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勞力那邊需要灌水、犁地、平地、插秧,輕勞力這邊需要攤曬、分手動捶打和手動脫粒機脫粒、風起來的時候,迎風撒麥,将多餘的麥皮灰塵四散開來,留取中間幹淨的部分裝袋,找地方單獨晾曬。
不管大人還是孩子,在這個6月注定要辛苦。
每天早上,布谷鳥的呼喚聲中,人們早起去田間地頭忙碌着,袅袅炊煙升起的時候,是家裏的老人給辛苦勞作的年輕人送吃食的時候,村頭村尾好像都找不到小孩子了,能幹活的全都抓去幹活了,不能幹活的也要留在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家誰都沒有想過偷懶,懂事的讓人心疼。
卓琳經過這些日子的鍛煉,已經能夠用藤蔓架起鍋移到旁邊的爐竈,重新起鍋炒菜或者燒水。
四歲的孩子站在凳子上給家裏人炒菜做飯的場景,讓匆匆趕回家的王氏看到之後,感動的淚如雨下,抱着卓琳嚎哭不已,讓卓琳感覺壓力倍增的同時,又覺得被家裏大人和哥哥們同時表揚,唇角都是飛揚的。
卓琳不敢做太複雜的飯菜,就做一些母親經常做的吃食,好在這個年代缺油少鹽,有沒有什麽調料可以放,說是炒菜,實際上就是水煮菜,鹽她從來不放多,甯願淡一點,因爲鹽很珍貴,多少吃點,有個味兒就行了。
家裏的湯湯水水主要還是以紅薯和土豆爲主,卓琳大部分都蒸煮,配上點野菜,做成糊糊吃。
這樣的飯菜質量固然是不高的,但這樣一來,就能省下一個勞力,回家有口熱乎飯,還有涼白開喝,享福喲!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有時候累的很了,爹爹也去河邊撈點魚回來,給大家補充營養。
這個時候隻要把魚殺幹淨了,也沒啥調料,就這麽熬煮出來的味道,也能讓全家上下回味無窮。
真是讓人苦澀卻又帶着幸福的年代。
卓琳每天早上起來,站在霧蒙蒙的老房子前,看着打谷場那邊熱火朝天,水車附近稀裏嘩啦的流水聲,以及人們忙碌的身影,耳邊響起的還有隻有在農村才能聽到的‘咕咕’聲,老一輩人叫它老鴉,她也不知道是什麽鳥,一直以爲是布谷鳥的聲音(實際就是),但這個聲音伴随着袅袅炊煙的小山村,卻是那般的祥和甯靜,富有靈氣。
若是再搭配上其他鳥叫聲、蟬鳴聲,入眼之處一片綠色,遠處的山,近處的坡地,周圍的樹,竹子,無論怎麽看,都是意境深遠的神仙佳境。
到了夏日的夜晚,悶熱的睡不着覺的時候,大家會拿着蒲扇,去村頭有樹有風的地方散步納涼聊天,孩子們或是藏貓虎,或者去抓知了(不過抓知了的時候,差不多都到6月末7月初了),基本上都要耍到八.九點才回家睡覺,這是鄉村野孩子的唯一樂趣了吧。
那個時候即使沒有電,卻依然玩得很開心,因爲窮,煤油燈都舍不得點,所以天黑之前要做完很多事兒,這才是真正的綠色環保時期,卓琳上輩子沒有體會到,這輩子覺得有機會能在這樣治愈的環境裏生長,真的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