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昺用抄沒的财産渡過了初入江南最困難的時期,可很快就發起了北伐,不僅敗光了朝廷的積蓄,還使得财政出現了赤字,讓他的小金庫都是一空,并又在兩淮欠了一屁股帳。因而這幾年當下朝廷的主要收入來自專賣和商稅,其中來自海貿的關稅和貿易差又占了大頭,約占了總收入的四成強,其次就是鹽稅。
去歲趙昺的内庫來自海貿的收入是三千萬貫,那麽朝廷關稅和商稅收入大概也不會少于此數。而今收複江南三年減免稅賦期限已滿,那麽今年的農稅會有一個明顯的增長。這麽算起來,朝廷今年财政上會寬松些,但是按照趙昺的計劃尚不夠花。
讓趙郁悶其實并不僅在于此,而是由此産生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若究其根源就是在生産資料的分配上。首先就是人口,大宋現在有人口在三千餘萬,看似不少,可與現代相比甚至都不如四川人多,可以想見人口是多麽稀疏。
問題古代社會生産力還低下,糧食産量不高,爲了彌補由此産生的效率低下。這就要大部分人投入農業生産,才能滿足社會需求,如此一來大多數人口就就被束縛在土地之上。現在由于海貿的興盛,使很多人将資金和人力投入其中,或直接買船出海,或是投入商品的生産,人口的分流又将導緻出現了土地撂荒的現象。
另一個方面是礦産生産,尤其是銅鐵的生産無法滿足需要。當下的鐵産量以萬斤計,這與現代以萬噸爲計算标準,簡直是雲泥之别。而現在武器、船舶及新機械的生産都需要大量的鋼鐵,這又與民生發展産生了沖突,使得難以兩頭兼顧。
再有減免稅賦,動用财政資金從百姓手中買糧、買勞動力,在消耗了國家大部财力的同時,也讓百姓的手中有了些餘錢。而同樣刺激民間消費的增加,這使得商品供需矛盾加劇,又産生了物價上漲的動力與朝廷增稅的需求。
今春之後,已經有朝臣上奏要減少武器制造,以減少資源和資金的占用,向民生方面傾斜。并以爲農爲百業之本,要求抑制工商,減少從事農業人口的流失,防止動搖國之根本。
趙昺知道這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必然矛盾,但是戰争的陰雲又始終彌漫不散。減少對軍事的投入,發展民生,必然會導緻武器更新放緩,戰備能力下降。而抑制工商,則會使國家财政收入減少,支付能力下降,不得不增加農稅,從而加重農民的負擔,走回了老路。
要解決這個矛盾,趙昺知道就是發展科技,提高生産效率,以解放更多的生産力。但是這個科技薄弱的時代,短時間内讓科技出現飛躍式的發展,基本是做夢,這需要十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知識積累及人才的培養才能做到的,正所謂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甘蔗沒有兩頭甜,既要保證民生,又要積極備戰,因此趙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尴尬境地。而今之際,要麽将資源向軍事方面傾斜,以保證在數年後一舉滅元;要麽就是維持當下與蒙元的和平,集中力量發展民生,而滅元戰争就隻能後延,與虎狼長期共存。
趙昺當然不甘心放棄北伐,他清楚一旦放松備戰,全力投入經濟建設,很可能就會陷入當年簽訂《檀淵之盟》後的境況。臣不思戰,軍不願戰,民不肯戰,導緻上下皆不願意發動戰争,軍備廢弛,軍隊羸弱,永遠的失去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也爲亡國埋下了隐患。
但是完全将精力放在軍事方面,放棄恢複經濟,也就失去了戰争動員的基礎,無法支撐龐大的消耗,導緻半途而廢,重新陷入兩國對峙的局面。所以如何平衡兩方的發展,即能保證軍備,同時又能保證經濟發展,保證民生就成了當前非解決的問題……
趙昺考慮良久,定下‘側重軍事,兼顧民生’的方針後,連續召開廷議和堂議,首先統一高層的思想,堅定滅元的決心,定下階段發展的方向。而後與衆臣商議如何平衡兩方的矛盾,經過多次讨論和私下溝通後,終于做出了決議。
首先,繼續擴大和發展海外貿易,這是國家财政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能僅因爲些許的不良影響而放棄。同時維持較低的農稅,壓減徭役,以保證百姓在減免稅賦政策陸續到期後,生活水平不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保證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爲了協調發展,要适當提高參與出海貿易的門檻,遏制無須發展,尤其是嚴厲打擊走私。而朝廷要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防止谷賤傷農的事情發生,常平倉要發揮平抑價格的重要作用,積極收儲的情況下,要将農産品的價格維持在合理的範圍之内。
其次,鼓勵手工業的發展的同時,朝廷也要建立一批工坊,采用集約化生産,改良生産設備,提高生産效率,保證民生所需,從而抑制民間無序發展及産品的價格穩定。以達到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保證軍工所需,又不會造成民間無物可用。
爲了解決銅鐵等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除了朝廷繼續加大資源開采力度,獲得新的礦源外,還要适當放開民資進入,以提高産量。且提高緊缺資源的價格,以達到抑制民間需求的同時,可以通過擡高價格促進國外資源進口,彌補國内短缺。
再有通過朝廷投資,開建汴淮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主要是由汴河清淤疏通運河、打通漢江水系和通連江南水系及淮河防洪工程組成,完工後既能提高軍隊的機動性和運輸能力,便于襄樊和兩淮,乃至江南物資往來,還可以用于防洪和灌溉,稱得上軍民兼顧的大工程。
進入六月,中書省做出了整體規劃,門下省批準實施,尚書省也着手進入實施階段。而樞密院也下令各地諸軍協助地方進行水利建設,加快建設進度。七月,各州府上報遵照朝廷省部的要求,出台詳細的實施方案,推進實施。
經過數年的勵精圖治,大宋政通人和,官吏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加之武功顯著,已然初現盛世迹象,而趙昺的威望也随之達到一個新高度,歌功頌德的聲音也随之調子越來越高。
讓趙昺哭笑不得的是在例行舉辦的廷筵上,主講的陸秀夫沒有如往日講經釋典,卻是講了唐代的開元盛世。可讓人納悶的是其并沒有說治國之策,而是說起玄宗。盛世來了,大唐盡管隐憂不少,但總的看來形勢大好,玄宗也就飄飄然了。
玄宗朝最後一個賢相張九齡,按照老規矩,覺得不合适的事就反駁,宣稱不奉诏。唐朝的規矩,如果一項政令,宰相不認可,即使皇帝堅持,也沒戲。除非皇帝罷免了宰相,找人另議。如果是以前,當然是皇帝讓步,但是,此時的唐明皇李隆基,已經飄起來了,當然不肯再忍。
趙昺聽到這就已經明白了,陸秀夫是借此敲打自己呢!果然接着就說起了曆史上王朝政治的三大禍患,宦官、女主與外戚專權。已經飄飄然的玄宗此時在頌德聲中脾氣漸長,聽不得雜音。但對身邊的宦官和寵妃膩了吧唧的甜話兒,也就聽得進去了。
李林甫就了走宦官和寵妃的路子入閣爲相,而他的貢獻,就是暗中迎合,讓皇帝保持良好自我感覺。他對禦史們講皇家儀仗隊裏的立仗馬的故事,不要他們亂說話,最好不說話。而亂說話的禦史周子諒,居然真的被皇帝殺了,這下,禦史們就真的成爲一聲不響的立仗馬了。
李林甫秉政二十餘年,陰掉不少人,但皇帝信任的宦官高力士,他不會碰,皇帝崇寵信的陳希烈,他也不碰。後來憑着楊貴妃上來的楊國忠,他更不敢碰。搞掉的人,固然罪非其罪,但都是皇帝的旨意。但凡哪個人有皇帝恩寵在,他連碰都不會碰。
爲了保證自己宰相之位,李林甫阻止文臣出任邊帥,立功然後再任宰相,影響了他的權勢,所以勸玄宗專任番将,番将無文,無法做宰相,所以,他可以一直維持老大的地位,結果導緻了安史之亂。
趙昺知道他們是好心,防止走了‘歪路’。但也覺得好笑,曆史各王朝出問題,其實根源在政治制度出了問題,而皇帝制度本身,就存在這些隐患,這需要皇帝時刻注意,嚴防死守,才能避免出事,但有松懈,就會有麻煩。所以這個問題基本無解,誰能保證每個皇帝都有良好的自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