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周延儒所謂閣臣制約君王的種種規制,朱慈烺比周延儒懂。
說實話,真應該有這樣的制度來制約君王。
否則很多君王真是太不像話,遠的不說,就說神宗,什麽五大征,如果不是閣臣和朝臣制約,這厮能弄出個十大征來,一會讓中原大亂。
有些君王内心膨脹的無以複加,以爲自己節制中原強大的人力物力可以無所不能可以肆意橫行。
但是呢,大明的内閣和歐洲的内閣不同。
大明的閣臣來源都是所爲的士人,讀書人出身。
這個特權階層因爲識字控制了輿論和朝堂,因此愚弄大明九成以上的文盲。
可說是無人可制,他們可以掌控數百年上千年的輿論,如果君王對他們不滿,他們可以毀了這個君王的名譽,如趙顼,趙煦,朱棣無不是如此。
爲了維護他們的特殊地位,他們會摧毀一切阻攔他們的人,因此他們的制約的結果十分畸形。
朱慈烺以爲隻有國民大多數識字,有了自己對事物的判斷,而不是被這些士人愚弄,才能談及真正的制約之舉,否則這個制約根本就是弄權的工具。
“嗯,好,着晉升堵胤錫爲右都禦史,即日上任,離京查勘厘金稅事宜,”
崇祯微笑道。
他很滿意,占得上風了嘛,就是小爽。
至于是否特例,反正現在他是勝利了,誰都有孩童之心,總之現在的天子美滋滋。
“陛下,兒臣聽聞隻有孫應元封爵,其他人的請爵沒有通過,是否有這件事,”
朱慈烺接着道,再接再厲。
‘此事确實,諸臣以爲如今大明的勳貴過多,有些因爲外戚而封爵風評不佳,今朝廷困頓之時,正當節流,封爵不可過濫,而此番封爵的人數過多了,’
崇祯道。
“殿下,此時朝廷的局面您也清楚,不同往日,需要節流了,”
周延儒警惕的看着朱慈烺,這個小太子是太能作了。
而且他隻要一回朝,必定起風波,周延儒是太頭疼了。
而且不知道他從那裏起事,周延儒真的應付無力。
“陛下,周相的憂慮不無道理,日後僅僅是因爲外戚封爵必須廢止,想想周國丈、田國丈等人所爲,呵呵,貪婪而卑劣,隻會敗壞朝廷名譽,産生數千怨恨朝廷和陛下的流民,他們這些人就是李賊和張賊最好的幫手啊,”
朱慈烺極盡挖苦道。
周延儒倒是驚訝,更加驚醒,太子能附和他,怎麽可能,有陰謀。
崇祯倒是有些小尴尬,封爵周國丈不就是他嘛。
但是崇祯沒法爲周奎發聲,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爲他分辨真是髒了自己。
‘陛下,因此兒臣以爲大明當改革勳貴制度,以往封爵後隻要混吃等死,沒有錯處其子孫可以躺在爵位上混吃等死千百年,這怎麽可能,想想我大明那些寒門學子哪一個不是頭懸梁錐刺股苦讀經年進士及第,才能成爲朝堂棟梁之才,’
朱慈烺向朝臣們一拱手。
以周延儒等爲首的幾十名朝臣急忙拱手回禮。
朱慈烺這等褒獎他們實在難得啊,雖然有些不對付,但是這個褒獎必須回應。
“這些大臣爲我朝廷盡心竭力,孝敬君王,安撫百姓,維持朝局,而緻仕後他們的子孫還得繼續考取功名,他們即使立下再多功勳也不可能讓子孫躺在功勳百年,但是,如此也讓其子嗣越發的上進,而不是混吃等死,因此,兒臣以爲以往封爵可傳三代,三代子嗣沒有再立功業,則是依次降爵,如此類推,即使是國公,如果幾世子孫沒有立功者,也會除爵,”
朱慈烺決意将大明畸形的封爵制度刨根。
不說别的,大明覆滅之時,朱純臣等勳貴的所爲實在是惡心了他。
可說那個時候絕大部分的勳貴要麽投降李闖,要麽投降滿清,殉國者寥寥。
這樣豢養數百年的勳貴何用,最後都是一些漢奸敗類。
大明豢養勳貴的目的是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是結果卻是加速了自己的傾覆,要這樣勳貴何用。
當然了因軍功封爵可以刺激很多臣子舍命搏殺,還是很有激勵的作用。
但是,一次功業報家族數百年榮華,那絕不可能。
就是短短三代,也會讓一些臣子奮進了,真以爲那些臣子現在能想到三代以後的事兒嗎,反倒是可以激勵他們的子孫圖強。
朱慈烺這話一說,朝堂嘩然。
衆人都是低聲議論着。
反對者真不多。
爲何,以爲他們不是既得利益者啊,這裏大部分是文臣。
他們幾乎沒有機會封爵,真以爲他們是平定藩王作亂因此封爵的王明陽嗎。
因此對于改革封爵制度還是很贊同了,文臣天然和武勳就是對立的,相互間有根本不同,勳貴倒黴他們暗裏才高興呢。
隻有朱純臣、徐允祯等人狠狠的看幾眼朱慈烺,朱慈烺這樣的建言那是在刨他們的根,正因爲有祖上蒙蔭,他們才這般逍遙快活,北方淪陷,他們大不了跑去南方,照樣逍遙。
崇祯如果允了,他們的子嗣當如何。
“陛下,我等祖上可是爲大明立下殊功,抛卻了性命的,”
朱純臣當即跪倒于地哭訴。
他還是知道崇祯的弱點,這位帝王好名,這就是可以利用的,
“陛下,您可不能這樣對待功臣,否則日後衆人如何評說,”
崇祯聽了這話皺眉。
“成國公,您的祖上确是爲大明立下殊功,然大明恩養你等兩百年,你的祖上朱能确是一名骁将也是豪傑,然則你等呢,貪墨軍饷,鲸吞民田,壓榨商戶,制造流民,但是戰功呢,難道你等子嗣都是如此,大明要恩養你們千年萬年不成嗎,父皇,”
朱慈烺轉向崇祯,
“如此改制正是爲了激勵這些勳貴家,讓其子嗣奮起,而不是吃喝玩樂,隻是一味享樂,很多勳貴家族因此重生也未可知,而朝廷給了他們三代人的振作機會,他們還不振奮,那還有什麽可說的,朝廷是仁至義盡了的,天下百姓絕對體諒朝廷的苦衷,”
朱慈烺點明,如果三代人如此,就此除爵,百姓會諒解的,不會耽擱崇祯的好名聲。
崇祯咔吧着眼睛聽着,沒有言聲。
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很意動,沒别的,實在是财賦壓力太大,大明身上的藩王、勳貴等吃拿的太多了,占了很大一塊。
如果按此辦理,确實日後能減少不少負擔。
隻是現在可能看不到産出。
這就是問題了,考量這位帝王是爲了自己聲名還是爲了後世子孫了。
意動就是大事不妙了。
徐允祯立即跪倒叩首,
“陛下,這是大明祖制,不可擅改啊,這麽大的事情怎麽可能一次朝堂而定,過于輕率了,沒有讓我等上書自辯,這怎麽可以,”
崇祯聽了又是猶疑,他将自己優柔無斷的弱點展現無疑。
“陛下,此事幹系極大,因此還須再行議定,”
周延儒拱手道。
他的心裏自有想法,這個破事嘛,盡管拖延,說白了,這是太子和勳貴的争鬥,他們文臣就旁觀就是了。
本來要不是太子發起,他們還是很贊同的,畢竟他們看着那些鐵打的勳貴心裏相當的羨慕嫉妒恨。
但是現今是太子提及,那就不想幫了,你等且死掐去吧。
“此事事關重大,還得多次計議才是,今日就到此處吧,”
崇祯定局。
朱慈烺沒有反對,意料之中的。
這事能走到議定已經算是旗開得勝了。
當然他也有意料,最起碼文臣們不會激烈反對,反正沒動了他們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