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認爲董文直已經斷定宋軍不會停止北伐,放棄收複中原的決心,當然也不會在自己身後留下一根釘子,那麽此戰就不可避免。而其也明白以自己的實力是難以對抗強大的宋軍,但他無路可退,隻能決心一戰。
當然董文直也不想讓宋軍輕易得到,又知宋軍火器犀利,在野戰的情況下根本占不到便宜,于是就圍繞城池修建堡寨、加固城池,層層設防,與敵近戰以抵消武器上的劣勢,讓宋軍每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既然抱着必死的決心守城,自然也做好在城破之後巷戰的準備,而巷戰向來是攻方最不願看到的事情。守方可以充分發揮熟悉地形的優勢,将每一座房屋、街道當做戰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殺傷敵軍。
趙昺知道宋軍當前的攻堅能力毋容置疑,自收複江南之戰起破城無數,攻城戰術自上而下皆十分娴熟。而在這個時代,一旦城破守便标志着城池已然失守,守方或是棄城而逃,或是放棄抵抗投降,少有巷戰發生,如此也導緻宋軍缺乏巷戰的經驗。
而野戰與巷戰最大的不同在于,戰場被無數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建築分割,任何戰術單位都處于一個相對封閉而狹窄的場景之中,這給本方觀察、火力的運用都帶來了限制。同時,對于你的敵人而言,這個問題也是同樣存在,隻不過他們對于場景的構造更這熟悉,并且處于守勢,這一切都更爲使得巷戰術成爲最複雜的步兵戰術
而巷戰的顯著特點一是敵我短兵相接、貼身肉搏,殘酷性大,二是敵我彼此混雜、犬牙交錯,危險性強。在敵對雙方勢均力敵時,要想速戰速決,困難是較大的,攻方除了包圍,短兵相接等戰鬥形式外,參加巷戰的人員成分複雜,使你敵我難辨。
總體來說,“巷戰”這種作戰方式,是敵對雙方的水平拉到基本一緻,即便是暫時占據上風,也會因爲無法大面積進行戰鬥,從而不得不進行貼身肉搏,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千斤力氣打在棉花上的感覺,甚至還打不到。再加上,巷戰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你不知道誰是敵人,種種因素相加,這就讓戰争充滿了不确定性,誰赢誰輸,就成爲未知數。
但趙昺在前世曾在網上看到有人說古代條件下不會爆發巷戰。因爲其以爲古代一個城市最堅固的建築,其實就是城牆,所以守軍主要就是依托城防進行抵抗如果城防工事被突破,城牆被摧毀了,或者突破了,城内守軍因爲缺乏堅固的建築,就沒有條件依托其它建築繼續進行抵抗了。
其次,古代戰争都是冷兵器爲主,熱兵器即便有也都是比較笨重的,主要都是在城防工事上配置和使用,城市内是沒有的。最多就是利用弓箭這種冷兵器時代唯一的遠程殺傷武器偷襲敵人,但是這種殺傷對敵人不可能造成太大規模的人員傷亡。
不過趙昺卻也看到有人以發生在明末的洪都之戰作爲反擊。彼時陳友諒以号稱六十萬大軍進攻隻有兩萬守軍的朱元璋留守部隊,但是此戰在守将朱文正指揮下,整整打了九十天,終于等到了援兵到來。
在戰鬥中,朱文正合理的将手下将領安排在各個城門,并在城門後安排了士兵,用以梯隊進攻,以保證每一道城門都不至于失守。同時,朱文正廣泛利用城内群衆基礎,發動群衆,制造輿論,灌輸誓與洪都城共存亡的思想,使人人都對城外的敵軍同仇敵忾。
如此即便是某一道城門被臨時攻破,很快就有替補的士兵跟上來,這就讓敵軍前進的道路十分艱難。與此同時,洪都城内的百姓,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勇氣,不斷地想盡辦法來阻擋陳友諒大軍的進攻,也給陳友諒造成很大困擾。
也就是說,朱文正所在的洪都城,利用城内的地勢,以及優厚群衆基礎,并充分發揮了巷戰中“誰熟悉地形,誰就能少吃虧”的原則,給陳友諒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最終此戰的結果是,朱文正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之下進行了一場完美的“巷戰”。
在這一戰中,陳友諒原本是占據非常大的優勢的,兵力充沛,武器先進,而朱文正卻相形見绌,不僅缺兵少将,現有的條件也不足以抵抗,但朱文正巧妙的利用地形優勢,讓陳友諒吃盡了“巷戰”的苦頭,以至于數十萬大軍,最終無功而返。
趙昺以當下的角度評價,坦白來講朱文正在這場戰鬥中,确實是占據了“巷戰”的優勢,才能堅持如此之久,利用城市中複雜的道路環境,以及廣泛群衆基礎,才能最終獲勝,若不是因爲是在城市之内,而若換一個開闊場所,即便是朱文正再厲害,也還是會被陳友諒逐一消滅。
雖然現下與曆史上幾十年後爆發的戰鬥,攻守雙方裝備和實力不具可比性,但趙昺以爲也具有參考性。
首先,當前己方計劃以第四軍攻取藁城,他們的總兵力不過三萬,與陳友諒的六十萬兵力差距是天地之别。而藁城可以動員的兵力至少在三萬以上,而巷戰開打也可以認爲全民皆兵。雖然在裝備的差距上可以抵銷敵方部分實力,但兵力上仍然有着巨大差距。
其次,己方在敵方百姓來看是闖入自己家園燒殺劫掠的侵略者,對他們存在着天然的敵視。而城中守敵是在保衛自己的家,必然會拼死抵抗。加之董氏在藁城經營幾十年,家中的奴仆與其是利益共同體,而城中百姓更是依附其生活,或是受其恩惠和庇護,群衆基礎堅實。
再有,一旦進入城池,宋軍的火炮等重武器會受到地形限制,難以發揮作用,甚至由于視線受阻造成誤傷。即便有火槍在威力上的優勢,卻在狹窄地形中近戰時并一定比長矛大刀有用,而弓箭手可以在暗處射擊,又不會暴露自己。
趙昺想了想,并沒有貿然提出自己的意見,而是讓孫恺彙報下攻取藁城的詳細作戰計劃。畢竟他現在是皇帝了,掌握方向和大局即可,不可能若過去事無巨細都要過問。而每個部隊具體如何打,采用什麽戰術并不了解。
孫恺雖然覺得皇帝話鋒突變,過問起己部的詳細作戰計劃,覺得有些不解,但是并非毫無準備,畢竟在休整期間,他們也在積極備戰,并對藁城的特點有針對的進行訓練。于是便拿過城圖講述起如何排兵布陣,如何組織進攻詳加講解。
其實宋軍經過多年作戰已經針對不同行事的戰鬥總結出規律,隻需在具體實施時根據實際情況在細節上做出調整。趙昺聽着其的彙報,果然沒有脫離這個套路。
首先在戰術上掃清周圍據點,采用圍三缺一對敵實施包圍,并派出部隊布置打援、布置伏兵追擊逃敵。确定主攻方向後以火炮轟擊城池,破壞其城防,殺傷城上敵有生力量。與此同時派出部隊清除城前的障礙,填埋壕溝,組織部隊準備攻城。
而後會視炮擊效果再決定進行第二輪,甚至第三輪炮擊,然後對城池展開進攻。考慮到藁城城池較小,雖然經過整修,但依然薄弱,所以孫恺準備從最爲薄弱的城門進行突破。一邊組織突擊隊登城,一邊組織力量破門。
一旦打開突破口,便命令預備隊迅速登城撕開缺口,與敵争奪城牆将之驅逐,或趁勢打開城門。而一旦失去城防,或是城門被打開,敵軍此時往往便會士氣全無,棄城突圍鑽入宋軍早就布置好的埋伏圈……
聽着彙報趙昺暗自歎口氣,果然依舊是老戰術,其将重點依舊放在城牆的争奪上,具體就是大炮轟完,步兵沖;步兵沖完,大炮轟……直至城上敵軍無力抵抗。而對城中的戰鬥則隻是一句‘入城後迅速展開追擊,消滅殘敵’而概之,對于巷戰根本沒有具體措施,甚至可以說就沒有準備。
當趙昺提出一旦敵軍在城破後并沒有放棄抵抗,而是依靠事先準備好的街壘、房屋和街道進行有組織的巷戰時,其将如何應對時,孫恺居然愣了,好一會兒才讪讪的說城破之時敵軍逃跑還來不及,怎會進行抵抗呢?再說在攻城之戰中,敵軍主力已經消耗殆盡,想組織巷戰也難以做到。
趙昺此時隻能歎口氣,從藁城董氏家族發展史及與蒙元朝廷恩怨說起,又将自己途中所聽到的藁城城中民情和輿情告之,分析了董氏此時的心理活動。孫恺聽了也鄭重起來,覺得自己的作戰計劃真的漏掉了點什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頂點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