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二畝地聽着多,其實一畝地畝産才二百來斤,這是沒有化肥農藥的基礎上,所能呈現出來的最大收益。
水稻的話比小麥高一點,能達到三四百斤,但種植水稻付出的辛苦,也比小麥更多,僅是灌溉這一條,就不止累垮了多少人。
這個時候還沒有通上電,自然不可能有水渠可以抽水,但是聰明智慧的人們,早些年間就在田間地頭修建了水車,打了深井,可以靠深井裏的水通過水車轉運到各個田間地頭。
有水井的地方必有水車,有水車的地方,也必有水道溝.壑,這些都是往稻田裏輸送水源的關鍵,基本上隻要到了農忙季節,全家老小都得齊上陣的去井邊打水。
有的地頭有一個大的蓄水池,蓄水池上支起了個三腳架,一人站在架子下面,用綁在架子上的鏟水簸箕,用力往下壓再往上擡,水就直接潑到了水道裏,順着水道流到了稻田裏。
除了這個方法之外,還可以桶上栓繩,兩個人站在兩邊,一人一個繩頭,允許往田裏面灌溉。
因爲地理位置的不同,每家每戶都會想辦法做蓄水池,或者給田裏面灌溉,其艱難程度,絕非人能想象的出來,尤其這是往田裏面灌溉啊,這麽熱的天,這麽幹的土壤,光是想想就覺得後背冒冷汗。
學校給出的三天假根本就不夠用,家裏也就忙活這幾天,原本這個時候就該放暑假了,可因爲前面幾個月耽誤事兒,愣是拖延了,這下哥哥們覺得自己一走,大人們更不知道忙活到何時何地了,索性又請了一個星期的假。
等将十二畝地的小麥收回家,全家上下都累壞了,但阿娘和大伯娘還是不放心,又起了個大早,将十二畝地溜了一遍,把遺留在地裏面的麥穗都撿回了家。
這十二畝地都收回倉後,接下來除了打麥粒,還有就是整理田地,種植水稻。
當然,十二畝地不可能都種水稻,種水稻的田,必須有先天水資源的條件,距離水源遠的地方,累死你也種不出來,好在這一點,卓家上下都非常有經驗,每家挑選出來兩畝地種植水稻,餘下的地都種上玉米或者小米、高粱等雜糧。
水稻苗床自然不如後世的溫室效應,機械化大棚種植,不僅省時省力,還會避免病蟲害,這個年代培育苗床,全都是靠農技站買回來的種子,自己培育的,她記得時間是清明之後。
首先要用冷水将種子泡發,然後放到相對保溫的箱子裏等待種子發芽,發芽之後将芽種撒到苗床上,蓋上土,澆足了水,爲了保暖,特地用透明的塑料布蒙起來,保證溫度适宜的情況下發芽成長。
因爲就設在院子的牆角處,而且太陽光能直接照射到,陽光充足,所以卓琳也時不時的給種子加把勁,但也不敢加太多,生怕努力過了頭。
這不,秧苗這邊早已準備就緒,現在差就差在要将種水稻的幾畝地先整出來。
于是卓家人分了兩部分,壯勞力都去整理稻田,輕勞力則在打谷場打麥粒,卓琳這個不上不下的,就成了卓見的專屬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