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衆号: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币!
爲了彌補材料的不足,周翔還建議将幾次戰争繳獲蒙元方面的鐵制武器和甲胄重新熔煉,用于新武器的生産。同時将子彈和炮彈的生産向鄂州和建康都作院轉移,以緩解臨安軍器監的壓力。對此,趙昺原則上表示同意,當下各地軍庫中都存放了大批繳獲的武器和铠甲,這些東西除了部分提供給地方維護治安之用和‘支援’給友軍外,都放在那裏吃灰。
對于連發槍的分配上,趙昺的計劃是先一線,後二線;先步軍,後水軍;先騎軍,後步軍。也就是優先保證禁軍和護軍,州軍等地方軍延後;而在禁軍範圍内,是先滿足步軍的需要,尤其是要先列裝給騎兵,其後再配發給步軍,這其中也要先考慮一線戰鬥部隊,辎重和炮兵等二線部隊延遲換裝,仍使用燧發槍。
在部隊換裝連發槍後,可以大大加強火力密度,那麽奔雷铳和百子铳這些較爲笨重,單兵攜帶不便的支援火器已無必要。而空缺的火力除了連發槍彌補外,可以通過增加都屬炮兵分隊和營屬炮兵隊的迫擊炮火力來填補,而威遠炮系列大型火炮則全部歸屬于師旅級炮兵團。
現在迫擊炮随着發火藥的投入使用,炮彈也做了改進,由點火型改爲擊發型,這樣既能适應風雪天氣,也可以提高射速,且由于重量輕,便于攜行,完全可以滿足基層單位的火力支援要求。另外爲加強單兵作戰能力,威力更大,便于攜行的拉發型手榴彈已經定型生産,取代瓷制點火型手雷。
當然禁軍換裝下來的武器,看似是淘汰品,但對于内地那些尚使用冷兵器的州軍與巡檢司來說還是好東西,用于維護治安和剿匪鎮亂也能滿足需要。而那些百子铳和奔雷铳及部分笨重的火炮可轉用于城防。所以趙昺要求換下的武器經過修理後就地封存,轉給地方州軍使用。
按照皇帝的分配方案,主要先在禁軍中列裝,除去州軍和輔助兵種,三十萬支連發槍應該能夠基本滿足各部所需。但是見識了連發槍的威力後的各軍種主官都想爲自己多争取一些,起碼要優先配發,因此在皇帝話音一落就開始讨價還價,講困難提優勢,一時間弄得趙昺都頭大。
争了半天,大家見陛下沉默不語,看看一臉無奈的陳任翁,對誰都說‘好’的周翔,猛然意識到拍闆說了算的還是在皇帝那裏,也一個個的住了嘴。趙昺這時才輕咳了聲,說出了自己安排。優先配發給騎軍,然後才是其它兵種的,而他所說的騎軍不僅是原有的三個騎兵師,還包括由降軍編練而成的兩個騎兵師。
衆人又是嘩然,說陛下太過偏心。趙昺又等了片刻,待衆人安靜下來,才說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是戰場環境的改變,進入中原地區後将進入平原和低丘陵地區作戰,适于以騎軍爲主力的蒙元軍隊作戰。而面對來去如風的騎兵,能夠對其遏制的自然也是騎兵,所以進入中原腹地,乃至漠南草原地區,騎兵将士主力兵種。
其次,當下大宋的騎軍大家都清楚,由于受制于戰馬短缺,發展一直緩慢,确切的說主要承擔的是輔助任務,難以獨當一面。直到北伐後,奪取了蒙元設在兩淮的馬場,才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擴充到了五個師。但是與人人都是騎士的蒙古騎兵來說,還是顯得稚嫩,難以獨立作戰。
因此在北伐戰争中,騎兵往往需要步兵和炮兵提供支援,先利用火炮壓制敵騎沖鋒,打亂他們的進攻隊形,然後再以密集的火槍齊射殺傷沖到陣前的敵軍。經過數輪火力打擊的敵騎兵已然成了強弩之末,自己的騎兵才會出動,剿殺殘敵,追擊逃敵。
所以北伐中鮮有發生大規模的騎兵會戰,而在趙昺親自參加的揚州之戰中,他發現己方騎兵裝備燧發槍和馬刀的騎兵在正面厮殺中難以占據優勢。而主要原因就是燧發槍在馬上裝填困難,他們的戰術就是在對沖時先開槍擊斃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敵人,然後以馬刀對拼,混戰中火槍基本沒用,甚至被扔掉或者弄丢。
反觀蒙元的騎兵則在對戰中占據了優勢,而這其中也颠覆了趙昺的一個認識,就是蒙元騎兵裝備的騎弓并沒有傳說中那麽大的射程,有效射程大概在四、五十步之内。但是在這幾十步内,弓馬娴熟的蒙元騎兵可以在快速沖擊中射出七、八支箭,直到十幾步之内才會換武器。
因此在接戰前這短短的時間内,宋軍騎兵放了一槍後,根本沒有時間重新裝彈,隻能承受蒙元弓騎手的箭雨,從而出現較大的傷亡。當然這也并非無解,這段距離對于馬上長槍來來非常近,騎射高手和馬上長槍使用者之間的比拼玩得就是心跳,在混戰中頂級騎射手也經常被敵人貼臉逼近将其反殺。
隋唐之際最頂級的騎射手李世民也經常被騎槍使用者逼近,在消滅劉黑闼的戰鬥中他就被一個“勇壯絕人”的“突将”堵了一個正着,幾乎被對方兵刃擊中,李世民反應速度更快,在敵人傷掉自己之前就用犯規級别的天策上将大箭幹掉了對手。
而在洛陽之戰中李世民還被單雄信堵了個正着,那一次李世民并沒有用騎射技術傷到單雄信,要不是李績求情差點就被單雄信殺死。因此李世民才特别要求馬槊騎槍技術天下第一的尉遲恭和自己組團,這才是百萬軍中橫行的無敵組合。
不過宋軍騎兵就沒有裝備長槍、長刀一類的冷兵器,不是趙昺舍不得錢,而是要熟練使用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以彼時騎兵承擔的任務來說也沒有必要。但是現下卻不同了,進入中原戰場,騎軍将承擔快速機動,實施戰略迂回的任務,如此雙方正面交鋒不可避免。
若是不作出改變,自己的騎兵就是給蒙元送人頭,趙昺當然不幹。而連發槍的研發成功則帶來了轉機,在與敵接戰的時候,連發槍可以連續快速射擊,期間也不必重新裝彈。在那麽近的距離上密集對攻,不說彈無虛發,打不着人,打中馬的總有可能,所以他甯願降低彈筒裝彈量,也要提高威力,确保一槍能把馬撂趴下。
如此一來,在雙方騎兵接觸前,宋軍就能憑借密集的火力先收一波人頭,打亂敵軍的進攻節奏,甚至擊潰他們的沖擊,在近戰中赢得先機和優勢。同時騎兵也可以憑借連發槍的火力,在沒有步軍的支援下能夠下馬作戰,承擔起阻截敵軍的任務。
而步軍換裝連發槍就沒有那麽迫切,他們有火炮的支援,也可以依托陣型對敵,以當下的火力就能夠碾壓敵軍。當然并不是說沒有用,誰都清楚在箭雨中單列隊形要比之多列受箭面小,減少傷亡。且裝備連發槍後,一個都的火力就能夠形成一個營的火力壓制,可以節省大量的兵力。
趙昺一番解釋在情在理,讓衆人心服口服,不再爲裝備的數量上争執。轉而在配發的先後上又起争論,誰都知道先列裝就能夠先行訓練,早一天完成換裝就能早一天形成戰鬥力,因此各自強調自己的重要性。被吵煩了的趙昺十分生氣,一言而絕,優先配發給交通不便的川蜀禁軍,其它各部則先給部分作爲訓練之用。
對于那些文官,趙昺沒有辦法,要征求他們的意見,充分讨論後再做出決斷,但在軍中他就是一言九鼎,誰也不敢再多言。衆人不敢再争,轉而各自思量如何利用手裏的這點東西能讓各自所屬的部隊能快速形成戰鬥力,而這也是有章可循的,當初在瓊州換裝燧發槍時就是如此,先組建教導隊獲取經驗,然後再行推廣。
在趙昺準備離開軍器監時,少監陳勳悄悄對他說,經過進一步改良,他們已經發明出可以不必扳動擊錘與上彈杠杆聯動的槍機。如此在射擊時可以減少一個動作,實現再次提高射擊速度。看着其略有得意的樣子,趙昺暗罵老子會不知道嗎?比這還快的朕都能拿出幾種來!
若是說燧發槍齊射如同一場小雨,那麽連發槍齊射就像暴雨,消耗的子彈那是成倍的增長,打出去的都是錢。現下你還想提高射擊速度,那消耗的子彈将會成倍的增長。但趙昺又不能明說,隻能強忍踹其幾腳的沖動,還不得不鼓勵了幾句,讓其先充分論證,作爲技術儲備,以便來日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