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師傅輸給了學生,以後可怎麽教!”應節嚴瞅着殿下被大家衆星捧月般圍着換着班的‘拍馬屁’,說不得心中還是有些羨慕嫉妒恨的,索性不再看,皺着眉頭喃喃道。過說起來事兒還是怨應節嚴自己……
有了江萬載的承諾,師徒兩人相信事情很快便會有結果,卻沒料到會這麽快,這兩天都忙着謝恩、辭行和接受人員、物資,弄得他和殿下都有些措手不及。在送走太後和陛下後,兩人忙裏偷閑商議當下亟待解決的事情。首先面臨的大問題便是人員接收,對于增加兵力兩人都以爲當前形勢下當然是多多益善,問題是府中财力有限,再者便是兵員的素質。
當初趙昺以爲朝廷不會在甲子鎮駐留太長的時間,盡管如此他還是本着有備無患的原則采購了大量物資,按照估算起碼也夠府中三個月所需。沒想到折騰了兩個來月,但想着仍有富餘,他還算心安。此時一下又多了兩萬多口子人,雖說朝廷撥下了些糧食,可加在一起也隻夠半月所需,若加上薪饷,趙昺怕還未出門便已經破産了。
總得來說大家緊緊褲腰帶,翻翻褲兜也許還能渡過眼前的難關,可趙昺怎麽都覺得這錢花的有些冤枉。兵部調撥的這些軍兵,都是從各部選調而來的,其中有禁軍、廂軍,也有義勇。他以爲自己身爲親王,又有太後的懿旨各部怎麽也得給些精挑細選的精兵良将,即便他們藏點私也不至于太差,起碼能拿出手吧!
但結果大出意料,送來的人精挑細選是稱得上,可盡是些篩出來的。有混迹行伍多年不安分的老兵油子,從各個戰場上潰敗下來投奔朝廷未及整編的散兵遊勇,迫于形勢接受招安的盜匪,充軍的作奸犯科者組成的罪軍,沒有經過訓練的新附義勇,甚至還有一支由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色目人等多民族組成的俘虜軍。
這還不算,其中還有挎着胳膊拄着拐的傷兵,強征充當搬運工、泥瓦匠的民夫,一臉稚氣的少年,被擄來又被抛棄的民女,戰殁者的遺屬等等都被拉來充數,其中堪用者實在不多,反倒是把王府當成了福利院。以緻趙昺後悔一時托大未給兵部的人送點禮,給自己送來這麽一大幫爺!
撥了來撥了去,能稱得上戰鬥力的正規軍隻有來自殿前軍的一千人,不僅盔甲武器齊備,各級軍官配置齊全,且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這讓趙昺是感激涕零,想着江萬載雖然給自己留了一手,但還是公正清明的。要知道殿前軍幾經大戰也是折損嚴重,幾經補充才有三、四萬人的規模,其中經過嚴格訓練,又有實戰經驗的軍官、士兵也是不多,如此情況下能給自己千人可謂雪中送炭。
如今‘産品’有嚴重質量問題,可‘廠家’已經跑路,想申請售後服務都不可能,趙昺也隻能自認倒黴。也正因爲如此,應節嚴以爲朝廷已經撤走,己方便成了最大的目标,有可能會遭到大隊敵人的襲擊。而府中實力本身就弱,再加上新來的‘拖油瓶’們,一旦他們趁機搞事兒,将陷于極爲被動的局面。再加上府中錢糧吃緊,不若盡快登船離開謀取廣州。
趙昺卻不認同,他以爲這些新調入的義勇畢竟這些人占據多數,底子不好,未曾經過整訓,又沒有發放薪饷,必然心生怨恨。如此情況下便貿然出兵,出工不出力都是好的,最怕的是臨陣逃脫引發發生混亂,弄得一發不可收拾。而府中太過脆弱根本經不起失敗,因此應竭盡所有盡快分發薪饷,讓他們吃上飽飯,以此先穩住人心,提振士氣,再以嚴刑厲法威懾,經過初步整訓,哪怕隻有幾天,方能出戰。
應節嚴并以爲然,認爲殿下太過謹慎。他以爲這些義勇在國難之時前來勤王,必是些忠肝義膽之士,隻要曉以大義,擺明困難便能聽從号令,絕不能以錢财誘之,更不能竭澤而漁耗盡府中最後的一點積蓄,以備戰廣州不成使府中失去最後一線生機。
對于應節嚴的說法,趙昺不能說錯,但不現實。一支合格的士兵是應該胸懷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但那也得經過長期的訓練和教育才能養成的,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轉變的。而當前的情況是食勉強果腹,薪饷不能足額發放,甚至一直拖欠,指望靠講幾句大義爲先便指望他們能跟着你上戰場賣命實在是病得不輕。
老子也曾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又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任何好的東西,都不可長久。你的财富多了,自然打你主意的就多了,用搶、用騙、用偷、用詐,等等手段,讓人防不勝防。所以,人們說富不過三代,講的都是富貴不可長久、富貴可能會導緻事物走向另一個反面的道理。
而無非要說明一個道理:金錢、名望、财富,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會附帶着招緻禍患。所以,真正的聰明人,不僅能夠享受這些東西帶來的好處,而且要能夠抵消其附帶的禍患。這樣,才真正能夠做到優遊自在,進退自如。
此刻趙昺面臨的就是這個情況,誰都知道聖上臨行前賞賜下了衆多的财物,至于多少并不知道,但大家反正知道你有,可你卻攥在自己手裏不給大家分分,必然是滿肚子的怨氣。一旦情況變糟,大家離你而去都是好的,不高興了拿就會代你分分,甚至要了你的小命,所以府中的錢還是盡快發下去的好,大家高興,你也省心,省的有人算計你。
而趙昺前世也是個打工的,認爲‘你出錢我出力’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給的越多大家幹勁兒越足,紅包厚了受你點氣也能忍着。可一旦欠薪便拂袖而去另投别家那是毫無心理負擔的,絕不會自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而内疚,畢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我沒有必要陪着你殉葬。
當然像他那樣道德‘超品’的人不在其内,可那也是因爲對自己親手打造的大船太有感情了。如果老闆兌現了當年的諾言,他對付出的幾年時光也便無話可說,還會把其當成一個誠實重義的好領導;自己當然也是重情重義的好員工,甚至被老闆引爲兄弟,樹爲典型。
大家都已看到,要想從對方手裏拿來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給予。不斷給予,就締結了良好的感情。感情積累到一定的階段産生質變,對方已經把自己當成他的自己人。再進一步,當對方已經把自己等同于他的時候,要什麽給什麽,不要什麽依然會給什麽。
可見,其實這個辦法并不神奇,不過就是老子說的“欲取先予”的方法。要想得,先得給,先得施舍,先得付出。當付出累積到了一定程度時,自然就會得了。總之,要想得到,先得付出。這個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成功率最高的方法。不愁吃、不愁穿、不缺錢的人,自然也就明白什麽叫忠義了……
趙昺一番歪理邪說将應節嚴氣得不輕,可一時又無從反駁,手一抖茶杯落地摔得粉碎。他見應節嚴難過的樣子,意識到其是擔心自己走上邪路,爲民‘堕落’而憂愁。而他也清楚自己的老師雖然爲官清明,也能體恤下屬百姓,敢于爲民請命。但是應節嚴畢竟生于小康之家,沒有爲吃喝用度發過愁,此後進入仕途爲官幾十載,往來的人也皆是滿口仁義道德的士子騷客,終究難以體會到底層人物爲一粥一飯奔波勞苦的生活,求生的艱難。
而恰在此時,趙孟錦溜進來探頭探腦讓趙昺給兜頭澆了一杯熱茶。他心中一動便于應節嚴商定如果自己能以此穩住軍心,提振士氣,便依了他的計劃。若是失敗便遵從應節嚴的計劃,即刻啓程離開甲子鎮,揮軍廣州。
結局大家都看到了,他并未以情動人,也未以義相召,而是簡單粗暴,直白的告訴大家:我升官便少不了你們的,隻要有本事誰都能行;沒有錢我領着大家去掙、去搶。要想以後還過好日子,那就聽我的,跟着我!而應節嚴對這幫沒有節操的家夥徒歎奈何,更發愁怎麽樣才能教導好這個不讓人省心的學生,以免來日禍害天下……xh: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