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劉伯溫,那個斬斷天下龍脈的家夥,自己可是找他很久了,隻是一直沒有消息,沒有想到他居然躲在這裏。
太驚訝了!太震驚了,眼前有點搞基傾向的人,居然是劉基,難怪他先前一直雞啊!雞啊的叫,原來是那個基。
知道眼前之人就是劉基後,李天不由的打量了起來,他對劉基實在太好奇的,誰叫後世之人已經把劉基給神話了。
劉基,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谥号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爲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曆》,奏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谏止建都于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隐形韬迹,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爲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
這是劉基在曆史上的形象,但讓劉基更加名傳萬古的還是他在民間的傳說。
劉基斬龍脈,這個傳說已經深入每個華夏人的心中,在民間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号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
龍生九子,九子個個不同,個個都是法力無邊和神通廣大之輩,他們跟随劉伯溫征戰多年,爲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
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複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爲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爲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當然,還有更迷信和離譜的傳說,比如,在朱元璋稱帝後,爲了自己以後子孫能一直做皇帝下去,就派遣劉基去斬斷龍脈,以後隻留下朱家的龍脈。
作爲神一樣的人物,劉基本不應該同意這種事的,畢竟這斬斷龍脈可是因果很重的,但也不知道劉基爲什麽就同意了,還親自去斬斷神州的所有龍脈。
龍脈斬斷那可不是玩笑話,後果絕對不是一個人可抗下,但劉基還是決絕的做了,傳說,在劉基斬斷龍脈後,天地大變,原本天地充斥很濃郁的靈氣,也瞬間消失,這也是爲什麽在明朝之後,很少出現修道之人,武功也因此慢慢消失。
前世網絡上很多猜測都說劉基不應該如此做,斷人修煉之路,他也沒有落到什麽好下場,但其實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劉基雖然斬斷了通天之路,但他怎麽做是爲了中華民族,是爲了無數的炎黃子孫。
神州龍脈多了,也表示有那麽多的皇帝在,每一個都要坐幾年江山,那麽明朝以後可能會多很多朝代。
朝代更替一次,天下大亂一次,遭罪的還是老百姓,所以,劉基爲了不讓這種事情折騰下去,隻得斬斷龍脈,斷掉每過十幾年的動亂。
也就是因此,華夏才進入了沒有皇帝的時代!也斷掉了西方列強對華夏的殖民,要知道,華夏要是動亂下去,那時候的中國可能比無能的清朝末期更慘!
出一個将軍,就要死很多的士兵,出一個王候,就要有很多百姓被奴役,出一個富人,就要有很多人受窮。
劉伯溫通曉天文地理,什麽奇門啊,六爻啊,該有的估計他都會。
如果他心不夠正,胸懷不夠寬廣,怎麽可能駕馭的了那些數術呢?也不可能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