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後,他又吩咐楊逍等人,讓劉基開始負責地盤上的所有事情,有了李天的紛紛,劉基做起事來也方便許多,起碼不會有人陰奉陽爲。
有劉基主持所有事情,李天是絕對安心的,畢竟劉基的能力可是非常強悍,加上有楊逍等人輔助,隻要不是出現什麽蝴蝶翅膀之類的事情,李天也能安心的離開倚天世界,去處理漫威世界的事情。
等到一切都安排好後,李天本來想要在衆人面前表演飛升天界的,可就在這時候,一名士兵急急忙忙的跑進來,抱拳禀報道:“主公,大喜啊!屬下等人已經找到主公要的人了。”
抱拳!對!李天已經廢掉了跪禮,畢竟跪禮對一個民族來說,簡直就是侮辱,還能讓一個人脊梁骨斷掉,要知道跪多了,人也會變成軟骨頭。
其實,在元朝之前,華夏曆史是沒有跪拜禮的,華夏無跪禮,跪模仿的是唐宋的席地而坐,本是膝蓋向前地跪坐,不是下跪。
坐着,上身伏一下爲行禮,來客身份高,就伏得深,頭部碰到席面,日常生活裏沒有下跪的事。
隻有在人民祭孔子的時候下跪,但也不是什麽真實的跪禮,是模仿唐宋祭孔時席地而坐的舊貌,宋朝人站成了習慣,站一會,席地坐一會,出現了“下跪”這個怪相。
自從之後,下跪是祭孔時才有的事,至于很多人以爲華夏曆史上百姓見官都要跪,這簡直就是不懂曆史人臆測。
當然,百姓見官是會有跪的例子,但這絕對不是什麽上下級的那種,比如,宋朝百姓向官員下跪,當官的不敢受,一定要跳開——下跪的用意是,我拿你當孔夫子尊重,你不能不主持公道。
下跪者不卑賤,受跪者忐忑,這是百姓的反抗方式,一旦出現了百姓下跪的事件,監察機構要核查這官員,當官的不敢讓百姓跪。
可見當時華夏宋朝之前的統治者對于跪禮根本就沒有硬性要求。
反是到了元朝,蒙古人爲了更加肆意忌憚奴役華夏人,就讓百姓見到蒙古人要下跪,做出一副無比崇高的樣子,其實,這隻是蒙古人心中自卑,一直以來蒙古人都被華夏人稱爲蠻夷,而作爲蠻夷居然統治了文明世界的華夏,爲此,爲了顯示身份比漢人高貴,蒙古人特地讓漢人見了蒙古人甚至是外族人都要下跪,還把漢人貶低成第四等人,這絕對是一種嫉妒羨慕恨的心理在作祟。
元朝對于跪禮還達不到變态的程度,直到滿清的時候,跪禮才被發展的極緻,清朝皇帝臉皮厚,見到百姓非常崇拜孔子,發現百姓在祭拜的時候都跪着,爲此,清王朝眼睛亮了,無恥程度一下子發揮到極緻,居然孔子都可以受百姓跪拜,爲什麽自己作爲王朝的統治者不行呢!
要享受孔子待遇,這是必須的,清王朝的統治者才動起了腦筋,這也就出現官員跪成一片的事,上朝一定要三跪九拜,不然就當藐視君王,按律是要處斬的,可見清王朝對跪拜禮是多麽變态,這樣就直接壓碎了華夏人的脊梁骨,動不動就對身份高一點的人下跪。
官員跪拜皇帝,這讓官員心中不服了,畢竟任誰跪了心中都會惱怒,爲此,官員要求百姓跪了,朝廷的怪象一瞬間轉到了民間。
下跪畢竟不合禮法,那些官員也知道此時,于是朝廷之上采取了另外一套辦法。
秀才見官不跪,上歲數的人見官不跪,官員都是讀書人選上來的,清朝皇帝聘皇子的教書先生,要向孔子像、教書先生下跪,等于還了讀書人的跪,跪是不明不白的事,攔跪成了禮節,攔着不讓跪,是尊重的表示。
其實,這就是清王朝的一塊遮羞布,爲的就是讓明事理的讀書人不鬧事,爲的是更好的讓讀書人爲自己辦事,畢竟百姓都是比較好愚弄,隻要讀書人跟他們一邊,那麽百姓跪不跪清王朝都不會理會。
前世時空,李天看過那些曆史電視劇和電影,都非常無語,他很想給那些編劇一個大嘴巴,難道你們連一點曆史知識都不懂?唐朝什麽時候有三跪九拜大禮了?丫的難道這是清王朝皇帝穿越到唐朝皇帝身上了?
更過分的是秦始皇那時候也出現了跪禮!這是什麽鬼啊!秦朝雖然也有跪禮,但那隻是士兵對嘴尊重的人單膝跪拜,可不是什麽三跪九拜。
如此不尊重曆史胡亂拍攝電視劇和電影,也難怪很不多不明真相的人會覺得跪禮是華夏一直延續而來。
元朝讓人跪拜,李天當然會把他廢掉,甚至還讓人發布了律令,所有人隻跪拜天地合父母,其他場合不需要跪拜之禮,要是有人強者讓人下跪,那已經侵犯了人權,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已經開始讓人重新制定法律的李天,可是把這一點寫進了法律内。
李天聽到士兵的彙報,一下子驚喜的從座位上站起來,興奮道:“你們真的找到了李善長。”
“是,主公。”那名士兵說道。
“太好了,有了李先生在,那麽自己後方也能無憂矣。”李天興奮的說道。
而聽到李天和士兵對話的楊逍和劉基,都有些懵圈了,是誰有這麽大的本事,讓自家主公如此高興,還說出後方無憂的話,這可是隻有一國宰相才能得到的評價。
一下子,他們兩人對李善長感興趣了起來,特别是劉基,作爲超級謀士的人,他對于蕭何一般的人物,那是極其有興趣,也想要認識一般,看下這人到底有沒有主公說的那麽厲害。
“趕緊請李先生進來。”李天開心的說道。
沒有想到在自己要離開的時候,居然找到了李善長,這實在太好了,這樣的話,那麽劉基也不用去做那些繁瑣的政務,有了李善長,劉基也算是解放了出來,那麽就可以派遣他去徐達的軍中,這可比劉基處理政務強大很多,也能發揮出他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