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趙昺也漸漸明白了,中國的地名向來有依據山川形勢命名的傳統,古今千年滄海桑田,河流改道, 山勢改變, 導緻有些地名留下了,卻也驢唇不對馬嘴;而有些地名則随着地理的改變而随之轉換了名稱。就如這太液池,也是因爲皇苑裏都需要座太液池,唐朝的太液池在長安,大宋的在開封,蒙元在大都自然也要有一個了。
關中的得名也是如此,顧名思義,指的是關隘之中。那麽關中又有那幾座關隘,那便是号稱‘關中四塞’的蕭關、武關、散關,以及以及函谷關(潼關)。四道關隘擋住了進入關中平原的道路,将其隔離于黃土高原之上。
一提到蕭關,可能大多數人腦海裏首先蹦出一句詩: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趙昺記的前世的老師解釋過蕭關與燕然是虛指,分别代指“邊塞”和“邊防前線”,,借漢喻唐, 表現出了守邊将士的愛國豪邁之情。
前世因爲古今地名的緣故,趙昺并不清楚兩地的确切地點,也就稀裏糊塗的過去了,反正考試照此作答就對了,可來到這個時代才知詩人的腦洞實在有些大。才明白兩者相距數千裏地,縱然唐代在燕然山附近有北庭都護府,要說它的偵察兵都跑到關中偵查了,除了要造反,也實在沒有别的解釋了。
作爲關中四塞的西北屏障,蕭關位于六盤山山口。而六盤山脈橫貫今陝甘甯三省區,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其在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從另一方面來說,蕭關也是遊牧民族入侵關中的孔道。
唐時爲防備突厥,曾專門設立蕭關大總管一職,統率重兵,守衛關中。宋時西夏崛起,宋廷在漢蕭關舊址以西修建了一座新關,亦稱蕭關,以備西夏。除此之外, 蕭關還是兩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 是漢朝與西域商貿往來的必經之路。
至于散關,趙昺前世則是從陸遊的‘鐵馬秋風大散關’一句詩中聽聞的。其地處秦嶺與隴山分解的一處山谷的北端,是連接關中與川蜀的咽喉要地,曆來爲兵家必争之地。有所謂“北不得散關,無以圖漢中,巴蜀;南不得散關,無以圖關中”這樣的評價。
秦末劉邦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最後就是經由散關出的陳倉,進入關中,一舉擊敗章邯,據有關中。三國時期,曹操就是從散關進攻漢中張魯的。而諸葛亮北伐關中,六出祁山,走的也是散關。
到宋金元時期,散關更是成爲三方争奪的關鍵點。南宋名将吳玠吳璘,也憑借散關地區的有利地形,多次大敗金軍。陸遊是個主戰派,曾參加在南宋川陝前線的抗金活動,當時他就謀劃過出散關攻關中的作戰計劃,這也是後來他寫“鐵馬秋風大散關”的緣由。
武關位于關中東南,所處的山谷地帶,是由漢水支流丹江穿過秦嶺切開的。沿此通道北上,即可直達藍田、長安;如果南下,順流可達南陽盆地。其在曆史最出名的時刻,當屬劉邦趁項羽率軍在河北迎戰秦軍主力,他自己則趁機走武關偷取了關中,将力可舉鼎的霸王氣了個半死……
“陛下此策可行!”陸秀夫言道,“當年漢高祖欲取關中,懼于函谷關之險,便走武關搶先一步進入鹹陽,在随後的楚漢之争中占據了主動。如今看來,武關雖險,可一旦攻克此關,便可直驅藍田,長安将無險可守,輕取關中;再則武關距離長安路途遙遠,即便汪氏搶先一步占據長安,可也來不及救援。何況我朝已經占據了南陽,并控制了武關。”
“陛下一次北伐便力主控制伏牛山、桐柏山一線,并布置了重兵。在此次北伐之後就自武勝關出兵迅速奪取了南陽,并搶占武關,并屯重兵固守,現在看來真是料敵預先的神來之筆!”江璆點頭也贊道。
“朕愧不敢當,隻是當初爲了謀奪中原布下的一招伏手而已,至于奪取武關也是防止我軍北進中原後,防敵自此穿插,迂回至我軍後方而已!”趙昺看看身邊的鄧光薦,幹笑兩聲謙虛地道,他可不敢‘狂妄’,否則又要被其訓斥。
“陛下不必自謙了!”鄧光薦卻是冷哼了聲,卻又掩飾不住自己的得意道,“當年諸葛孔明隐居于隆中,漢昭烈帝三顧茅廬向其問計,作《隆中對》,提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建安二十四年,昭烈帝攻取漢中,遠在荊州的武聖關羽立即北伐,策動襄樊戰役,可惜敗亡。而今陛下卻可實現當初武侯的構想,也算以慰先賢了!”
“先生過譽了,朕實在汗顔!”趙昺聽了卻是不敢當,向衆人拱手道。
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裏,給劉備提出謀取關中,以此控天下的戰略規劃。按照戰略構想,劉備在奪取漢中之後,應該更進一步,攻取關中。而關羽應該奪取南陽盆地。若實現則關中與荊州兩個戰區就可以靠武關打通聯系,這樣蜀國兩支大軍就能夠互通聲氣,便互相援助,不至于一方孤立無援。
劉備攻取漢中,遠在荊州的關羽立即北伐,策動襄樊戰役。而後來關羽敗亡,被迫走了麥城,事實上也是因爲孤軍爲強敵所困,遠在漢中的劉備救援不及之故。可關羽北伐失敗,也導緻諸葛亮定下的戰略規劃徹底破産,蜀國實際上從這時起就已經輸掉了謀奪天下的本錢了。
“陛下謀略不輸武侯,恢複川蜀後就謀奪了關中,當時看似無意,實則已經爲今日的形勢奠定了勝局。在出兵武關之時,可自漢中同時趁汪氏後方兵力空虛之際取了隴南和隴西之地。其沒了根基,長安又不可得,便是進退不能,再無作爲了!”江璆捋須笑笑,爲皇帝打圓場道。
皇帝自幼受教于應節嚴、鄧光薦和自己三人,但其與應節嚴最爲親密和敬重,可謂恭順;對自己則是多了尊重,少了畏懼,常常是一言不合便會争辯;唯獨對鄧光薦是敬畏有加,無論其對錯從不敢争辯,見了其恨不得繞着走,至今仍以先生稱呼,少有直呼其官職的時候。
“陛下,三路動兵圍剿汪氏,收複關中。當下第七軍駐紮在南陽,可即刻調動出武關進軍長安;駐紮于漢中的第十軍也能在接令後出散關,攻擊隴州;可山西兵力匮乏,禦前護軍已經規建,隻有騎一師在太原,而其一旦離開,山西則失去彈壓,唯恐生亂啊!”江钲這時言道。
“嗯,山西乃是蒙元權貴和漢侯聚集之地,對我朝敵意甚深,雖已歸降,卻仍有心懷不軌者,一旦我朝兵馬盡皆離開,失去彈壓便會蠢蠢欲動。是否自山西進兵,陛下還要多加考量!”陸秀夫聽了面色凝重地道。
“當前大都城已經被圍困,外圍州縣盡被收複,形勢盡在我朝,朕以爲可從圍城諸部中抽調部隊前往山西鎮守,并支援騎一師作戰!”趙昺言道。
有人要問,既然函谷關和潼關乃是天下極險,易守難攻,爲此才選擇出散關和武關破敵,趙昺爲何又要堅持要走此路線呢?其實崤函雖險,卻是仍有破綻的。
在黃河北岸的幾字形拐彎處,流經山西處有一個蒲坂。這裏黃河流速變緩,易于渡河。古代從中原地區攻取關中,一般難以正面攻破函谷關-潼關防線。所以一般會選擇迂回攻擊。路線有兩個,除了東南方向的武關,另一個就是西北方的蒲坂了。
對蒲坂大家可能不知,但是提及《神雕俠侶》中的風陵渡便知了,此渡正是蒲坂最大的渡口。而大家發生于此最熟悉的戰事,也許當屬三國時期曹操攻取關中之戰了。當時馬超韓遂占據關中,起兵反抗曹操。前者憑借崤函之險,打的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正面對敵吃了大虧的曹操決定繞路,分出一軍北渡黃河,然後西渡蒲坂,抄了馬超的後路,大破關中諸軍。
畢竟崤函之險所守衛的,無非是關中平原。而關中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敵人隻要到了這裏,就能讓守軍軍心渙散,失去鬥志。因爲他們要守衛的東西已經不存在了。後世攻取關中之軍,一般也都選此路線。
趙昺堅持仍從此方向進攻想先汪氏一步搶占長安,而當前這條路線是最短的,如此可以化被動爲主動,爲後續入關中的部隊争取時間,并赢得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