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憑母妃做主!勞煩慕容先生往徐軍中傳信可否?”
“微臣原爲遼王信使!”
王庭中衆官商議得當,使王府高手按計準備,如是秦文遠敢來,必将之滅殺。
慕容沖出城往徐軍中說明來意,得允于中軍帳拜見秦文遠。
進到中軍帳,慕容沖被肅立帳中各位将領的煞氣所震撼,望着端坐帥位的秦文遠,這厮連忙躬身參拜。
“拜見秦元帥,慕容沖奉遼王之命,欲請元帥入城相商和談事宜,遼王意願兩軍罷戰,使遼東城永爲遼王掌控,方可考慮投降大唐之事,不知元帥可否敢往城中面談?”
“哈哈哈哈!慢說此小小的遼東城,便是龍潭虎穴又有何不敢,明日辰時本帥便往城中會會遼王,你且先回轉告訴遼王,本帥希望遼王屆時能識得時務歸順徐家,遼王府滿門尚有一絲活路,如是敢于玩弄詭計,王家占據遼東城上百年的曆史當可改寫,去吧!就這樣與你家主子訴說。”
慕容沖去後,帳中諸将皆是擔憂元帥托大答應深入敵營,盧青淩焦急言道。
“元帥怎可不顧自己安危而做出此等決定,如是發生什麽意外,叫某等如何處之。”
諸将亦是跟着說出各種理由,皆是不願秦文遠冒險之意,提出不如趁勝攻城免得被人算計。
秦文遠擺手示意諸将稍安勿躁,微笑而道。
“無妨!本帥心中自有計較,遼東城本帥必欲取之爲扼制高麗要塞,如是使強力攻城,恐使城中百姓遭遇遼王驅使強行守城造成巨大傷亡,使之往後再欲發展此地,其困難重重不敢想象,本帥要的是一個完整而使百姓不緻于驚慌、害怕秦軍殺戮的城池,明日你等使大軍做好進城準備,傳令張大保率水軍戰船于海面接近“安東城”海域給高麗軍施壓,你等進城後當迅速使遼軍放下武器,凡欲反抗的遼軍将領擊殺之,如此、遼東城定也。”
諸将軍見主帥胸有成竹之狀,皆是放心不少,遂各出帳整理軍備。
慕容沖回到王府将見徐天并告之明日赴約之事禀報王爺和王妃娘娘,王府諸多官員興奮之餘也有擔憂明日之事成功與失敗的各種心态,王府中商議城中遼軍做好防禦,待擊殺秦文遠得手後全線出兵圍剿徐軍策略。
“輝煌軍”與“近衛軍”和“城防軍”三軍将領得慕容沖調派,使各軍堅守城門并拱衛王府見機行事。
慕容沖此等不考慮事敗後退路的計策,無疑有孤注一擲,險中求勝的打算,在外援尚未到來的情況下行此險招也算得是膽大妄爲。
其原因卻是這厮恨極秦軍毫無征兆下滅殺王輝及諸多王府同僚,使自己害怕被擊殺的狼狽形象在遼軍兵士面前甚失面子。
翌日清晨,秦文遠率數百親衛大搖大擺進入遼東城,得慕容沖引路直至王府。
始進王府便覺有肅殺的氣氛,秦文遠卻面色淡然,進府前被強留到府外的數百親衛早得大帥吩咐,悉數按周倉的布置各占有利地形做好戒備,而随大帥進府的四名貼身護衛則在徐天大赤赤坐下後立于身背之後。
秦文遠剛剛坐下便聽得有話音說将起來。
“秦将軍遠來遼東,何故使軍欲占本王城池?”
卻是新任遼王王強沉不住氣而急着開言。
秦文遠見遼王無意稍作寒暄便入正題,亦然笑着應道。
“遼王差矣!想遼東自秦以來便爲我漢家屬地,經公孫、慕容和你等高句麗族占據數百年不知其歸還,數代割據爲王而役使我漢家百姓,使其忘祖滅宗,如今本帥順應天意奪回遼東之地,王爺如是見機當交出遼東軍政,尚可保一脈性命,否則、天軍到處恐怕王爺性命不保,高句麗族人将倫爲本帥戰俘行使苦役。”
“秦文遠休得大言不慚,我等族人也于遼東繁衍生息數百年,何時爲漢人生息之地,如今想要憑借軍力使我等屈服卻是休想,且先顧忌自己還能否走出王府。”
“哈哈哈哈!王爺也是這意思嗎?本帥勸你等休得妄動自取其辱,降還是不降、死還是活皆在你等一念之間,本帥敢一人來此就不怕你等萬般詭計,如是好生相談,尚還可提出歸順徐家的條件。”
便在衆大聲說話間,突地殿堂裏傳來“碰”的響聲!
卻是王後娘娘珠簾後見秦文遠如此強勢早是不滿,使手中酒杯猛地砸向地面。
但見得王府中變故陡生,隐藏的刀斧手和諸多高手團團圍住徐天。
秦文遠一腳揣飛當前桌子,趁桌上酒樽器具和瓜果四飛之際意念手腕上纏着的蛟蟒變身襲殺殿堂上使弓箭圍着自己及親衛的刀斧手。
說時遲、那時快!但見殿堂陰風起。
巨吼的蛟蟒聲音之中,諾大的蛟蟒頭顱張開大嘴呼吸間已然将數十兵士吸入嘴裏,門闆般大小的尾巴快如閃電掃動,着人便起血霧,剩于殿裏着弓箭的刀斧手和着數位左右騰挪的高手已然斃命不知蹤迹,似血雨一般的碎肉鋪滿大殿,血腥氣使人欲嘔。
秦文遠雙手捏印,口裏吐出真言。
“兵!”
大殿上再是狂風頓起,影影綽綽的陰兵張牙舞爪将殿上諸多人困住并逐一捉拿。
慕容沖算得家學淵源,見秦文遠護身神獸現身之時已然盡知自己犯下不可饒恕之錯,面對如此血腥的場面,任是這厮詭計多端,武功不俗,仍是吓得周身癱軟,再是見聞秦文遠口中吐出字訣“兵”便有仙家般變化,驚吓之餘油然而生降服之心。
遼王與王後此時已然吓暈過去,落入秦家親衛的看管之中。
待完全控制殿堂情勢,秦文遠使此時已然唯命是從于自己的慕容沖分别将城中遼軍各路将領傳進王宮,使得令進入宮裏的周倉率親衛将陸續進入殿堂的遼軍将領一一捉拿。
自此、城中遼軍失去主将,群龍無首,十數萬大軍已然是一盤散沙。
遼王醒轉見各軍将領已被控制,知大勢已去,得徐天答應不妄開殺戮并保證王府諸人的性命承諾後,傳令城中遼軍放下武器,打開城門投降徐軍。
遼東城裏三顆紅色信号彈升空,城外秦軍知大帥得手,整軍進城迅速接管遼東城城防。
……
大唐貞觀六年秋季,秦文遠回到遼西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已然順利實現拿下遼東城的戰略目的。
周倉得令率親衛将遼東軍中欲有反抗之心的軍士全部滅殺,麻三則率諸多混迹于遼東軍裏的探子制造謠言,行拉攏一部擊殺一部的計策徹底瓦解遼東軍,使十數萬遼東軍再無反叛的可能。
遼東城在秦文遠施行強勢和離間的計策裏終是得以穩定。
拿下遼東城數日後,秦文遠得報支援遼王的粟未部數千騎兵已然趕到遼東城外十數裏的開闊之地紮下大營,而安東地區的高麗軍顯然因忌憚秦家水軍而遲遲沒有出兵的消息。
粟未部騎兵主将高乾得斥候禀報遼東城城頭王旗更換,遼東城已被秦軍攻破,這厮驚懼徐軍區區五萬兵力便能拿下擁有十五萬大軍的遼東王城,遂傳令大軍趕緊補充糧草,稍作休整便撤回老巢。
這厮倒是打得好主意,卻不知數千粟未部騎兵已經落入徐軍一萬騎兵的包圍之中。
粟未部多爲靺鞨族人,其部落首領乃大祚榮,唐初便歸附大唐朝廷,其實這個與高麗族等混居的民族在多年的時間一直與高麗争戰不休,因其部落中頭領對于高麗的意見并不統一,除卻一部如今歸于“營州”轄區統治的靺鞨族外,遼東城外數百裏地區未遷走的靺鞨族部落被處于鼎盛時期的高麗族征服後被迫臣服高麗,此次接到遼王使命支援的正是這部靺鞨騎兵。
便是這支騎兵不來,用不了多久,秦文遠也會揮軍遼東城外數百裏粟未部落,使其粟未部所占地區與遼東城形成統一而設立新的遼東軍政衙門,除東拒高麗國的戰略目的外便是在遼東施行與遼西一樣的各種政策,使其穩紮穩打逐步蠶食整個東北地區的宏偉計劃。
而遼東地區在秦文遠前世的記憶裏便是盛産石油的地方,這也是爲什麽他要拿下粟未部落所占地區的緣由。
就在粟未部數千騎兵補充糧草完畢,準備撥營撤離之時,突聽到一聲炮響,旋即便感覺到大地震顫,雜亂的馬蹄聲轟然響徹四野。
粟未軍主将高乾見得四面八方秦軍鐵騎包圍上來,數員将領簇擁着端坐紅色馬匹上的青年将軍直往粟未軍營帳緩緩而來。
高乾硬着頭皮跨馬橫槍迎上,尚未及說話便聽得徐軍中主将用長戟指着自己而道。
“你等靺鞨族人本已臣服大唐,何故引軍來此,必是欲相助遼東王拒阻本帥攻占遼城,如今收兵卻又爲的那般,既然來了,那便歸順本帥吧!”
這才是形勢比人強,望着已然陷入徐軍重圍的粟未部數千騎兵,高乾難咽心頭苦水卻又有無力之感,如是強行率軍突破包圍,可憐靺鞨男兒怕是要全軍覆滅于此,如此沉重的打擊可不是如今勢弱的粟未部可能承受得起的。
長長的歎息聲裏,高乾審時度勢,爲了保存粟未部現存爲數不多的軍力和諸多靺鞨族男兒性命,這厮不得已放下手中長槍,跳下馬背拱手而道。
“粟未靺鞨族如今受高麗遼王節制,我等乃奉軍令行事,乞求将軍看在我等曾歸順大唐的面上,使我軍返回部落,高某發誓往後永不與大唐天軍作對。”
“放你等回往粟未部落也不是不可以,然、将軍可使人傳信你家頭領前往遼東城商談粟未部自今便歸降秦軍一事,不如将軍率兵再于此處駐紮數日,待得你家頭領與本帥談妥,那時将軍與粟未首領一并返回部落如何?”
秦軍是“摟草打兔子”得意外之喜,而高乾明白自己麾下數千騎兵已經被當作人質,莫可奈何下隻得答應徐軍強勢的要求。
落日映紅天邊,黃昏的秋風裏,但見得高乾獨坐馬背之上伫立軍營稍高之處凝望外圍結成連營的徐軍營帳,滿是落幕的面上一雙隐含不甘的雙目盡顯無盡的哀傷。
天際那一抹血紅的顔色,終是抵擋不過時間的流逝而慢慢被黑幕遮掩……
數日時間過後,靺鞨族部落首領大祚榮得報部落大軍被困遼東城外的消息,惶急趕往遼東城求見秦文遠。
原遼王府中,秦文遠接見粟未首領大祚榮,二人見禮後稍事寒暄便切入正題。
對于粟未部靺鞨族如今的現狀,秦文遠在與大祚榮的談判中不客氣的如實道出,在大祚榮甚感難堪和已有欲依靠秦軍想法的神态裏,秦文遠将欲使整個粟未部所占地區與遼東城合爲一體的戰略格局如是細說,其描述的繁榮之景使大祚榮眼睛發亮,充滿憧憬的光芒。
“秦元帥話中之意某家能相信嗎?”
“大首領無須懷疑本帥想要做的事情,某家在未來的日子裏便是欲将遼與整個東北地區形成爲統一的大東北,想粟未部落曾于前隋建立過渤海國,将黑水靺鞨的虞婁、拂捏、鐵利、越喜等部納入管轄之中,而這些部落,想必大首領心中有數其從未真正心服過粟未部的統治,從粟未部如今的整體情勢來看,大首領欲帶領粟未部落走向發展經濟、文明的道路無疑是癡人說夢。”
“秦元帥可否教我,如何才能使本部得到發展呢?”
“本帥倒是有個想法,粟未部歸順秦家之後可于如今部落設立渤海城,大首領充任渤海城大都督管轄與室韋接壤的所有地區,屆時本帥派遣大量的軍政官員協助大首領施行發展民生的先進理念,誘使各族民衆學習諸如農牧、交通、商貿、手工業爲主的系列技能,使諸多百姓耕有地、牧有畜,行有道,商有物,如此種種多樣并舉,不愁粟未靺鞨族和其它族群往後能得以平穩的發展并和諧相處,大首領對本帥所說可有異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