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情讓趙很苦惱,幾位相陪的臣僚也不免嘀嘀咕咕。而這也讓他又知道了不少‘秘辛’,他本來是不信什麽風水的,對此也不怎麽關注,可轉了兩天,天天聽他們叨咕,把他弄得也疑神疑鬼,半信半疑,覺得也許風水之說還似有道理。
話說大宋的皇陵選址這個難題還是源起于太祖趙匡胤,一切制度皆是他定下來的,而這個規矩其實是有違慣例,甚至是獨特例行的,後世子孫們爲了表示恭順也沒人敢改變。
據随同的‘專家’們講,鞏義皇陵是按照“五星利姓說”、“地形堪輿”和“山水風脈”選址,對陵地的選擇及對地形的利用有兩個特點:一是與曆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宋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區諸帝、後陵中軸線的方向皆北偏西若幹度,正朝向嵩山少室主峰;二是各陵自然地勢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狀,陵台于地勢最低處,一反我國古代建築基址逐漸增高,而将主體建築置于最崇高位置的傳統。
導緻這種結果也又有多種說法,最有名的就是“倒葬”。據一位‘專家’講,趙匡胤是頭枕洛河,腳蹬嵩山。這樣的朝向是不好的,一般都是頭枕着山,而其陵址從前是一片湖水,成了水下墓。
而與之相伴的是,許多宮廷的陰陽術士也找出許多葬在此處的理由,把鞏義說成是天下第一風水寶地說:鞏縣這個地方,是風雨所會,陰陽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從來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的峻極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在宋陵地宮的頂部,繪制的就是這樣的星象圖。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說永昌陵是唯一一座由皇帝親自選定的陵墓。開寶九年,也就是宋太祖死前幾個月,宋太祖西巡西京洛陽,回程路過鞏縣,拜谒了父母葬地永安陵,登上安陵西北角樓,對大臣說,人生如白駒過隙,終有終點,随後拿出一支響箭,朝西北方向射去,在箭落處埋石馬一件,對大臣說,此即朕之皇堂也,朕自名爲永昌。這就是永昌陵的來源。
此外還有另一個版本,趙匡胤即位以後,就開始爲自己選茔造墓,經過在全國範圍内的千挑萬選,他選中了風水先生吳怡道。吳怡道遊遍天下名山大川,終于在鞏義發現一處上好的茔地:一片湖水中。趙匡胤派人在泉眼裏投以避水寶珠,又用一塊大石磨把泉口蓋好,便開始了規模浩大的建陵工程。陵墓剛剛完工,趙匡胤就死了。
爲什麽如此反常?因爲在期間,吳怡道被趙匡胤曾“委屈”地被趙匡胤關過大牢,所以他故意将陵墓方向搞反。“是爲了不想讓他家世世代代都出皇帝。”專家說,趙匡胤墓的确屬于鮮見的倒葬,本來按照這個茔穴的地形和風水走向,陵墓應當坐南向北而建,地勢由高到低,而卻是座北向南,由低到高。這是風水先生對趙匡胤的故意報複。
不過趙還是比較相信官方的說法,因爲宋皇室相信一種叫做“五音姓利”的風水理論,但他這個風水小白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什麽玩意兒,讓人解釋了一番才知道所謂“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宮、商、角、徵、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土、金、木、火、水對應,以此确定吉利的位置。
趙姓屬于角音,五行屬木,對應東方,所以趙姓人家的房屋适合朝向東方或東南方。倘若朝向西方,則十分不利,因爲西方屬金,而金克木。但又有人說,皇陵前高後低,爲退龍之勢,有逐漸蕭條之意。這對于子孫來說,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宋皇室人丁凋落,以及出了徽宗這樣的敗家子,是否與此有關?他們自然不敢當着趙說,卻也弄得他滿腹狐疑。
這片陵區趙早在幾年前的護陵之戰中其實就已經進行詳細勘察過,但是他看出來的也隻是軍事價值,至于風水上有什麽好的,還真沒有體會出來。而當年高宗派出懂風水的朝臣出去蔔地,最後相中就是紹興山間一大片平地,即當地人所說的山岙。
朝臣稱,這裏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但在一般人看來,這裏就是一條窮山溝。而趙也同樣看出什麽好,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曾做過越國的戰略基地,勾踐令人在此飼養牲畜家禽,供應軍用,留下了諸如犬山、豬山、雞山、南池等地名。犬山就是現在的吼山,如今類似的豬山、雞山都是當年越國的後方給養地,仍然猶在。
能沾上點兒王氣的地方,趙覺得也就僅此而已,卻也養雞牧豕之用。然而蔔地之臣卻認爲這裏:山崗偉峙,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層巒朝拱,氣象尊崇,有端門、旌旗簇仗之勢,加以左右環抱,顧視有情,吉氣豐盈,林木榮盛。
又以爲陵區北依攢宮山,東鄰青龍山,西傍五虎嶺,南有紫雲山。紫雲山相對低矮,攢宮山相對高大,青龍山蜿蜒,五虎嶺呈匍匐狀,恰好形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格局,是典型的形法派風水寶地。
所以正符合東南仰高、西北低垂的地勢,會稽山水從東南緩緩流入向西北而去,其勢與嵩少之山伊洛之水無異。又宋六陵位于紹興東南,杭州東南的方位,也符合五音姓利的要求。與鞏義安葬帝、後的制度相符。其間也有人反對,朱熹甚至曾不惜觸犯龍顔,上《山陵議狀》,對“五音利姓”如此評價道:
“自永安遷奉以來己遵用此法:東南地彎,西北地垂。而九世之間,國該再絕,靖康之變,宗社爲墟。高宗中興,匹馬南渡,壽皇複自帝支入繼大統,至于思陵亦用其法。而壽皇倦勤之後旋而升遐,太上違豫日久,以至遜位,赤山亦用其法,而莊文魏邸相繼斃謝。
若曰吉兇由人,不在于地,不有所廢,其何以興則國音之說自爲無用之談,從之未必有福,不從未必爲禍矣!何爲信之若是,其笃守之若是,其嚴哉!若曰其法果驗,不可改易,則鞏洛諸陵無不坐南而向北,固己合于國音矣,又何吉之少而兇之多少耶!””
讓趙理解,其意就是說皆是:無用之談,從之未必爲福,不從之未必爲禍兮。而朱熹的話并未引起重視,爲孝宗蔔選攢宮神穴的方針依然故我,直至恭帝葬度宗,一年以後臨安屬元,宋亡。不知道是曆史的巧合,還是大宋龍氣已盡,真真假假的傳下來,也就成了‘事實’。讓趙覺得好笑的是,那麽自己複國成功,又當如何講,難道是讓蒙元藩僧刨了一遍,又将龍氣給接上啦!
但是趙當下覺得最緊要的是陵區太小了,除了高宗趙構的永思陵,孝宗趙的永阜陵,光宗趙的永崇陵,甯宗趙擴的永茂陵,理宗趙昀的永穆陵,度宗趙的永紹陵六座皇陵外,還有徽宗和欽宗的兩座陵墓及近百座後妃、皇室貴族陪葬墓,将這裏填的滿滿當當。
趙還聽說輪到甯宗下葬時,寶山下的空間就已然局促,簡直“無地可擇”,隻得強行拆遷附近的泰甯寺,征用寺院的地基。引的他對祖宗們又是一陣埋怨,既然那時候就出現問題了,怎麽就不着手解決,高宗等前幾位還可以理解,大家都想着能打回中原去。而自己的理宗爺爺和度宗爹就過分了,自己既然沒有那個本事,也不想想子孫後代們埋在哪?也可能他們已經覺得根本用不着了……
趙想了半天,這個問題隻有自己來解決了,而現有陵區肯定是太小了,解決的辦法就是另尋吉地,擴展陵區。雖然有‘十年尋龍,三年點穴’之說,但自己等不起了,當然也不能讓朝臣去擔這個責任,要知道弄不好就是掉腦袋的事情。讓他們決定,肯定又是能拖就拖,不知道等到什麽時候了。
“就這麽辦吧!”趙提筆在陵區地圖上畫了一個圈,将東邊的富盛山和諸葛山劃入陵區範圍,在新區内另尋吉地。
“官家,陵寝之地乃是事關國家和皇族的大事,如此是不是太過草率了!”在旁侍奉的皇後吳曦見陛下落筆,重新劃定範圍,不免憂心忡忡地勸道。
“草率嗎?”趙回頭看看幾個後妃,她們都齊齊點頭,霸氣地笑道,“當年太祖自己可以選擇陵寝之地,現下是朕說了算!”
“陛下,還要慎重!”吳曦再勸道。
“還慎重個屁,現在不确定好,将來你們在陵區都無葬身之地!”趙冷哼一聲,沒好氣地道。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頂點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