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朝中明眼人皆看得出,當前朝廷中一班行朝時的老臣已經開始逐步退出朝堂,而帥府出身的官員成爲軍中和地方中堅力量。待此次北伐勝利,北定中原後,他們之中許多人或入京進入朝廷,或成爲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大家都知道李振出身帥府老營,後又成爲皇帝的侍衛,與陛下關系甚笃。此後入武學進入禦前護軍任職,在出瓊州之時積功已經爲一旅都統。收複江南後,組建和擴編騎軍,李振又轉入騎軍任職。一次北伐之後,朝廷改制,李振又入遠征軍任職。
李振先後在步軍、騎軍和遠征軍任職,明眼人皆能看得出是皇帝在有心栽培,而其有了步、騎和水軍三大軍種經曆,來日定然青雲直上,必會獲重用,甚至入主中樞執掌樞密院。可現在卻陣亡在檀州,皇帝的心情可想而知。
“參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正當大家忐忑不安的時候,皇帝步入大堂,劉文俊急忙率衆施禮,山呼萬歲。
“平身吧!”趙昺入座,擡手淡然道。
“謝陛下!”衆人再施禮後起身推向兩邊,看向皇帝見其洗漱更衣後依然換上一身戎裝,隻是除掉了軍階和軍種标志,他一路辛勞又經惡戰,雖有疲色,但精神尚好。
“陛下,渤海城一戰失利,皆是屬下輕敵,布置不當所至,懇請陛下責罰!”劉文俊不等皇帝問詢,先行請罪道。
“陛下,此戰都統遠在後方統籌調度,屬下在前敵指揮作戰,與都統無關!”羅大同見其将責任攬下,趕緊言道,“此戰是屬下錯估了形勢,布置兵力過于分散,在遭到敵襲時又輕敵大意,沒有及時收縮防線,固守要地,導緻重大傷亡,司馬李振陣亡,請陛下重處!”
“陛下……”
“你們不用攬過,此戰失利錯在于朕,明知你們控制的區域較大,防線較長,而兵力不足,卻沒有及時調兵增援。又被敵聲東擊西之計迷惑,以緻誤判戰局爲敵所乘。而你部能夠在兵力匮乏的情況下,屢挫數倍于己的強敵,保檀州不失,穩定了大局,可以說有功無過!”趙昺擺擺手,制止了還要說話的羅大同,将失利之責攬在自己身上。
“陛下,屬下還是要爲李振說句話……”羅大同猶豫了下,還是言道,“陛下,李振是爲掩護前沿布置的兵力後撤,親自領軍斷後,與敵力戰而死,其身負刀傷十餘處,三處中箭,隻因一處刀傷在背後,便被兵部功曹認爲其怯敵之嫌;又稱其身爲司馬臨敵處置失當,将負責斷後之軍置于險地,造成數十人傷亡,自己兵敗身死,理應問責。使之請封的折子被門下省封駁,以待罪之身返鄉下葬,請陛下爲其做主!”
“請陛下爲李将軍做主!”羅大同說完,遠征軍中的衆将齊聲向皇帝施禮道。
“此事朕已經知道,也看過你們和兵部分别送上的戰報,其中确有争議。但并沒有被門下省封駁,而是慎重起見會重新調查後再議。”趙昺沉吟片刻又道,“朕可能會讓諸位失望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軍中也有制度,朕雖爲一國之君,但也不能擅自幹涉司法,強行下旨封敕。”
“李振追随陛下多年,當知其爲人,斷不會有怯敵行爲。且其親領一營之兵斷後,與十數倍追擊之地血戰,可當諸部皆安然回撤後,自己卻深陷重圍。但他依然當先開路,領餘部突圍,後身受重傷,自感無力突圍,爲免連累他人才返身殺回擊敵,力戰而亡,還請陛下明斷!”劉文俊向上施禮不甘地道。
“我此次前來檀州,非是以皇帝身份來全什麽君臣之情,而是爲盡袍澤之誼。不論其是有功,或是有過,皆無關緊要,想的隻是當年危難之際,吾與其同吃一鍋糙米飯,同乘一艘船,一起經曆血雨腥風,彼此間不離不棄的義氣,肝膽相照的情誼。”趙昺沒有答複其的請求,隻是表明自己的來意。
“陛下,李振忠肝義膽,爲國披肝瀝血,英名豈能容那些宵小玷污!”羅大同再次施禮道。
谷繄
“我也相信李振絕非懦夫,其能在危機之時挺身而出親臨戰陣,将前沿各部安然撤回,且又主動領軍斷後,正是嚴守‘攻則相護,退則相守’的軍中鐵律!”趙昺言道,“李振陣亡真相自當明察,但我也不能因私廢公,擅自決斷。但其中若有挾私報複,栽贓誣陷之事,吾也不會坐視不理的,必會還其公道。”
“陛下英明,定能還李将軍清白!”劉文俊見陛下言及于此,知道當下陛下其實也很爲難,現在強行平息争議,敕封李振會惹人非議,引發更多的不公,讓衆臣不服。更重要的是因爲此事已經引起遠征軍官兵的憤懑,導緻軍心不穩,而陛下前來吊唁起碼能夠安撫住官兵的情緒,提振因失利低迷的士氣。
“何時起靈?”趙昺見衆将再無人不服,看向劉文俊問道。
“禀陛下,定于明日卯時起靈離營,前往水軍營地,由遠征軍戰艦護送靈柩回臨安停靈,待有了定論,再選地擇期下葬!”劉文俊回答道。
“嗯,總算沒有來晚。”趙昺點點頭道,“今晚我爲李振守靈,麻煩諸位預備些應用之物。”
“陛下連日行軍,鞍馬勞頓,還是休息一晚吧!”劉文俊勸阻道。
“不必了,當年我孤身前往行朝繼承大統,李振等人晝夜不眠,刀不離身,十數日不解甲護衛左右,我陪他一夜又算得了什麽!”趙昺擺手道。
“屬下遵谕!”劉文俊深施一禮,堂上衆人也皆行禮。
按照宋之禮制,喪禮有着繁瑣的儀式和制度,如果死者是高官要員或功勳卓著者,皇帝往往會過問其喪事,派遣官員前去擔任護喪,主持喪事。如果死者沒有合适的繼承人,皇帝還會安排使臣爲喪家主持各種事務。這種皇帝親自過問護喪人選的禮儀,表現了君臣之間的和諧親睦,皇帝對于死去官員的重視和慰問,對于死者親屬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榮耀。
但當下是戰時,又無親屬在旁。加之對李振陣亡之事尚有争議,是賞是罰也無定論。再有當下隻是移靈返鄉,回鄉之後才會擇地入土安葬,這也導緻難以偱制治喪,且大戰在即便一切隻能從簡,暫由軍中同僚負責操辦。當下皇帝親臨祭奠便又不同,起碼規格上無形中就提高了不知幾個等級,這可不隻是官階所能比拟的。
随後有主持喪事的官員上前向趙昺禀告了當前的安排,以及喪葬所用之物。他聽後對以李振當前品階治喪沒有異議,但準将其印信入棺随葬,其餘諸事待查明後,再按照相應官階和封号追加,依禮埋葬。
當然古代吊唁也要上禮錢,隻是這個時候叫做‘赙赗’。按照古禮兩者有所差異,但在兩宋時期,喪葬典禮中“赙”與“赗”的區分則不是特别明确。一股即以“赙赗”一詞涵蓋所有吊喪的人贈送給喪家的财物。
官員離世,皇帝也會按照其品級和感情薄厚給予賞賜,可以是金錢、絲帛、土地、宅院、糧食等等,但多數是金錢。趙昺遠來,有些東西不便攜帶,便賜下黃金千兩,這個額度按照禮制也夠得上本朝舊時一個節度使的身份了,所以這份禮不輕,擡高了李振地位的同時,來日封敕也不會低于此。
待準備就緒,趙昺在衆将的護送下來到設置在衙署後堂,堂外護靈的軍卒衣甲外罩缟衣,白色靈幡随風亂舞。靈堂内皆缟素,他來到靈前已經是雙眼含淚,嘴唇不住的顫抖,随行侍衛擺上一套攜來的金銀酒具、盤盞,擺上一應貢品。
有陪靈軍将将點燃的香火呈上,趙昺拜了三拜将香插入香爐,又灑酒爲祭,燃了紙錢。一應祭禮完畢,他步入靈後,看見李振棺木悲恸難抑,輕撫棺蓋不禁淚流滿面,無聲的痛哭。衆将見皇帝背對他們,雙肩不住的顫抖,顯然是悲傷之極,大家無不淚流,心中對皇帝如此重情重義無不感動。
好一陣,趙昺才收了眼淚,推開棺蓋見其面色如生,音容笑貌又浮現眼前。他解下腰懸的佩刀,将之放于李振右手邊,又解下身披的大氅覆于其身上,爲其正了正軍帽,退後一步擡手鄭重行了個軍禮,宛如當年送其出征一般。可想着此别已是陰陽遠隔再難相見,而其壯志未酬身先死,眼淚又無聲的滑下他的臉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