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宇航員的身體健康,受這一次前哨1核洩漏事件的影響,中華航天局也提升了安全措施、備用方案、緊急救援的準備。
雖然大中華區内,目前有八個航天城,動态儲備的運載火箭,每個月都保存在15~30枚左右。
但是刨除有任務安排的運載火箭,可以臨時調動的備用運載火箭,大概在3~6枚左右。
這個數量,說少又不少,說多又不多。
黃修遠打算增加一些備用運載火箭,數量在提升到10~14枚左右,總備用有效載荷,三個太空軌道區維持在2600噸、1300噸、700噸的水平。
另外還有增加艙内的檢測系統,特别是針對艙内水循環系統、艙内氣體循環系統,這些宇航員生存必需系統的檢測。
之前廣寒宮基地、蟾宮空間站、天宮空間站,都有檢測系統,但黃修遠還是不放心。
畢竟前哨1的核洩漏事件,造成的後果太慘重了,兩名宇航員犧牲了,前哨1的水循環系統損壞了。
雖然廢棄掉之前的那一套水循環系統,和裏面的水資源,還有那些淨水設備後,還有另外兩套備用的水循環系統。
但NASA必須重新運輸一批幹淨的水資源過去,還要将艙内的放射性物質進行一次全面處理,才可以搶救回四個太空艙。
NASA也是沒有辦法,畢竟重新發射四個太空艙上去月球,成本要60億米元左右。
而通過維修清理,成本大概隻需要18億米元左右,資金本身就緊張的NASA,自然會選擇維修方案。
黃修遠看過技術部門的相關分析,雖然航天科工和雄鷹航天的碳14核電池技術,在防核洩漏上,做了非常多預防方案,但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安全。
因此,要加強對于航天器上的核電池管理,畢竟在核電池的使用率上,中華航天局的航天器中,核電池的數量是NASA的上萬倍。
沒有看錯,就是上萬倍。
畢竟碳14核電池成本便宜,熱效率又相對比較高,安全性又相對比較好。
比如那些激光防禦衛星上,核電池基本就是标配,還有空間站、月球基地上,更是一大堆核電池。
如此龐大的核電池應用,萬一管理疏忽,出現核洩漏,那事故就真的嚴重了。
負責核電池項目的張天程博士,聽到核電池安全的問題,思考了一會,說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各位,現階段的太空探索和建設任務中,核電池是我們的重要領先技術,安全問題要重視,但不能因噎廢食。”
黃修遠倒是沒有一棍子打死,他贊同張天程的觀點:“用是一定要用的,關鍵是安全措施要全面,特别是衛星和空間站上的核電池。”
在廣寒宮基地的核電池,其實相對比較安全,就算是出現核事故,也可以将整個太空艙廢棄,然後挖一個大坑填埋了。
因爲月球沒有明顯的自然水循環系統,地下水深度都在一百米以下,一部分區域的地下水深度,甚至達到幾百米。
就地掩埋核廢料,并不會污染地下水。
而且掩埋過程中,可以向廢棄的核電池中,注入氧化硼和鉛,達到稀釋核燃料濃度,以及凝結的目的。
但在太空中漂浮的衛星、空間站,可沒有地方掩埋核廢料。
要麽留在軌道上,變成太空垃圾,爲日後留下一個巨大隐患;要麽送回藍星,或者送到月球,進行拆解處理。
衆人讨論了十幾分鍾,拿出了一些方案,比如增強防護層、機械散熱、緊急散熱、配備稀釋劑、凝結劑,緊急彈出系統之類。
能想到的處理方案,隻要成本允許,都給用上。
雖然會增加一些成本,但如果可以減少事故發生率,以及日後的處理麻煩,這些成本倒是值得。
如果學習NASA的急功近利,現在是便宜了,以後的麻煩絕對少不了。
如果NASA當時在建設前哨1的時候,多拿出幾百萬米元,建設一套艙内水循環的全面檢測系統,完全可以避免今天的慘重損失。
其實太空艙在地面的建設成本并不高,如果像航天科工的空間站太空艙那樣,工廠流水線上,大規模量産。
除去裏面的科研設備之類,一個标準太空艙的成本,就150~300萬華元左右。
而NASA的成本之所以那麽高,一來是因爲資本需要大量的利潤;二來,則是技術跟不上,導緻太空艙的死重太大;第三個原因,是因爲運載火箭的成本太高。
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導緻NASA發射一艘月球飛船,平均每噸有效載荷的成本,高達500萬~2000萬米元。
加上各種昂貴的精密儀器,還有研發成本、營運成本、投資成本之類,能夠便宜下來才見鬼了。
比如之前有一枚重型獵鷹運載火箭發射失敗了,那這枚運載火箭産生的損失怎麽計算?
當然是找保險公司,但保險公司肯定不會全部賠償的,而且羊毛出羊身上,這一次賠償了,那下一枚運載火箭的保險費就該提升了。
這些損失,太空探索公司自然不會自己背負,他們可以通過成本轉嫁,将這些損失計入之後要發射的運載火箭成本中。
而中華航天局的模式,和NASA截然不同,盡管雄鷹航天有私企性質,卻并不是單純追求盈利的企業,航天科工就更不用說了。
兩者營運模式上的區别,導緻成本差距非常大。
中華航天局發射一個月球太空艙,綜合成本在500~8000萬華元左右;NASA發射一個月球太空艙,成本在2.5~7.6億米元左右。
這種巨大的成本差距,導緻雙方雖然在太空領域的投入資金,差别不算太大,大概在1:2.3左右。
但同樣的錢,産生的價值卻差距巨大。
看看現在的前哨1基地,和廣寒宮基地的差距,就知道雙方的投産比差距,大到了何等程度。
因此中華航天局的航天器成本上,有很大的操作空間,這一點成本的提升,還在允許範圍之内。
除了宇航員身體健康問題、核電池的安全問題,黃修遠等人還讨論了月球基地的自持供應鏈、太空農業項目、月球燃料工廠、太陽系其他星球的探索計劃等。
大大小小幾十個項目,他們讨論了一個多星期,才确定了初步的大方向。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讓各個部門,繼續深入研讨這些項目,完善和調整後,給航天局發展委員會審核。
由于臨近十二月份,黃修遠的事情也更加多起來,哪怕有智囊團幫忙處理,也有些力不從心。
11月24日。
NASA的月球九号,成功在前哨1基地大約754米左右的區域着陸。
另一邊,黃修遠也通過替身機器人,來到了荒無人煙的西澳維多利亞大沙漠北部。
謝謝各位親的支持(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