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啊,這就不是特别方便了。”</p>
“爲什麽?”</p>
“我不可能把别人的秘密到處亂說吧?”</p>
“但給不出案例我們也有權力‘不相信’啊?”</p>
“那我也隻能‘祈禱’你們能相信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被當做‘案例’的,真的,有些地方的醫院裏手術時是有‘實習生’在旁邊圍觀的,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知道自己被‘圍觀’後心情都不是特别好的——也沒辦法,‘醫學’至今爲止都是一個稍有點依賴‘經驗’的科目,可‘病例’這東西除了那些‘病人’外……所以很多地方那些病人是沒有說自己‘不想當教材’的權力的,就算面上答應了,到時候一麻醉周圍人再圍上來……”</p>
“這點我們知道。”</p>
“但我這裏不是‘手術室’。”</p>
“就不能‘麻醉’一下?”</p>
“那樣也太不禮貌了……誠然跟你們悄悄地說還真有可能沒其他人知道,但問題是萬一被他們知道了呢?‘交情’這種東西是經不起太‘嚴酷’的考驗的,而我并不打算僅僅因爲‘你們有權力不相信’就把幾年十幾年的老朋友給‘丢掉’。”</p>
“……理解,換句話說,你也不會随便跟别人說今天見到了我們吧?”</p>
“那倒不一定……”</p>
“啊?”</p>
“我會說‘有一天我見到了一群人,他們很有趣’——僅此而已了。”</p>
“……那不是幾乎什麽都聽不出來嗎?”</p>
“可我也隻能說這種類型的話啊?”</p>
“……那些人就這麽喜歡保密?”</p>
“有幾個……也有幾個并不介意我跟别人說起他們……但更多的還是‘不了解’。”</p>
“……你不知道他們樂不樂意你跟别人說起他(們)?”</p>
“總不可能明目張膽地問吧?‘你好啊願不願意我向别人提起你啊’,不覺得這實在是很……尴尬嗎?”</p>
“……倒也是……但你的‘縮略版’……”</p>
“那樣随便從一本叙事類的教育書籍中都找得到了……相信我,相當多的書裏都有‘某一天我遇到了一群很有趣的人’這一類的語句,但你覺得……就像這句話幾乎不會讓任何人聯想到你們一樣,單純這句簡陋無比的話語本身……</p>
……有什麽意義嗎?”</p>
“……你有一群你很珍惜的朋友。”</p>
“是很珍惜,雖然算不上多麽的‘可貴’……但我确實很珍惜。”</p>
“那就……隻能說到這?”</p>
“也不一定……很可能派不上用場,但有些規律是可以‘透露’一下的。”</p>
“哦?”</p>
“‘心理輔導’這東西有時候會顯得很必要。”</p>
“哦??”</p>
“多針對于‘初學者’,雖然‘用處’上‘僅限于’你們剛剛說的……‘思維塑形’——并不特别‘強硬’,雖然對于‘偏科天才’往往隻有很小的意義——‘可塑性’,這是重中之重,就像是沒有安裝任何程序的計算機,雖然擔心與‘硬件’的不兼容,但‘軟件’之間的不兼容幾乎不用代入考慮——通常用于‘少兒’時期,但‘成年人’也并非毫無‘可塑性’,當然……”</p>
“等等等等……這麽詳細?”</p>
“我隻教一些‘幾乎沒什麽用的玩意兒’——那些‘經驗’想積累不到也不容易。”</p>
“……好吧,請繼續。”</p>
“總之,那些‘心理輔導’并不是用來解決人們困惑的,而是把一些可控、且确定具有比較高效率的思維,給‘植入’——‘下載’——到那些人腦袋裏去的——風險同樣較大,主要的還在于‘兼容性’,就像是‘偏科天才’,硬要讓他們去掌握他們并不擅長的東西……不是做不到,有些時候也是很必要的,但确實會損害到他們原本的能力——‘主動性’這東西也很難把握,這種事兒等他們來找你是幾乎沒可能的,但主動找他們……總之,那些‘思路’的灌輸也不能太生硬……”</p>
“等等等等……真的有這麽複雜嗎?”</p>
“很久很久以前我聽過這麽一句話——‘壞老師用一種方法教一百個學生,好老師用一百種方法教一個學生’——很難評判,誰知道那‘老師’是不是真用了一百種方法?還是說他其實隻用了一個方法、卻用了一百種‘态度’——亦或者他隻是‘面對學生就一個态度’,卻用了一百種‘思路’去解釋知識以便讓他的學生們更好理解——單憑這一句話就判斷一個人當不當得好‘教師’其實是非常武斷且不理智的,但有一點又是必須引起注意且客觀存在着的:</p>
不同人,擁有不同的思維——爲了讓他們理解一些東西,在他們自己也願意去理解的情況下,不同的解釋方法會發揮出不同的效果——甚至有一些會有‘特效’——而我所說的‘心理輔導’,則是在認清這一點、并做到了這一點的前提上,讓那些所謂的‘學生’們擁有更強的理解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簡稱‘變得更高效’。”</p>
“……所以說‘教師資格’?”</p>
“知道我現在爲什麽不教書了嗎?”</p>
“……爲什麽?”</p>
“我說我搞出過教學事故你們信嗎?”</p>
“……這是在開玩笑?”</p>
“對~~不過真正的原因嘛……因爲其他的一些事兒……”</p>
“話說回來……能把‘分類’再明确一點、不要那麽‘口語化’好嗎?”</p>
“記憶力強的人用不着刻意去‘回憶’,‘突擊測試’也可以輕微減少頻率;理解能力強的人推薦用‘理解性記憶’,讓他們記住幾個‘大前提’就行;性格自主性強,類似于剛剛那種‘偏科天才’的,則适合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理解,給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案例’就行——夠‘明确’了吧?”</p>
“……夠是夠了,可是……”欲言又止,最起碼話到這裏停了好一下:“我們怎麽知道他們記憶力強不強、理解能力強不強?”</p>
“問得好——都不知道,一開始都不知道,都要相處一段時間、再配合上幾次性質完全不同、差異也比較大的‘測驗’才能知道——而且有一點不得不提,亦或者說,那是所有‘教育’都必須掌握的‘大前提’,無論哪種教育方法、哪種……‘解釋類型’……”</p>
“……是什麽?”</p>
“有效就是有效,沒效就是沒效,沒效的方法果斷放棄,‘重複嘗試’也往往要等一段時間才适合進行……而且無論如何,千萬千萬不能‘急’!”</p>
</p>