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蘇志航将裘千仞忽悠得八九分,讓裘千仞自承罪狀的時候,兩人就已經猜出蘇志航的用意了,當然了,這也是蘇志航的表演太過逼真,如果一燈和朱子柳不是早知道蘇志航的身份,也不會懷疑蘇志航編出來的高人身份。
其後,蘇志航列舉裘千仞罪狀時,特地把瑛姑之事夾雜在十數條中靠後數條中,以防對方起疑。效果也相當不錯,裘千仞也根本沒有想到蘇志航的隐藏目的,當然這也歸咎于蘇志航變态的武功,裘千仞頂多防備着蘇志航是來套取情報,對于蘇志航已經點出來的罪狀,也就沒有多掙紮就供認不諱。畢竟這些是已經被“前輩”知曉的劣迹,如果裘千仞死不承認,惹怒蘇志航就真的不妙了。
聽到裘千仞毫不遲疑地親口承認了,蘇志航其實已經大功告成,還是那句話,裘千仞做的那點破事兒蘇志航可能了解的比他自己都清楚,既然目的達到,蘇志航也懶得去聽裘千仞自爆黑曆史。當然了,爲了保險起見,蘇志航還是加問了一句:“你确定剛剛聽清楚了,這十幾條中間如果有哪一條冤枉你了,你可以直言不諱,貧道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之輩,不會冤枉與你。”
對于蘇志航的再問,裘千仞倒沒有多奇怪,仍然恭敬答道:“前輩神通廣大,這些确實都是小侄的劣迹,無一疏漏······”于是,見到裘千仞再無狡辯之機,蘇志航也就索性不再僞裝,直接無視準備忏悔的裘千仞,對着裘千仞身後的一燈大師道:“當年的兇手何人,想必大師已經清楚了。”
一燈和朱子柳都是聰明人,自然洞徹了蘇志航的用意,一燈的語氣還好,還能保持平靜道:“阿彌陀佛,小施主用心良苦,老僧感激不盡,此事确實是老僧心底一大疑惑,想不到在此得以解開,确實不易。”朱子柳就沒那麽好的養氣功夫了,知道不少内情的他對裘千仞當年做下事情的後續影響可是很清楚的,當即詢問一燈道:“師尊,既然當年疑惑已解,那這奸賊如何處置,請師尊示下。”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準備坦白從寬的裘童鞋突然聽到這番雲裏霧裏的談話,完全沒能反應過來,但是還是本能地從數句話中感到了濃烈的不安,尤其是裘千仞費力扭過頭去,看到坐在身後的一燈大師後,忍不住驚呼道:“段皇爺!”然後瞬間蒙了。
作爲老江湖,裘千仞在認出一燈大師的身份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慘了,而蘇志航的圈套也顯而易見,而且剛剛自己可是親口承認了這殺子之仇,恐怕随便換個人都不會放過自己了,更何況自己現在這副任人宰割的模樣,尤其是朱子柳語氣中的不善,預示着自己悲慘的未來。
一燈大師聽到朱子柳的詢問,略微思索後回答道:“你先把裘施主帶下去好生看顧,待到老僧過些時日去尋瑛姑,告訴她真兇已被找到,再交由她發落吧。”很顯然,如果要對裘千仞進行處置,瑛姑是最有發言權的。
不過,蘇志航想到某女人的偏激性格,就暗自嘀咕:看來一燈是不想讓裘千仞活着了。不過想想也對,對于造成十六年前事件的兇手,說一燈不恨裘千仞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原著裏面,一燈之所以能夠原諒裘千仞,也是因爲當時裘千仞被洪七公一頓教育說的良心發現,想要以死謝罪的悔過行爲做不得假,讓一燈覺得對方尚有拯救的機會,才會如原著一般再給對方一次機會,甚至還勸說瑛姑放下仇恨。
可是現在呢?裘千仞雖然悔過了,但是明眼人都看的出來,那隻是蘇志航武力逼迫下的假象,加上剛剛蘇志航實打實爆出的十多條黑曆史,以及還有裘千仞自己準備坦白的更多罪狀,一燈隻是懷有慈悲之心,可不是段譽一般的迂腐書生,畢竟做過皇帝的人,能讓自己不殺裘千仞已經很寬容了。
當然了,蘇志航對于一燈與原著裏對裘千仞的處理方式的改變倒是樂見其成。經曆過真正的江湖,蘇志航對于佛家的很多說法都是頗有微詞的,就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蘇志航就一直很是不以爲然的。一個人如果殺了人後,隻要誠心悔過就能逃避懲罰,那才是真正的不公。
以往清掃“垃圾”的時候,蘇志航也遇到過不少真心忏悔的俘虜,對這些人,蘇志航最後根據對方所犯的過錯,再分别處罰。如果對方當時的确是迫不得已,也就是自己與他人的性命二選一的情況,蘇志航倒也能原諒對方。畢竟,蘇志航也清楚,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舍己爲人之輩,在生命的威脅下做出自私的選擇才是人之常情,蘇志航會洗去對方記憶後再給對方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但是,如果對方是像裘千仞這樣被名利驅使,犯下種種惡行的話,既然對方真心悔過,蘇志航也會順其心意,讓對方以死謝罪,而不是說什麽用剩餘的人生去彌補的屁話。就算原著的劇情裏,金老爺子不也是讓裘千仞死之前才真正完全大徹大悟嗎?
至于缺少了一燈的勸阻,讓一個女人積攢十多年的瘋狂完全發洩出來會有什麽表現?蘇志航表示:裘千仞能有個痛快的死法就算是最大的幸運了。
等到朱子柳把裘千仞待下去監管,蘇志航“見面禮”一事就暫告一段落,剩下那些狗屁爐竈的事兒蘇志航也不想摻和。當然了,既然橫行多年的鐵掌幫幫主裘千仞都隻是“見面禮”,那蘇志航此來就一定會有正事才對,而且這件“正事”應該也不是小事才對,所以一燈也沒有打什麽機鋒,開口詢問蘇志航此行的目的。
ps:說實話,鍵盤對佛家一些理論、典故還是很佩服的,可是對其中一些說法也是不喜歡的,所以,以後安排蘇志航的升級路線應該都屬于道家路線,對佛家頂多借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