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在瓊州,皇帝利用繳獲的幾百匹戰馬開始組建最早的騎兵,但是受限于地理環境和馬匹的數量,騎軍并沒有什麽出色的戰績,更多的是充當通信、警衛和儀仗。不過卻培養出了第一批騎兵,爲此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瓊州十餘年的歲月中,通過繳獲和走私及自身繁育,馬匹的增加使新宋軍的騎軍逐漸成型,組建了數個師屬騎兵營和兩個騎兵團。可此時的騎軍并沒有獨立作戰的能力,在收複江南的戰争中大多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雖然參與了幾次追擊作戰,可依然是作爲輔助力量使用。
不過收複江南後,宋軍接管了江南地區蒙元的馬場,繳獲了數萬匹戰馬,使得騎軍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機遇,各部騎兵得以大規模擴編。其中吸收了部分俘獲的敵軍騎兵,通過他們學到了如何馴養戰馬和騎乘技藝及基本的騎兵戰術。
當時騎軍的武器主要裝備是騎兵刀和燧發騎槍,配屬可以伴随騎兵機動火炮營。而這時後使用的戰術還很簡單,在火炮的支援下向敵陣展開沖擊,在進入射程後以燧發槍向敵輪番射擊,趁敵隊形散亂之際向敵陣突擊,使用的武器就隻有騎兵刀了。
擴編不久之後騎軍就參加了第一次北伐戰争,不過此時的騎軍依然無法擺脫步軍獨立作戰,但已經可以實施快速機動,承擔起掩護軍陣兩翼,驅逐敵騎襲擾的任務。但進攻時還需要步軍炮火支援,所以更多的是與敵騎軍對戰時使用防守反擊的被動戰術,被步軍笑稱爲‘拐子馬’。
此次發生的唯一一次與敵騎大規模的對戰是在揚州城下,當時主力南調執行圍殲玉昔帖木兒的戰役,留守的兵力不足,迫使騎軍不得不承擔其攔截突圍之敵的任務。
在對戰中參戰的騎軍以禦前親軍騎兵旅爲主力,其可以稱得上是當時宋軍中兵員素質最好、戰馬最爲優良,訓練最爲艱苦的部隊,但是在與敵騎軍作戰中依然沒有占到多少便宜,損失十分慘重,戰至激烈處皇帝都上馬揚刀親臨戰陣殺敵,此戰可謂勝得十分慘烈。
此戰之後,皇帝便禁止騎軍在沒有有效炮火支援情況下與敵騎對戰,并開始反思和總結失利的原因。經過研讨認爲在訓練和兵員素質上并不輸于敵軍,不足之處在于騎兵戰術運用,并沒有與火器有效結合。
大家一緻以爲燧發槍的射程和殺傷力都優于弓箭,但是在射擊時需要雙手持槍瞄準,在運動中命中率不高,且考慮到武器的重量、長度,裝填的難度和縱馬奔馳有可能引燃裝藥的狀況,就不難理解它在騎乘戰鬥中的用場相當有限。
而蒙元騎兵若是能夠承受住己方火槍打擊後,其弓箭的優勢便可以發揮,尤其是在雙方隊列接近時,敵軍可以連續發射箭矢,甚至娴熟的馬弓手可以在三十步内可以接連射出數箭,在這個過程中導緻己方隻能被動挨打,造成很大的傷亡。
此戰後,大宋的騎軍就很少與敵正面作戰,而是作爲機動力量和依托步軍戰陣作戰。同時皇帝設計了一個新的戰術,在獨立與敵作戰時分出一部分騎兵下馬作戰,對敵進行輪番射擊;若敵軍退卻,則以另一部騎兵追擊。如此往複,如波浪一般輪番進攻。
但是這仍然難以解決騎軍對戰中的劣勢,因此在戰後皇帝召集騎軍諸将商議解決。當時有三個方案,一個是研制适于騎兵使用的火器;另一個是增加盔甲的防禦力;再有就是爲騎兵添加冷兵器,以增強對戰能力。
在經過進一步讨論後,皇帝以爲騎軍最大的優點就是機動性強,重新換裝厚重的盔甲便會增加戰馬的負擔,失去最寶貴的機動性;增加冷兵器作爲副武器當下也不現實,一個合格的騎兵本就需要掌握多種技藝,而掌握娴熟的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能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不利于快速成軍。
因此隻有從火器上想辦法。皇帝對燧發槍再度進行改良,縮短了槍身單手可握,稱爲手槍。制造了一批交由騎軍試用,發現雖然便于馬上射擊,但是威力小、射程短,依然隻能單發,若想在近戰中使用就需要配置多把手槍。
皇帝對此結果并不滿意,沒有繼續制造,但手槍便于隐蔽攜帶,用于自衛,深受一些軍官喜歡,成爲大家争搶收藏的目标。其後,皇帝又開發出一種多管燧發手铳,可以裝彈六發,能夠實現連續射擊,但是較重不利于單手瞄準擊發。生産了一批交由侍衛營使用就停産了,并未列裝。
一切在新型發火藥研制成功後迎來了轉機,皇帝發明出了機針式連發槍,并開發出騎兵專用的騎槍。騎兵用連發槍槍身和槍管比步軍版有所縮短,減少了彈容量,且沒有配置刺刀,使得騎槍重量減輕,更适于馬上操作。
雖然進行了簡化,但對于騎兵作戰并沒有什麽影響。槍管縮短,使得射距降低,但仍優于蒙元軍隊裝備的騎弓。且在兩軍對沖時,雙方對射的時間很短,彈容量也足夠用了,而配備的彈筒也方便重新裝填。
不過在馬上射擊時仍然需要雙手持槍,對控馬還有較高的要求,但是當皇帝向大家展示了單手上彈射擊的‘絕技’後,讓衆人明白了,連發槍還可以這麽用。于是軍中也興起了一股創新風潮,弄出了許多實用的技巧。
連發騎槍列裝後,可以說解決了過去難以克服的困難。首先帶來了一種嶄新的沖擊方式。,當騎兵以冷兵器爲主兵器時,他們所追求的是以盡量齊整的隊形完成高速沖擊,不管爲了維持隊形以慢步、快步行進多久,接敵時刻總得提升到跑步乃至襲步。
可是,當騎兵普遍使用連發槍作爲火力輸出工具時,他們往往就無需讓坐騎加速到跑步,快步時常就足以作爲接敵步法,實現在遠距離上就能打亂敵騎隊形,予敵重大殺傷的效果,在對戰中搶占先機。卻不必冒着箭雨沖到敵軍近前才能給其造成有效的殺傷。
其次,手槍不僅改變了騎兵的戰術,也改變了騎兵的構成。冷兵器看似簡單,可要能夠熟練掌握它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而複雜的火器則讓更多的人能夠加入騎兵,任何一個人隻要學會騎馬,就能夠很快掌握在馬上持槍、伸出手臂、瞄準目标并扣動扳機。使得征集兵員和訓練變得更加簡單。
說到底,其實就如皇帝所言戰争就是要以相對最低的成本換取相對最高的戰果,不管新時代的騎兵個體戰力如何,他們已經極大地降低了作戰成本,徹底改變了騎兵作戰的形式。騎兵裝備火槍後就可以大量招募兵員,隻需要結實的馬匹,而不必選用昂貴的馬匹和需要士兵相對較高的馬術水準。
再看眼前的裝備了火槍的蒙元侍衛親軍騎兵,錢琳就發現他們正在走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每名騎兵不僅配裝了火繩槍,還攜帶了弓箭,挎着彎刀,手持長槍,還有個人喜好的雜七雜八的武器。
這些裝備看似即可以兼顧遠程目标,又可以兼顧近身作戰,但其實隻會增加騎兵的操作難度。要知道戰馬主要作用就是沖陣,打開突破口,而在快速的沖擊中,騎兵在短時間内首先要用火繩槍射擊,然後再換用弓箭傷敵,到了近前再拿起刀槍肉搏,不手忙腳亂就已經燒高香了。
再看蒙元騎兵皆披厚重的鐵甲,戰馬也在重要部位披甲,以抵擋宋軍火器之威。這讓戰馬的負重大爲增加,即便他們可以有多匹副馬可以輪換以保證戰馬的體力,但身着重甲則喪失了靈活性,消耗了大量的體力,也失去了最爲重要的機動性。
但最爲重要的是蒙元在騎兵戰術方面并沒有随之做出改變,而依然采用舊有的戰術,或者幹脆照搬宋軍曾經使用過的戰術。這導緻他們的戰術運用呆闆,缺少變化,可以說長了小姐的身子,卻沒有小姐的命,處處限于被動。
當下的蒙軍騎兵在宋軍不斷進逼下步步後撤,爲了挽回被動局面,也爲步軍撤退盡量多争取些時間,張珪下令正面發起沖鋒,迫使宋軍回防。但進攻的宋軍卻在指揮下轉向他們的左翼,将正面讓了出來,而迎接他們的是一排黑洞洞的炮口。
原來在兩軍厮殺之際,錢琳爲了防止敵軍狗急跳牆,将随後趕到的師屬炮兵布置陣地。他們配裝的騎兵炮雖然個子小,但是威力射程和威力并不小,面對沖鋒的敵騎發射霰彈,無數彈丸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将他們掃落馬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