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時中提出他要随大軍南下,尋機和建奴決戰,而劉玉尺則是留守薊州城。
朱慈烺沉吟不語。
“殿下,老劉也是血火裏闖出來的,建奴雖然兇悍,還驚吓不了他,”
袁時中爲劉玉尺張目。
顯然他不想困守城中。
而是要和建奴痛快大戰一場。
“袁總兵,随大軍出動,當令行禁止,不知道袁總兵是否能遵從軍令從事,須知這不是在你的小袁營了,”
朱慈烺顯得很遲疑。
“殿下放心,隻要讓俺老袁出征,一切皆聽将令從事,不敢違抗軍令,”
袁時中再三保證。
朱慈烺允了,袁時中大喜,劉玉尺略略失望。
朱慈烺其實就是拖延,逼迫袁時中發下誓言,聽令從事。
這些流賊将令反正的,一個毛病,有時候有令不尊。
朱慈烺這是在敲打。
當然他們也有其優點,敢戰,不退縮。
這一點比有些朝廷軍将強的太多了。
“劉副将,謹記,如建奴大舉入侵,不得出城迎戰,隻要守住薊州城就是大功一件,”
朱慈烺吩咐道。
“就怕潘巡撫強令出城援救各處,”
劉玉尺道。
這是很可能的,如果長城一線被突破,不通兵事的潘永圖很可能下令劉玉尺出城迎擊,奪回關隘。
“無論誰下令,都要堅守薊州城,薊州失守,則天下震動,薊鎮再無阻礙,建奴可暢行無阻,”
朱慈烺無法阻擋建奴大軍南侵,薊鎮絕不會是決戰之地。
但是薊鎮防務的底限就是不能失去薊州城。
否則天下震動,崇祯面上不好看,可能要昏招疊出。
而且,薊州城失守,建奴在北線倒是有了堅強的據點,利于其将來的回返長城外,想想被搶掠的大量錢糧人丁從這裏折返,朱慈烺就無法忍受。
“末将遵命,”
劉玉尺拱手道。
‘老劉你須小心,那些文官最是擅長利用戰事砍武将的腦殼,違背了潘巡撫的軍令,你且小心,不得單身入巡撫官衙,’
袁時中叮囑。
也難怪,大明文官擅自斬殺武将上都是慣犯,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就是最有名氣的,大明文官斬殺武将是沒有絲毫忌憚,武将在他們眼中算個屁。
朱慈烺就當沒聽見。
大明的文官确實太過眼高手低,他們指揮的戰事九成敗績。
不過他也不會号召武将造反,就當沒聽見吧。
......
朱慈烺從薊州折返京師。
和談的消息傳來,大明通過張家口發賣了五萬石的米糧給朵顔部。
朵顔部當然會孝敬給建奴,這是不用說的。
不過,米糧将會在六月交付,夏糧産出後。
這也是朝廷借口的拖延之計,其實到時候出售的必然是陳糧。
朱慈烺對此嗤之以鼻,他很清楚,崇祯和閣臣們希望的拖延建奴入侵的想法就是妄想,這些米糧根本就是資敵。
但是他無從反對。
因爲崇祯君臣對于拖延建奴入侵充滿了執念,此時任誰也無法阻擋這次所謂的和議了。
雙方在城南驿又談出一些條件。
比如,大明可以派出使臣去沈陽,可以探望被俘獲的軍将軍卒,可以收斂一些陣亡的文臣武将的屍骸,比如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文武。
當然了,要在交付了米糧後再進行。
朱慈烺聽了這些條件後,就笑了。
擺明雙方都在用疑兵之計。
黃太吉絕不敢讓使臣早去,因爲那會敗露建奴大軍雲集的情形。
而米糧六七月去了朵顔,将會轉化爲建奴大軍入寇的米糧。
朱慈烺不得不承認,這個建奴使臣很會玩,提出的條件似模似樣,一副認真達成和議的樣子。
演技相當了得,迷惑了不少的朝臣,内閣自以爲得計。
沒法說,大明士人最高代表内閣閣臣智商就這。
實在是慘不忍睹。
唯一的好消息是南方,堵胤錫沿着運河清理厘金局和抄關。
官員豪商聞風喪膽,爲了躲過劫難,他們紛紛上調了厘金局和抄關稅金的上繳數目,目的就是讓堵胤錫無法發飙。
結果就是,各地厘金局和抄關的上報的預期稅金翻了三四番。
這些厘金局包括了兩廣和閩南,江南等各處厘金局,都是紛紛奏報,今年商事大興,稅收大漲,向陛下和内閣報喜雲雲。
他們這是怕了堵胤錫的名聲,他所過之處簡直就是厘金局官員和相連豪商的殺手,紛紛團滅,誰不怕,不如主動改變,沒有了貪腐,能保住性命也算不錯了。
于是乎,奇景出現了,各地厘金局一改以往叫苦局面,紛紛提高了交稅金額。
這麽做的結果,就是戶部發現今年兩處上繳的稅金大增,什麽概念,戶部估算了一下,按照這個收稅的情形,這一年厘金局的稅金将會達到九百多萬兩,各處抄關也會獻上二百多萬兩。
兩者相加,足有一千二百萬兩。
堵胤錫南下一行,大明清理出八百萬兩的銀錢,而且是每年。
堵胤錫已經下令各處厘金局和抄關以此爲成例,就是每年的稅金不得少于這個稅額,如果哪個抄關,厘金局稅金低于這個數額,當即就會徹查,當地官員就要倒黴了。
這就是劃了紅線,以往官商勾結大肆貪墨的行徑不複存在。
當然了,小的貪腐還會繼續,這當然無法避免,有權力就有尋租。
但是大的貪墨不可能存在,紅線在那裏了。
崇祯龍顔大悅,晉堵胤錫爲東閣大學士,左都禦史,蒙蔭一子爲縣尉。
當然,堵胤錫的酷吏,太子麾下第一走狗的名聲也越發的傳播開來。
斷人财路如同殺人父母,不知道多少官員唾罵堵胤錫。
堵胤錫則是從金陵折返回京複命中了。
朱慈烺卻是知道,今年過千萬的收益很難。
雖然現下已經有了過三百萬兩的收益,但是隻要建奴入寇,立即威脅運河的漕運。
還有運河沿線的商貿,很多北方的商業活動全部會停擺,哪裏有那麽多稅收。
一切都要以擊敗建奴入寇爲先,無法擊敗建奴入寇,大明無法擺脫血肉流失的局面,最終還會逐漸衰弱。朱慈烺很清楚,兵荒馬亂,政局不穩的情形下,改制太過艱難,幾乎沒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