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汪氏大軍西來走溱潼大路一路東進,在趙昺看來可謂是神來之筆。汪氏在大宋手中吃過虧,當然不想與己方禁軍正面交鋒。而當前宋軍主力皆在大都周邊,後方留守的多是戰鬥力較弱,缺乏重武器的州軍。其正可避開宋軍主力直驅洛陽, 威脅到自己後方的安全。
所以說趙昺以爲汪氏這招兒很妙, 若是自己調兵前來阻截, 隻能從大都戰場上調兵,被迫雙線作戰,不可避免的分散了圍攻大都的兵力。而他隻要占據了長安,遣兵據守潼關,就能據險阻止宋軍進入陝西。
如此一來,宋攻下大都,蒙元滅國,汪氏則可控制陝西,号召蒙元舊部抗宋,進而将勢力向周邊發展,西可擴張到甘肅和甯夏,北可影響到塞外草原,形成割據,甚至臨朝稱制;退一步講,汪氏有意歸順,也可以此作爲籌碼,與大宋讨價還價。
而宋兵敗大都城下, 受到重創的蒙元也是元氣大傷無力對汪氏彈壓,隻能對其百般籠絡, 默認其的擴張,任其稱霸陝甘。本是殘花敗柳的汪氏便會再度翻紅,重新成爲蒙元朝廷的座上賓,左右形勢的權臣。所以對于其來講都是有賺無賠的買賣!
“對于汪氏的行動,我們不能坐視不理!”趙昺沉思良久,分析了其中的利弊,斷然道。
“臣附議,我朝已經今非昔比,絕不能接受汪氏的訛詐和威脅!”陸秀夫有些激動的擊案朗聲道,“我朝退居江南後,承受了太多的屈辱,此次絕不能再退避,哪怕付出些代價也是值得的!”
“臣也附議,汪氏乃是首鼠兩端的小人,即便當下接受其歸順的條件,允其治理陝甘。但來日一旦稍有不如意,就會又再度反叛,不若趁其羽翼未豐将其殲滅!”鄧光薦也贊同道。
“嗯, 汪氏稱霸關中便可虎踞西北, 向東可威脅中原,向南可襲擾江南,對我朝威脅甚大。而其趁火打劫之舉更不能接受,否則必爲其他勢力所效仿。将其殲滅不但能震懾西北,也能保我朝太平!”江璆也颔首同意道。
“江副使有何看法?”趙昺理解陸秀夫等人的心情,想其在亡國之際被委以重任,與蒙元和議,其間受到百般的羞辱,卻爲了朝廷又不得不忍耐。現下大宋氣勢如虹,一舉收複中原,兵臨敵寇都城之下,怎能不讓其揚眉吐氣,當然也有了不接受任何挑釁和訛詐的勇氣。不過他還是看向江钲這個大宋當下軍中第一人,征詢其的意見道。
“臣以爲陛下若是有意平定西北,當務之急是搶占潼關,此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進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我朝先一步取了潼關,汪氏就敗局已定,即便取了長安也難以立足!”江钲的回答直接跳過了是否用兵,而是談到如何用兵了。
“嗯,副使言之有理!”趙昺點點頭道。
他知道潼關對于亂世中的任何一方都至關重要,在曆史上的明末,孫傳庭與洪臣疇在潼關的南原伏擊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差點喪命,但是不久李自成攻破潼關,擊潰孫傳庭所部,明朝也就走進了曆史的塵埃。但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因爲潼關被清軍攻破,最終也僅僅隻是昙花一現。
而潼關千年以來使無數将帥在此折戟,此時也是宋軍平定西北的一道重要障礙。其緣起先秦時期的桃林塞,于東漢安帝時期創建關隘,以控制東西要道,拱衛京師洛陽。到了唐代,潼關城的位置因黃河在此處的陡轉東流北遷至一個較低的台地之上。之後曆朝的潼關城并無大規模遷移,基本維持在唐潼關城的基礎上。
潼關之所以難以攻克,也是因爲其控扼的天險,是由黃巷坂、禁溝、秦嶺、黃河所構成的一個天然要塞。
黃巷坂處于潼關城東,全長五裏左右。自函谷關東來的道路僅僅隻有黃巷坂一條路,黃巷坂的南面是山勢陡峭的秦嶺,北面則是黃河,這就形成了南依秦嶺、北臨黃河的孤道地勢。這個孤道内軍隊難以展開陣型。所以,黃巷坂成爲潼關東面的第一個天然屏障。
禁溝自潼關城南直通秦嶺,可與武關連通。其中深度最長的溝道有四條:列斜溝、禁溝、潼水溝、望遠溝,除此四條溝之外,還有多條深達數十米至數百米的溝道,這些溝道統稱爲禁溝,且皆成南北縱向。正由于這些南北溝道橫斷潼關南原地區,所以古來潼關南原無東西大道可通。
黃河出秦晉峽谷南流到潼關北,折轉而東。在這裏洛水、渭河彙聚在黃河,黃河則緊切潼關城下流過,形成天塹,既無途可通,也隔斷了北來之路,在潼關城北側形成自然防衛,因而守潼關很少考慮城北安全,黃河天塹形成了天然屏障。
秦嶺是潼關南原的天然屏障,由東往西有西峪口、桐峪口、善車峪口、太峪口、麻峪口、蒿岔峪口、潼峪口等橫向有衆多峪口可做天然要塞,這些峪口不僅地勢險要且道路錯綜複雜,這些都使得入侵者的後勤補給難以爲繼。
爲了防止敵軍借助地理迂回,潼關還修建了諸多的關卡。所以在南面防止敵翻越秦嶺,在秦嶺北麓山腳下的潼關地界,自東而西設置了西峪關、善車關、太峪關、蒿岔峪關、潼谷關、水門關等關卡。
爲了防守禁溝自古就設十二連城于禁溝周圍,由秦嶺山腳向北計三十裏修建多個大小不一的關卡。這些關卡從禁溝向南,大約每三裏建一個小城,内有烽火台,駐有軍隊。這個軍事聯防體可以設防禁溝之西,還可以防範南面秦嶺諸峪通向禁溝的通道。
潼關城主體是依山築關,傍水建城,關城建在深山溝壑之中爲城池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并且扼踞要路于秦嶺和黃河之間的狹長谷地。南城牆可依山勢抵禦秦嶺南麓方向的進攻,北城牆順水流一方面可護衛黃河方向水軍的進攻,一方面可控制河邊大道。
“臣以爲不宜走潼關入陝,此路不僅有潼關天險扼守,且前有函谷關在前。如此不僅要經苦戰,且會拖延時間。若被汪氏搶占長安,其據城固守将又是番苦戰,還需動用大量兵力,而這必将影響當下的大都之戰!”江璆這時出言反對道。
“嗯,江相言之有理,函谷關道路極爲艱險,運兵和調運物資極爲不便,恐補給難以爲及!”陸秀夫也言道。
“……”趙昺聽罷再度陷入沉默,鋪開地圖重新審視起來。
他知道函谷關号稱是關中的東大門,黃河幾字形拐彎之後向東流,兩岸群山密布,北岸是中條山,南岸是華山和崤山,如此地形在古代便是天塹極難通行。但在崤山與黃河之間,有一個高地——稠桑原。
在這稠桑原上,有一條因雨水沖刷而形成的狹長的深溝,長約十五裏,溝深二、三十丈不等,溝底最寬處隻有三丈,最窄處不及丈寬,勉強可以單車通行。而函的本意是箭袋,泛指狹長之物,正符合此處地形,号稱泥丸可塞。
曆史上秦國充分利用函谷關的地形優勢,多次抵禦東方六國的圍攻。東方五國聯手攻秦,結果頓兵函谷關下,不能前進一步。趁敵軍師老力疲之際,秦軍開關反擊,五國聯軍大敗而歸。史稱“伏屍百萬,流血漂橹”。到秦始皇時,五國聯軍再次合縱攻秦,結果又在函谷關前大敗而歸。
不過漢代以後,因黃河水位下降,稠桑原北邊逐漸形成一處可行車馬的河灘,函谷關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位一去不複返,加之到了魏晉時期,洛陽成爲政治中心,自然要控制西段,防備關中,其軍事地位逐漸被西邊的潼關所取代。
現下的函谷關也非是秦時舊城,而是曹魏時弘農太守孟康爲方便運糧而在黃河河灘處所建,位于洛陽之西秦函谷關北約十裏處,稱爲大崤關或金陡關。趙昺在奪取洛陽後,當時無意陝西,并未出兵奪關,隻是留軍防備敵自此出兵突襲。
不過即使奪關打通了道路,但路霞難行,加之進入雨季後河流漲水,行軍和後勤補給都十分困難,并不利于大軍遠征。且正如江璆所言現在是搶時間,若趕在汪氏之前奪取長安,則處于極爲有利的地位,反之則陷入被動。
“我們另辟蹊徑,分兵三路入陝,是否可行呢?”在衆人的目光中,趙昺思考了好一會兒,擡頭看向大家問道。
“三路入陝?!”衆人循着皇帝的手指在地圖上劃出的三條路線,眉頭也逐漸舒展開來,不住颔首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