。
現在隻要有半天功夫,這座臨時基地就能重新轉入移動模式,然後以時速80公裏的全地形模式進行轉移。
在其中一輛方舟上,還裝着整套的戰獸培育設備,就是道哥當初用過的那種設備。這是風暴雲層中的那個大家夥給楚君歸的另一個禮物。隻不過和從風暴雲層中直接汲取能量相比,這個禮物的意義其實就很有限了。
現在人類在生命科技上其實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比如楚君歸現在用來制造工作獸的那些培養設備,效率就不比戰獸培養設備差多少,而且因爲完全掌握了原理,所以還可以不斷改進,并且随意擴大規模。所以道哥當初用的那些設備其實已經沒什麽用了,隻不過它是另外一套體系和原理,有很大借鑒意義。如果是在王朝或是聯邦,肯定是如獲至寶,因爲這是研究另一個文明思路的重要道具。但現在楚君歸首先得打赢這場人類的内戰,異星種族什麽的都太遙遠了。
楚君歸思緒回到了戰争本身,并且開始擴散。仗打到現在,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初衷,相當于把聯邦兩個半一線軍團都拖在了這個小小的行星上。現在有了閑睱,楚君歸覺得自己需要想清楚一個問題,一個他一直不太願意去思考的問題。
爲什麽要打場戰争,他又要從中得到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